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序
无危谓之安,无损谓之全。安全是一切工作、活动的基础和前提,追求安全是人之天性,也是档案工作者必须履行的法律责任。
安全问题无处不在、无时不有、人人相关。安全存在于档案工作的各方面、全过程,无论是文件的产生、归档还是档案的收集、保管,也无论是档案的保管、保护还是档案的利用、销毁,无不包含着安全的考量。档案工作中的每一个人、每一个环节,都影响着档案安全。安全是1,其他是0。如果安全出了问题,其他一切都化为空谈,都要归零。因此,安全先于一切、高于一切、重于一切。安全是红线、底线和高压线,也是档案工作的生命线。
近年来,档案事业发展环境和条件有了空前改善,档案事业进入了快速发展的阶段。在这个快速发展的阶段中,档案安全的内涵不断丰富、时空领域不断拓宽,影响档案安全的因素也变得更加复杂。一方面,档案存在着“自毁”因素,无论是纸质档案还是电子档案,其载体都是物质材料,物质的东西都存在“自毁”性质。保管条件合适,可以延长档案的寿命;反之,则会加速档案“自毁”进程。另一方面,外部因素对档案安全产生巨大影响。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的不安全状态、保管环境的不适当、管理过程的缺陷等不可能全面杜绝和消除,这些因素都会影响到档案的安全。再加上档案安全意识、档案安全文化、最新技术应用中存在的问题,都进一步地放大了档案安全风险因素的影响,使得档案时刻处于危险之中。
有风险就需要治理。要治理档案安全风险必须增强“红线意识”、坚持底线思维,把安全作为不可逾越的红线,凡事从最坏处着眼,做最充分的准备,朝好的方向努力,争取最好的结果。要培育档案安全文化,把“安全第一,预防为主”切切实实地贯彻落实到档案工作的各方面、全过程。要治理档案安全风险也必须树立大安全理念。档案安全的内涵不断丰富,不但包括档案实体安全、信息安全,而且也包括设施设备安全、档案人员安全;不但包括档案部门的安全能力,而且也包括档案人员的安全行为。加强档案安全风险治理必须是全面治理、综合施策,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更不能“临时抱佛脚”。要治理档案安全风险还必须坚持体系思维,既要明确安全管理的目标、原则、职责和流程,又要对人员、设备、环境、管理等要素进行全面的分析和评估;既要制定预防措施、应急响应等管理策略,又要建立档案安全机制、落实档案安全责任;既要加强档案安全工作的监督检查,又要持续优化与改进,以适应新的挑战和需求。只有如此,在档案工作中才能尽可能地不踩红线、不越底线、不碰高压线。
按此思路,本书内容分为三个部分。一是绪论,包括第一章和第二章,介绍了安全、档案安全和档案安全管理的内涵和形势,梳理了中国现代档案事业建立和发展过程中确保档案安全的历史传统、指导思想和工作聚焦点。二是分论,包括第三至第六章,分别介绍了档案的实体安全、信息安全、设施设备安全和人员安全中存在的问题。档案数字化过程中既有实体安全风险,也有信息安全风险,所以单独设立一章进行了专门介绍。三是总论,包括第七章和第八章,介绍了档案安全管理的原则、路径和方法,同时也以一章的篇幅单独介绍了加强电子档案信息安全管理的问题。
档案安全的最大敌人是自己。许多安全事件的发生,都是我们自己造成的。鲁迅说:“中国人偏不肯研究自己。”实际上,中国人不是不肯研究自己,而是不肯研究自己的失败。我们一直热衷于研究自己的成功,在研究自己的成功时通常是大张旗鼓、轰轰烈烈,及至于研究自己的失败,则是遮遮掩掩、蜻蜓点水。本书研究的是档案安全,但却介绍了180个档案“不安全”的案例,用大量的篇幅研究自己的“失败”。需要特别说明的是,这不是在伤口上撒盐,更不是要抹黑我们的历史,而是要通过这些惨痛的教训,提醒档案同行:档案安全是相对的,不安全是绝对的,档案工作中充满着风险和挑战。我们必须以如履薄冰、如临深渊的紧张状态,以慎终如始、毫不懈怠的务实作风,以未雨绸缪、如临大敌的忧患意识认识安全风险,抓好安全治理,让犯过的错误不再犯,走过的弯路不再走,付过的学费不再付。
由于受限于材料收集的手段和范围,同时也受限于自己的学识和眼界,本书梳理的档案安全风险还不够全面,分析还不够透彻,对策还不够精准。好在还有后来者的努力,可以去弥补这些欠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