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新世纪开始以后档案安全与风险的博弈
新世纪开始之后,档案安全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国家档案主管部门提出了建设确保档案安全保密的档案安全体系的任务,得到了全国档案部门的积极响应;国家投入大量资金,开展了国家重点档案保护与开发工程、中西部县级档案馆建设项目,同时还开展了大规模的传统档案数字化工程,档案安全工作的重视程度和发展水平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一)国家进一步重视档案安全
新世纪开始之后,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过程中,重大安全生产事故不断发生。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多次召开会议、发布文件,对安全生产发布指示、提出要求、做出部署。江泽民总书记以“隐患险于明火,防范胜于救灾,责任重于泰山”告诫、要求各级干部做好安全工作,把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放在首位。党的十六大之后,胡锦涛总书记不断强调,安全生产关系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关系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要坚持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把安全发展作为一个重要理念纳入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体战略。党的十八大之后,在有关档案、历史研究和文化遗产保护的问题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要求。2018年9月一场大火烧毁了巴西国家博物馆之后,习近平总书记作出重要批示,要求“各有关方面要认真吸取国内外经验教训,加大隐患排查和整改力度,完善安全防控体系,不断提升安全管理水平,切实做好博物馆安保工作。”档案馆是博物馆的近邻,具有相同的文化使命和相同的安全处境,习近平总书记针对博物馆做出的批示对于档案馆来说,也具有相同的重要意义。2021年7月6日,在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新馆开馆之际,习近平总书记又对做好新时代档案工作作出重要批示,要求广大档案工作者“要把蕴含党的初心使命的红色档案保管好、利用好,把新时代党领导人民推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历史记录好、留存好”。习近平总书记对做好新时代档案工作提出的“四好”要求,其中的每一“好”都包含着安全方面的考量。
党中央、国务院对档案工作也做出了重要指示。2014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档案工作的意见》,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其中的重要内容就是要建立健全确保档案安全保密的档案安全体系,要求档案部门建立健全人防、物防、技防三位一体的档案安全防范体系,加大安全保密执法检查力度,建立完善档案安全应急管理制度,对重要档案实行异地异质备份保管,采取措施保障档案信息安全。
2021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又印发了《“十四五”全国档案事业发展规划》,把“档案安全防线得到新加强”规定为档案事业的发展目标,要求“档案安全管理制度和工作机制更加完善,档案库房和设施设备齐全、安全可靠,人防、物防、技防三位一体安全防范体系更加完备,档案安全风险评估管控、隐患排查治理成效和应急管理能力明显提升”。要加强档案馆库建设与管理、强化档案安全保护工作、提升档案数字资源安全管理能力,深入推进档案安全体系建设,筑牢平安中国的档案安全防线。
(二)档案安全体系建设广泛开展
无论在战争时期还是新中国成立以后,安全都是档案部门推动档案事业发展的重要考量,针对影响档案安全的因素采取一系列有针对性的措施。进入新世纪之后,安全成为档案事业发展的指导思想,档案部门从全局、体系的角度对档案安全进行整体谋划、全面推动,其标志就是档案部门提出了建设档案安全体系、实施安全第一战略的思想,并采取了多方面的措施:
