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一朵花盛开,就会有数千数万朵花盛开
笑出来——苦难不曾划伤过我的脸
很多朋友初次见我,都以为我是在一个很有爱、很富裕的家庭中长大。也许是因为那一张没有任何阴影的明媚的笑脸,或是我一贯情绪稳定、乐呵呵的性格,但实际恰恰相反,我的整个成长经历,都是带着苦涩的,但这些苦涩并没有在我身上划下伤痕,反而滋养了我。
但真的把这些“不想为人所知”的故事全然公之于众,需要很大的勇气。想了很久,还是决定借着出书的机会,和大家聊一聊我的那段真实过往,就如同老友一般,敞开心扉,没有任何的遮掩和修饰,也想告诉大家“泥泞里的一朵花是怎样开的”。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活下去——千万次救自己于世间水火
我出生在黑龙江一个偏远地区的小农场,在自己知道贫穷这个词之前,我对贫穷就有了刻骨的体会。我住的那个被称为“家”的房子,其实就是在农田中间挖一个大坑,用泥土搭建起来的简易土坯房,代替窗户的是一层薄薄的塑料布,这样的环境自然也是不通电的,所以,那时家里的照明都是靠蜡烛,没钱买蜡烛的时候,就靠月光,那时的月真的好亮、好美,透过窗,一抹抹斜影照在屋里的地下,应了诗人笔下的“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
景虽好,实际的生活却不全然是诗意。夏天屋里屋外全是蚊虫,浑身被叮满了包,尤其是肚皮的地方,包摞着包,被叮了一层又一层,真的很痒,也被挠得结痂了,又坏,又结痂。一次去姥姥家,姥姥看我的肚皮都要感染了,用盐水帮我处理,那时候不过六七岁的年纪,只觉得好疼,眼泪唰唰地掉下来,也不敢喊疼,咬着牙挺着。姥姥后来提起这段往事,总感叹说这孩子从小就懂事。
我现在回想,这个懂事其实是对生活苦难的韧性接纳。
夏天下雨,便是我最忙碌的时候,外面下大雨,屋子里下小雨,我几乎要带着厨房里所有的锅碗瓢盆,在屋里接水,盆还不够用,我就得在屋里观察,哪里漏得更多,就先用这些盆去哪里接水,漏得还不算严重的地方,只能先等一等再说。
有一次我正在睡觉,脑袋突然被狠狠地砸了一下,瞬间起包了,迷迷糊糊睁开眼我才发现,外面正在下大冰雹。不幸的是,那年家里种了很多西瓜和香瓜,这些瓜,是全家一年生活的指望,冰雹不仅打在我的头上,更是击碎了一家人的口粮,这一年该怎么活下去?
那时我就觉得,农民好苦,没有文化好苦,父母也好苦,每天面朝黄土背朝天地劳作,但还是要靠天吃饭,若天公不作美,我们这一年就要生活在风雨飘摇之中了。
能吃一顿饱饭,成了我童年里幸福的渴望。
记忆里,那时吃的米饭都是灰黑色的,因为家里没钱买干净的大米,买的都是“碎米子”——招了虫子,受了潮,有些石子、草棍掺杂的那种。所以,我每天的任务之一,就是要在这一堆的东西里,挑出来能吃的米粒给妈妈,用来做饭。家里炒菜老是缺油,一个月下来,菜里头几乎不见油花。菜炒得水叽叽的,吃进嘴里就像是在嚼湿答答的棉花。
到了冬天,日子就更难挨了,东北零下三十几度的低温,没钱买玻璃,家里的窗户全靠一层薄薄的塑料布御寒。父母为了种地,在野地里挖了一个大坑,盖上个土坯房,就是我们的家。那地方有不少的野猫出没,它们冻得受不住了,就经常把塑料布扯出一个大窟窿,钻进家来,带进来的还有凛冽的寒风,吹得人刺骨得寒冷。母亲拿透明胶带去粘塑料布,不几天又被野猫捣乱破坏,就再粘……那层塑料布也千疮百孔,一如我们修修补补的生活。
