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其他载体的档案
在纸质档案和胶片档案之外,其他载体的档案主要包括甲骨档案、金石档案、简牍档案、缣帛档案等。不过,档案部门保存的这类档案数量极少。
(一)甲骨档案
甲骨档案是中国现存最早的文字形式的档案,以龟甲和兽骨作为记录载体,主要产生于商代后期至西周时期的占卜活动中。据考证,目前中国留下甲骨形式的记录有15万~16万件,多保存在文博部门。甲骨档案的载体比较坚硬,虽然存在“自毁”因素,但“自毁”速度较慢,能够保存的年代较为久远,要远远长于纸质档案。目前存世的甲骨档案大多发现于晚清,在自然环境中已经保存了3000余年。
(二)金石档案
金石档案一般是指冶铸在青铜器上或雕刻在石头的文字。《吕氏春秋·求人》载:“故功绩铭乎金石。”青铜器质地坚固,易于长久保存。西周以后,青铜技术进入繁盛时期,统治者凡有大事要事,便铸器铭文。之所以要以金石为载体,重要的原因就在于保存的时间较为久远,可以世代留传。如果没有人为的强力破坏,这种载体的档案一般都可以保存到今天。
以青铜器作为载体记事之后,部分甲骨逐步被取代。
(三)简牍档案
简牍是中国古代独特的书写材料,通常由竹片或木片按照一定规格削制而成,窄的称“简”,宽的称“牍”,也有的把单行书写者称为“简”,多行书写者称为“牍”。历经春秋战国、秦汉,在1000余年时间里,无论宫廷还是民间,凡诏书、文书、书籍或簿记、书信等都书写在简牍上。
公元403年,桓玄代晋自立,他下发一个诏令:“古无纸,故用简,非主于敬也。今诸用简者,皆以黄纸代之。”这个诏令可视为正式终结简牍作为公文载体的标志。此后,1600年的时间里,纸质档案取代简牍成为档案的最主要形态。
目前已经发现的简牍多形成于东汉、三国时间,距今已经2000年。发现简牍的地点既有南方潮湿的地方,也有西北干旱的地方。1996年10月长沙走马楼古井中出土的14万枚三国孙吴时期纪年简牍,1997年5月长沙五一广场工地出土了数百枚东汉简牍,2003年10月长沙走马楼的另一个古井中出土了2000余枚西汉初年纪年简牍。西北甘肃也有多个地方发现了大量的汉代简牍,如天水放马滩秦简、居延新简、肩水金关汉简、地湾汉简、敦煌马圈湾汉简、悬泉汉简及魏晋简牍等,共计近4万枚保存在甘肃简牍博物馆。简牍多为竹木,有腐烂、糟朽等“自毁”现象,但相比较于纸张,简牍更为坚硬。这种物理性质决定了它的保存期限虽然短于甲骨、金石,但要长于纸张。
(四)缣帛档案
以缣帛作为书写载体材料,最早出现于战国时期,秦代使用更为广泛。由于其价格昂贵,无法普遍使用,只用于朝廷的一些重要文书,如一些圣旨、诰命等。
在国家档案资源中,古代档案留存下来的很少。目前,档案部门保存的最早的档案是唐代档案,共有6件,保存在辽宁省档案馆。元代留下来一部分档案,主要保存在西藏自治区档案馆,其中有20件被列入了世界记忆名录。明朝档案在中国大陆保存下来的不到4000件,另有一部分保存在台湾,但数量极其有限。清朝离我们更近一些,其档案主要保存在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其数量仅1000万卷(件)。相对于国外的一些国家来说,我们的历史档案留存下来的是少之又少,其原因除了人为因素的破坏(如战争、故意销毁等)外,档案材料的“自毁”也是一个重要原因。
纸质档案防酸脱酸的解决方案
纸张制造过程中的添加剂、存储环境、微生物活动、印刷与书写材料带来的酸严重影响纸质档案的寿命。长期从事档案脱酸的山东齐元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提供了避免纸质档案遭受酸的危害的完整的解决方案——
一是改善存储条件。
调节库房温度湿度,去除空气中的污染物,保持储存空间干燥、通风良好,避免空气中有害气体对纸张的影响。
二是采用中性的印刷和书写材料。
确保档案装具及其上的油墨、颜料、墨水等不含有害酸性或氧化性成分。使用无酸档案盒为包装,以减缓酸性气体、霉菌、害虫对档案的侵蚀。
三是对酸化档案进行脱酸处理。
对于已经酸化的不耐水字迹档案,采用无水纳米脱酸液处理,可延长纸张2~3倍的使用寿命。对于已经酸化印刷的书、报等耐水字迹档案,采用水性脱酸加固液进行处理,在脱酸的同时,还能提高纸张耐折、耐撕裂等机械强度。对于已经酸化、纸张濒危脆化的档案,以气相脱酸机,用环氧乙烷气相脱酸与纸张中的游离酸、有机酸等发生亲和取代反应。
以上策略综合运用,可以保护纸质档案免受酸化损害,延长其寿命。

整本脱酸机

档案气相脱酸机

无水纳米脱酸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