1.在日常工作中强调档案安全
在每年召开的全国档案局长馆长会议上,国家档案局在对上一年档案安全工作进行总结的同时,也对下一年档案安全工作的任务进行部署,并要求档案部门建立严格的档案安全管理机制,推动业务工作与档案安全同谋划、同部署、同推动、同检查、同总结。
2.连续召开以档案安全为主题的专题会议
2010年5月,国家档案局在成都召开档案安全体系建设工作会议,2017年6月在天津召开全国档案安全工作会议,对全国档案安全工作的任务进行全面部署。
3.发布档案安全工作文件
在最近几十年的时间里,几乎每年都发布加强档案安全工作的文件,要求各地档案部门加强档案安全工作的检查,防范、消除档案安全风险。可以说,在档案事业发展过程中,没有任何一项工作像档案安全这样,每年都要发布至少一个专门文件。
4.加强安全工作检查
最近几十年,经常发出文件提出要求,几乎每年都要开展档案安全的专项检查。
(三)实施档案保护专项
为了解决制约档案事业发展的关键问题,最近一些年,国家拿出了专项资金,设立了专门项目,资助档案部门开展了一系列重大活动,如中西部档案馆建设项目、国家重点档案抢救项目、大规模档案数字化项目等,其主要目的就是解决影响档案安全的一些关键问题。
1.国家重点档案保护与开发工程
一直以来,国家对于国家重点档案的保护工作十分重视,在改善档案保管条件的同时,也投入巨资加强对国家重点档案的保护与抢救。这项工作在21世纪开始以前就已经进行了,只不过那个时候,这项工作的规模没有21世纪开始之后的巨大。从1984年开始,中央财政以拨付专项经费的形式支持国家重点档案的抢救保护工作。1987年7月,国家档案局、财政部发布了《关于全国重点档案抢救补助费管理办法》,规定了全国重点档案的范围、划分全国重点档案的标准、全国重点档案抢救补助费的使用方向。一部分省、自治区、直辖市的财政部门也相继拨出专款,支持本地区档案部门做好这项工作。在财政部门的支持下,国家重点档案保存状况得到显著改善。1991年全国保存在各地的国家重点档案达1000余万卷,“七五”期间各级档案馆已抢救2053102卷,占20%。
最近一些年,国家将“国家重点档案抢救与保护”项目调整为“国家重点档案保护与开发工程”,先后组织实施了国家重点档案目录基础体系建设项目、国家重点档案专题开发项目、区域性国家重点档案保护中心建设项目等3个子项目。5年时间,中央财政累计投入达到9.12亿元,3个子项目也都取得初步成效。通过实施国家重点档案目录基础体系建设,各级综合档案馆完成了近亿条国家重点档案文件级目录的著录和采集,解决了长期以来历史档案缺少文件级目录的问题,在摸清历史档案家底的同时有效推动了历史档案的整理和数字化,使一大批破损历史档案得到有效保护,为后续的档案开发利用提供了基础保障;通过实施国家重点档案专题开发项目,各级综合档案馆充分挖掘档案价值,开辟更多国家重点档案开发利用方式和渠道,形成了一批形式与内容结合、特色与成效兼有的档案开发成果;通过实施区域性国家重点档案保护中心建设项目,依托北京市档案馆、辽宁省档案馆、浙江省档案馆、广东省档案馆、云南省档案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档案馆建成6家区域性国家重点档案保护中心并投入运营,档案保护与开发工作的支撑力量进一步增强,档案抢救保护方面的关键技术研究和档案保护专业人才培养走向基地化模式。

图2-6 通过实施“国家重点档案保护与开发工程”,依托北京市档案馆、辽宁省档案馆、浙江省档案馆、广东省档案馆、云南省档案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档案馆建成了6个区域性国家重点档案保护中心。
2.中西部县级档案馆建设项目
库房是档案的“家”,合格的库房是档案长久保存的重要条件。经过几十年的建设,不少地方建设了新的档案馆库,改善了档案保管条件。但是相对于档案事业的快速发展来说,许多地方的档案保管条件还过于简陋,不少档案不得不保存在无法满足档案保管要求的档案库房中,甚至由于档案馆库房不足,有不少档案保存各机关单位,无法接收到档案馆中来。
为了解决中西部地区县级综合档案馆的长远发展所面临的突出问题,2010年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档案局共同编制了《中西部地区县级综合档案馆建设规划》,提出按照“统一规划、分级负责、科学合理、兼顾发展、合理安排、配套推进”的原则,推进中西部地区县级综合档案馆建设,计划用10年时间,由中央财政投资补助中西部地区符合条件的县级综合档案馆馆库进行新建和改造,以改善中西部地区基层综合档案馆建设滞后的状况,消除“无馆舍”“危房馆”的现象。