可我很少叫苦,在严酷的自然环境中讨生活,我学会了另一种懂事叫作绝不屈服。
比起粗陋的物质条件,更让一个孩子苦闷的,是贫瘠的精神生活。
我家方圆五公里内没有一户人家,跟我作伴的只有坟场。幼时太无聊了,我就去数坟墓打发时间,我记得家附近有 300 多座坟。有一天我带着狗出去玩,回来时天已经黑了,路上感觉脊背发凉,好似有什么东西跟着我,一回头,发现有一团团蓝色的火焰一直跟在后面,吓得我赶紧跑,跑得越快,火焰跟得越紧,真吓破了胆。后来妈妈跟我说,这叫鬼火,叫我以后晚上不要出去。长大了我才知道,所谓的鬼火,是因为人的骨髓里有磷的成分。
秋天时,父母都要去离家很远的镇子里卖家里种的这些农作物,到家时都很晚,我就只能自己一个人在家等待。每到夜晚,玉米地里都是狼的叫声,外面还有我惧怕的“鬼”,我只能蜷缩在屋里门口的地上一直哭。因为炕上还有老鼠在乱窜,那时的老鼠不知道是不是成精了,从不怕我,见我一个人在家,就会出来溜达,吓得我哇哇大哭。
幼小、脆弱、恐惧,我就边哭边喊:爸爸妈妈你们什么时候回来呀?我好害怕……
终于听到爸爸妈妈回来的声音了,我赶紧擦干眼泪。
回来时他们问:“一个人在家害不害怕呀?”我赶紧说:“我挺好的,没事。”
因为我知道,他们已经很不容易了,都在拼了命才能生活,我就不要再让他们担心了,从小我就不想活成一个“拖油瓶”的样子,那时,多希望自己快点长大,能为他们分担。
这种懂事好像从小就刻在我的骨子里,是不让自己成为别人的“麻烦”。
等到七岁,我终于可以去上学,去接触一个有电、有同龄人、有知识的世界。那个世界就在五公里之外。五公里的距离,如今的我开车只要五分钟,可七岁的我靠两条幼弱的腿,需要步行将近一个小时,甚至更久才能走完。
每天来回加一起两个多小时的步行,将我腹内所剩无几的食物早早耗尽,有一次放学回家,我实在饿得厉害,直接昏倒在了路边,要不是后来赶巧碰到姥爷来家里看我,捡到了路边饿昏迷的我,恐怕那天我就要做了狼的晚餐。
到了下大暴雪的冬天,积雪几乎淹没到我腰的位置,我用七岁的身体在雪地里开路,即使用尽全力,也只能以近乎爬行的速度前进,等我好不容易到了学校,但还是迟到了。
老师想象不到五公里外的世界跟窗明几净的教室差别有多大,因为班上除我之外的学生都住在学校附近的小镇上,我的迟到被理解成了懒惰和厌学,于是老师让我跟另一个迟到的男生在讲台边上互扇耳光,一直扇到下课才算结束。
那是我第一次萌生出一个隐约的想法,等将来长大了,我要做一个好老师,这个老师可以理解七岁的孩子为了读书,从深埋到腰的雪地游过来的坚毅,理解她浑身僵硬冰冷的无助,这个老师不会谴责她的迟到,而是给了她一个温暖有力的拥抱。
此时我对懂事有了新的理解,它是让我懂人间事,重世间情。
练习爱——原生家庭的伤从我这里结束
放学回家,我经常能听到屋里砰砰砰砰打架的声音,或是母亲的哭声,家里总是刀光剑影,每每打架总要付出点血的代价。年幼的我,无法判断孰是孰非,到底是为了什么,家里过成这般情景?记得我 5 岁那年,有一次他们打架,剪刀扎进了妈妈的大腿里,流了好多血,她一个人带着伤步行了十几里路,走到姥姥家去求援。后来康复后,为了年幼的我,妈妈还是回来了。这样的打架三天两头发生,睡觉的时候,爸爸枕头下面放把刀,妈妈枕头底下放把剪子,我真的害怕极了,每天去上学,心里都充满了恐慌,担心妈妈会挨打,甚至会死掉。担心妈妈死了,爸爸就会进监狱,我就会成为孤儿。
终于到了 12 岁那年,我做了人生第一个重大的决定,帮妈妈逃走!
