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倾情奉献
推行“健康中国”建设,是我们党对人民的庄严承诺。
东西南北中,党政军民学,党是领导一切的。为推进“健康中国”行动,在重庆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下,三年前,成立了“健康中国重庆行动”推进委员会,由分管副市长担任推进委员会主任,先后印发《健康中国重庆行动方案》《健康中国重庆行动(2019-2030)》等文件,并将这项行动纳入对各区县党委政府的年度目标绩效考核,形成“党委统领,自上而下”的崭新工作格局。重庆市卫生健康委员党委书记黄明会十分自信地说。
有资料显示:通过几年的艰苦奋斗,“大卫生,大健康”理念不断深入人心,达成共识,重庆市人均期望寿命、孕产妇死亡率、婴儿死亡率、五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居民健康素养水平等指标,都优于全国平均水平,保持了祖国西部领先地位。
俗话讲:火车跑得快,全凭车头带。领导带了头,群众有奔头。以党建引领的事业,是一项光荣而神圣的伟大事业,也是大有希望、深受老百姓欢迎的事业。
一天晚上10时许,重庆市急救中心院前急救部医生曾涌,提着沉重的急救箱,拖着疲惫的身躯,刚刚回到医院值班室。三分钟前,他随救护车到大坪接回一名在家跌倒受伤的老人。在将患者交付给了专科医生后,曾涌并没有休息,而是抓紧时间完善病历,时刻准备新的出征,去现场救治下一位患者。果不其然,他写完病历,刚坐在椅子上打个盹,不到半小时,又接到急救电话,于是,他二话没说,拎着急救箱,随救护车又去了另一个抢救现场。曾医生深有体会道:“既然选择了医生这个职业,就必须要仁慈、要有爱心,这样的工作节奏算正常了,节假日接到这类的电话更多。”曾涌还说:“在医院从业五年,每逢节假日值班已成家常便饭。随时准备再出发,这是我们急救医生的职业操守。我是一名年轻党员,为患者吃苦耐劳,是我的本职,更是我的特殊使命!”
及时响应,随时出发,是急救部医护人员的使命。突发事件时有发生,如果能提升社会公众的自救互救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卫生应急技能不仅专业人士要掌握,社会大众也应该掌握。”重庆市急救中心党委书记马渝道。其实,早在四年前,该中心就开展了全市首期市级公众卫生应急技能提升行动师资培训班,为来自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院、附属第二院、重庆市人民医院等市级指导中心的32名师资进行培训和考核。从此,拉开了全市公众卫生应急技能提升行动的序幕。如今每到周末,中心临床技能培训中心的党员志愿者们,都会开展公众急救技能免费培训活动。此举受到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
在重庆市精神卫生中心,笔者还了解到,在由“少亮点”向“树品牌”转变,提升党建业务融合创造力的过程中,着实有不少出彩的工作,并也取得不小的成绩。医院要创新、要发展,关键看学科;学科要发展,必须依靠党建工作来引领。
该中心年富力强、老成持重的党委副书记、主任代鸿认为:强学科离不开党建的引领。中心党委组织研判,党支部与科室在运行过程中存在的诸多问题,组织各支部和科室以“党建+业务”的形式,卓有成效地开展各项工作。在机制、资金、平台等条件上支持,实现党建和业务“同频共振”、互促共进。近年来,儿童青少年精神心理健康需求的呼声,越来越强烈。要想满足社会的就医需求,就必须补齐短板,打造出具有强大服务能力支撑的特色专科。因此,该中心党委通过“双培养”机制,把思想成熟、政治可靠、业务技术精湛的医学博士王敏,发展为中共党员并大胆委以重任,担纲该科室主任。
在学科建设上,党委专门安排具有扎实专业水平和丰富管理经验的中心党委委员、副主任蒋国庆担任该科室首席专家,形成了由两名硕士生导师、一名博士、四名硕士组成的优秀专家团队,专业覆盖精神病学、儿科学、神经病学、心理学和康复医学等领域,形成多学科联合诊疗机制,切实做到科学攀登有新招,倾情奉献不停步!
在硬件环境、设施设备、诊疗功能上,他们均按照国内外领先的儿童青少年精神心理专科标准建设,使科室服务能力,一跃达到我国西部青少年精神心理专科领域领先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