中西部地区县级综合档案馆建设投资由中央和地方共同承担,中央补助投资支持的重点是:中西部地区和享受西部待遇的中部地区档案库房、对外服务用房、档案业务用房等馆舍建设的建筑工程费用(含改造费用);中部地区档案馆档案库房建筑工程费用(含改造费用)。除中央补助投资外,其余建设资金及建设规费由地方政府筹措解决。对于县级人民政府在资金配套上确有困难的,由省、市级人民政府统筹解决。档案馆建设所需的建设用地,由地方政府无偿提供。
中西部地区县级综合档案馆建设项目共进行了10年。到2020年底项目结束时,中央财政累计安排专项资金73亿元,补助建设中西部县级综合档案馆1600多个,这些档案馆按照《档案馆建筑设计规划》来设计,按照《档案馆建设标准》来建设,建成后的档案馆基本能够满足相当一段时间内档案科学保管的要求。这些档案馆建成后,中西部地区县级综合档案馆的面貌焕然一新。不但原先长期散存于各形成单位无法接收进馆的档案得到接收和妥善保管,而且接收进馆的档案保管条件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危害档案安全的风险、隐患得到了最大程度的消除。
3.大规模开展传统档案数字化
世界上许多国家档案部门都开展了档案数字化工作,几乎每个国家开展档案数字化的目的都是为了方便档案的利用。中国开展的档案数字化,除了为了方便档案的利用外,还有一个重要考量,就是通过提供档案数字复制件的利用,把档案原件封存起来,进而达到保证档案安全的目的。
中国档案部门较大规模地开展档案数字化主要开始于21世纪初。2002年11月,国家档案局发布的《全国档案信息化建设实施纲要》规定:“十五”(2001—2005年)期间要推动馆藏档案的数字化和数据库建设,“积极推进档案数字化进程,……开展档案数字化工作试点,实现馆藏重要全宗纸质档案和照片、录音、录像档案的数字化。”《全国档案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中规定:加快推进传统载体档案数字化、电子文件接收、重要数字信息采集等数字档案资源建设。《全国档案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中规定:“十三五”(2016—2020年)期间,全国档案事业发展的主要目标之一是:“全面推进档案资源存量数字化、增量电子化、利用网络化。”“全国省级、地市级和县级国家综合档案馆馆藏永久档案数字化的比例,分别达到30%~60%、40%~75%和25%~50%。”
每年召开一次的全国档案局长馆长会议在部署下一年的全国档案工作的目标和任务时,也都要包括档案数字化的内容。如2015年12月召开的全国档案工作会议提出:要继续抓好档案数字化和电子档案管理工作,坚定不移地实施“存量数字化、增量电子化”战略,确保超额或提前实现传统载体档案数字化10年翻两番的全国总体指标。
档案数字化虽然没有成为国家财政专项,但无论是在中央层面还是在地方层面,财政部门都连续多年为档案数字化提供了大量的资金支持,利用这笔资金,不少地方的档案部门已经完成了全部档案数字化的任务,没有完成全部档案数字化的,也正在全力推进当中。大量档案有了数字复制件,并以数字复制件提供档案利用,使档案原件封存起来,保证了档案原件的安全。大量档案被数字化,更易于实现档案的异质异地备份,进一步地保证了档案的安全。
档案寄存托管服务的安全解决方案
最近一些年,从事档案寄存托管服务的企业越来越多,在其服务工作中,如何保证档案实体与信息的安全,申江万国数据信息股份有限公司建立了“五位一体”安全防护体系,提供了保障档案寄存托管服务安全的解决方案。
一是建立“完备可靠”的安全保障体系。在全国7大区域及核心城市建设了自有产权的符合国家标准的档案馆库,配置了密集架、高压细水雾、安防监控、温湿度控制等设施设备,定期进行巡检、记录;每日监测库房温湿度和空气质量,每半年开展一次消防演练,夏季开展防洪防汛演练。
二是建立“全程追溯”的安全技术体系。研发档案寄存托管运营管理系统,将环环相扣的管理制度转化为可执行的流程、可追溯的系统,随时确认档案的位置和状态。所有运档车辆均配置GPS定位系统,各种设备均配置了物联网模块,能与运营管理系统互联互通。
三是建立“风险预防”的安全制度体系。围绕档案移交、入库、上架、保管、利用等环节,完善管理制度,识别和梳理安全风险,形成风险清单,建立整改机制。
四是建立“量身定制”的安全服务体系。针对不同的客户提出的差异性的安全要求,构建专题小组,为客户设计和实施量身定制的安全服务方案。
五是建立“严守红线”的安全考核体系。将“红线意识”宣贯到所有员工,并纳入考核体系,对档案安全事故“零容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