那个年代的农村,大家都没有任何法律意识,父亲在我和妈妈的眼里,是强权,谁也不敢提“离婚”二字。
当我提出“逃跑”的想法,妈妈是反对的,觉得我还小,后来,是我以死相逼,说:“妈妈你不走,我就不活了。”她才妥协,同意了我的计划。
那时的我,不知道未来还会不会再和妈妈相见,内心只有一个单纯的想法,让妈妈活着就好……
即便不在我身边,只要她活着,爸爸也还能在我身边,至少我也不会成为孤儿。
12 岁的年龄,那股勇气,那种决绝,现在偶尔想起来,都很佩服自己。
妈妈在时,我都不知道自己的袜子在哪里。她走的前一天,跟我嘱咐了好久,衣服在哪里,袜子在哪里……
我都一一记在心里,更要努力记下的,是她慈祥的笑容和温暖的声音,我不想忘记。因为那时的自己,除了一份倔强和故作坚强之外,一无所有,没有任何可以跟妈妈未来产生联系的东西,没有网络,没有钱,没有手机,没有任何可以通信的设备,妈妈这一走,何时才会再见?还能再见吗?在我心里,这就是最后一次见妈妈了,也是我最后一次听她的嘱托。
自那以后,烧炕,洗碗,做饭,洗衣服,偶尔要喂猪,还要继续坚持学业……都要我一个人来完成了。
我帮助妈妈逃跑这件事很快就被父亲知道了,他愤怒于我的无知,我成了大家口中的“牲口”。他们不能理解,这世上怎么能有一个孩子,会把自己的妈妈逼走?在很长时间里,我都承受着这样的责难。
自那以后,我身上常常带着伤,总是青一块紫一块,极度恐慌和压抑,导致记忆力急剧下降。一次,父亲让我去厨房拿盐,我特别害怕,因为如果拿错了,肯定要挨揍的,嘴里就不停重复,拿盐、拿盐……结果到了厨房还是忘了。不出意料,我又被打了一顿,父亲骂我说:“笨死了,啥都不是。”
这样的状态持续时间久了,我内心实在受不了,便想着,人生的意义何在?未来何去何从?觉得那时的人生也没必要活着了,总想逃离。所以,13 岁那年,我就喝了药,味道真的难喝极了,喝完后,我安静地躺在床上,等着人生该来的判决。当时只觉得整个肠道都被烧得难受,迷迷糊糊就睡着了。可能是苍天的怜悯,等我醒了,我发现自己还活着,家里也没有人发现我喝了药。
那好吧,既然活着,就活着吧。我不知道自己的未来会不会过得很幸福,甚至也不敢奢求幸福。
那段时间我怨过父亲,觉得他很暴力,也不讲理,我很怕他,心里也觉得是因为他,才让我不得不离开妈妈,让我每天都在提心吊胆中活着,吃了很多苦……
14 岁那年,有一次我写的日记被爸爸发现,他不识字,让来我家玩的姐姐读给他听。他得知我恨他、怨他,又打了我,那次打得很凶,印象里,好像我那时对疼痛都已经麻木了,感觉不到疼了,只是感受到我还能呼吸,好像还活着。同天来家里做客的还有妹妹,那天妹妹跪下,抱着父亲的腿哭着求他:“三叔,求你了,别打我姐了,再打就打死了,三叔,你打我吧。”
终于停了……
那天晚上我没睡,眼泪一直在流,鼻涕也在流,淌了一枕头,但我不敢处理,也不敢动,因为家里只有一个睡觉的炕,爸爸也在。
然后,我发现,父亲这一宿也没睡,抽了一宿的烟,唉声叹气了一宿,来回翻身了一宿。
他在我的日记中得知,唯一的女儿恨他、怨他,大概也是痛苦的吧。这痛苦里有他亲手打了女儿之后的不知所措,也有他对自己过往经历的不堪回首。
站在父亲的角度看他这一生,也是好苦呀,我若是他,会怎样?
父亲在他 6 岁的时候,奶奶就过世了,他的后妈对他并不好,零下 30 多度的天气,他只有一条单裤,小时候几次生病,差点失去生命;从小便没有条件读书和受教育,自己的名字到现在还写不全,没有文化;好不容易长大了,做生意被亲戚骗得血本无归;家里着过三次大火,好不容易安置的家,一次又一次地没了;娶了媳妇,家也不像个家,鸡飞狗跳地过日子,孩子又帮妈妈逃跑,只剩下他,可从没有人问他一句:“你累吗?”
