七、取得的效益
(一)优化管理,显著提升档案管理水平
1.提高档案数字化率,建设名副其实的数字档案馆。库存档案数字化率是衡量数字档案馆建设的质量标准。为提高档案数字化率,交通银行按照“存量档案数字化,增量文件电子化”的原则,对存量档案进行扫描,再将扫描文件上传至档案管理系统;对增量文件,直接从业务系统在线导入档案管理系统。截止2019年12月底,交通银行授信审批业务档案数字化率为90%以上。
2.突出功能建设,搭建功能齐全的档案管理平台。系统功能是否齐全是衡量数字档案馆建设的基本标准。交通银行将建设“功能齐全、性能优越”的数字档案馆系统作为数字档案馆建设的主要目标。为此,交通银行严格按照国家档案局《企业数字档案馆(室)建设指南》的要求,规划、建设数字档案馆系统。经过近2年的建设,交通银行数字档案馆系统已经具备数据采集、档案交接、档案整理、档案鉴定销毁、档案统计、档案线上查阅借阅、档案库房管理等功能,基本实现线上全生命周期管理档案的目标。
3.树立利用优先的建设导向,构建利用便捷的信息共享平台。可否实现线上查阅与借阅档案是衡量数字档案馆建设的能力标准,也是数字档案馆建设的价值体现和根本动力。在数字档案馆建设规划阶段,交通银行就明确提出,“数字档案馆必须实现普通员工线上查阅与借阅档案目标”。为实现这一目标,交通银行精心设计档案的查询与借阅权限、流程,确保员工在规定的权限内线上查阅授信审批业务档案。为方便员工查档,交通银行还设置了标题检索、全文检索、分类检索、关联检索等多种检索方式。
(二)降本增效,实现档案管理转型升级
1.用电子材料代替纸质材料,降低管理成本。降本增效是百年交行一直追求的经营理念。授信审批系统上线后,总分行审查审批部门以系统上传的电子材料作为审查审批依据,现只需归档的纸质材料仅5页,其余材料均以电子文件单套归档,仅复印纸张这项就能每年为交通银行节省约500万元,另外还能大量节省邮寄、保管场地、人员管理费用。
2.用电子流代替纸质流,提高营运效率。当前银行业务要高质量发展,就要借助信息化技术,实现线上“秒批秒办”。用电子流逐步代替纸质流后,不仅促进了档案工作的发展,更缩短了银行业务办理的时间。2019年6月30日,交通银行在推广无纸化授信审批项目,项目推广前后分行上报总行的授信审批用时差异较大。授信项目审批用时,在项目推广前、后分别为32.36天、19.52天,用时减少了39.68%。
3.用数据库代替档案库房,加快档案存储的升级换代。电子文件逐步取代纸质文件的直接结果,就是档案实体库房需求量逐步减少,存储电子文件的数据库库容需求则逐步增加。这种变化就是档案保管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变,是信息化时代档案工作发展的必然趋势。基于纸质文件大量减少、实体档案库容压力逐步减轻的实际,2020年3月,交通银行调整了全系统档案库房建设思路,暂停在省分行建设档案中心的计划,将原来用于建设库房的基建投资拿出部分用于购置电子数据存储设备。准备将已建成的12个规模较大的档案中心转变成跨省市的区域档案中心,每个区域档案中心保管2—3个省直分行档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