他又何曾幸福过?
那一刻,想到这些,我很自责、很愧疚。我一直都只看到了自己的苦、自己的委屈、自己的疼、自己的恐慌,却从未真正地用心看过他。其实,几十年的风风雨雨,辛苦劳作,他已经老了,已经满身伤痕,甚至到了只能用酒精麻痹自己才能睡着的程度。愁苦的时候,无人诉说,只能一根一根地抽烟。
没读过书,没有老师,没有妈妈,他的父亲也什么都不管。他 6 岁开始,便一切都要靠自己,踉踉跄跄地长大,他又能怎样?
或许,能够养活我到今天,已经用尽了他全身的力气和本事。
他无法正确地表达爱,也无法靠自己来疗愈所有的苦难,从小我受过的苦,其实他都双倍地体验过;自己儿时一次,伴随着我的童年,他又经历一次。
那晚,我也知道了,打人的那个人受的伤其实并不一定比被打的那个人轻。
力的作用总是相互的。
我谅解了他所有的愤怒、所有的暴躁。其实一个人内心中,越是没有力量,没有安全感,越是会嗓门大,越是想打人。因为他们想通过这种方式,找到并彰显内心中缺失的那份力量。
就像相爱的两个人说话,一定是小声的、耳鬓厮磨的,因为那时会觉得两个人的心离得很近,即便很小声,对方也能听得见。而吵架的时候,声音会不自觉地变大,因为那时会感觉彼此的心远了,只能靠提高嗓门来让对方听见了。
所以,你看一段关系里,嗓门大,总主动争吵的那个人,才是输的一方。平静的那个人,才是真正内心强大的。
父亲的内心,一直有一个 6 岁的小朋友,也需要被关爱、被照顾、被理解、被接纳,也需要安全感,有时候,那个 6 岁的小朋友,没有得到这些,他就会跑出来发脾气,甚至打人,那时的他是情难自控的,他也不想这样,因为这世上,没有一个人不想平和、不想幸福。
那晚,我全然地接纳,理解了这个世界上没有不好的人,只有不好的经历。
父亲的经历,也是我走向教育事业的初始动力。
我知道,穷尽我一生,都不可能让这世界上所有的苦难消失,但我希望,当有人遇到苦难时,可以有书读,可以有好的老师,有接受教育的机会,进而有改变自己命运的机会。
教育,是我这辈子从小就想做的事。
我人生的使命就是:我活这一生,有多少人的生命,会因为我的存在,而变得有那么一点点的不同。
这辈子我将穷尽我所能去努力,去点亮自己,照亮更多的生命。
这一次的懂事,带着苦涩的咸味。我懂的事是人的苦、恶的苦,以及谅解的苦。
14 岁那次的事发生之后,父亲对我的看管是极为严格的,从不允许我参加任何同学聚会,也不允许跟男孩子说话,可能是怕失去我,也可能是怕我学坏。因为那时村里,几乎所有没有妈妈的孩子都不上学了,随意处着对象,或者早早就结婚生孩子了。
记得那时家里门上有一个圆的钟表,父亲会在我差不多快放学的时候,就盯着表看。在规定的时间内我必须到家,上下不能差 5 分钟,否则就要挨打。
所以,时不时挨打的日子还在继续中,但内心不再有怨言,我也知道,父亲是为我好,只是他不懂得如何正确地表达爱。
接纳,是一切变好的开始。
但伤痛的种子已经种下,我需要一些时间,慢慢清理余毒,我也在不断疗愈自己……以前连去厨房拿盐几十秒的路程,就会忘掉指令的我,那时学习自然也是一塌糊涂。后来,在我开始学会接纳和谅解之后,学习成绩也开始逐渐提升,但毕竟底子比较差,无论是身体还是内心。我也不是那种天资聪颖的人,只能靠自己傻傻的努力去争取有一个好的结果。
一晃来到高三,第一次高考失败,复读一年,又失败,又复读一年,第三次复读的时候,模考成绩已经达到重点本科了,后来身体虚弱,快到极限了,临近高考前 3 个月,我有一个多月都是在医院度过的,那时上完厕所,都觉得所有的力量都耗掉了,需要被搀扶着出来,最终,第三次高考结束,我上岸了,虽然不是重点学校,但我很知足。
去大学之前,我跟父亲在炕头摆着的小方餐桌前吃饭,有一次谈话。
我说:“爸,以前我曾怨过你打我,但今天我想在出去读书前,跟你说说我的心里话,我真的特别感谢你,这么多年对我严格的管教,没有你的严厉,我肯定就像其他没妈的孩子一样学坏了,不可能考上大学的。这些年你太苦了,我终于长大了,以后有我呢,你再也不用一个人辛苦了。谢谢爸。”
我们相拥而泣。那是我长那么大第一次见到父亲流泪。小的时候,他驾马车出去卖西瓜,马受到刺激发疯,把他从马车上摔下来,马车轱辘直接压折他 7 根肋骨,这个男人都没掉一滴眼泪。那天,他哭得像个孩子,声音特别大,哭了好久,好像要把这将近 50 年的委屈和辛酸,都在这一刻释放一样。这辈子,终于有个人理解他了,终于有一个人懂他了,我想那一刻的父亲是开心的、幸福的。
后来,他竟提出要送我去大学,我也享受了一次被爸爸送上学的感觉,好温馨。原来,这就是被父亲送上学的感觉呀,挺奇妙的。因为从我上小学一年级开始,入学手续都是我自己办的,从来还没享受过这样的待遇,内心有些小窃喜。那几天,老爸送我上大学的时候,我常偷偷地笑,很骄傲的那种感觉,我家的冰山开始融化了。
大声说——重新找回自己的自信
因为上大学之前,爸爸的管教严格,我过的都是极为闭塞的生活,这种生活里没有社交、没有朋友,甚至从没出过自己的村子。
那是我第一次坐火车,到了哈尔滨后,从火车站到学校,还有一段路程,我跟老爸俩人舍不得打车,由此我坐上了人生这辈子第一次的公交车。
车上人很多,我们只能站着,一站一站地停车,我觉得好玩,也有趣,不一会儿,公交车报了我要下站的那个站的名字,但车却没停下来的意思,把我急坏了,这不停怎么办?我们还拿着大包小包的行李呢。我急得大声跟司机师傅喊:“师傅停一下车,我要下车,我到站了。”
车上的人,齐刷刷满眼好奇地看着我,还有些人在笑。在疑惑中,不一会儿,车停了,我跟父亲慌张地下车。
直到后来,我才知道,公交车会提前报下站的站名,是为了让乘客提前准备。
就这样,灰头土脸的我来到了大学,站在一群来自五湖四海的同学中。
那时候的我是很自卑的,从来不敢站在公众面前表达自己,说话永远小声,总是坐在教室最角落的地方,生怕被人看到。
私底下,我总是问自己:你出身不如别人,资源不如别人,家庭不如别人,将来怎么才能从一群人里面脱颖而出获得一个好工作的机会呢?怎么才可以找到独属于自己的优势呢?
正是这时追问自己内心的问题,促使我做了一个改变我人生的决定,报名参加一个为期六天的英语学习训练营。尽管当时学费并不算贵,但对于我来说,还是要从牙缝里抠出来。
同是师范英语专业的同学笑话我,未来,你别被人骗了,咱们自己就是这个专业的学生,干吗找别人学啊?
我没有告诉她,这个看着怯弱晦暗的女孩,在她跨进大学校门的第一步,就给自己立下了誓言:“在大学毕业的时候,只有我拒绝任何一家企业的权力,没有任何一个企业有挑剔我的理由。”而学好英语是我能想到的最快捷、最便宜、最有效的方法。最终几百个同专业的同学,只有我和另一个学生报名了。
我很庆幸自己做的这个决定。那位校外的英语老师,成了我这一生中真正的启蒙老师。他同样来自湖南,出身贫寒,刚入大学时也是所有人嘲笑的对象,连说汉语别人都听不懂,更别提英语了,但他还是靠自己的努力和投资自己学习,改变了人生。他的故事很励志,他的英语像外国人一样纯正。不仅如此,更打动我的是他特别爱国,这辈子都想尽自己所能,为国家、为社会、为他人去做贡献。
恩师自己曾走过苦难,却想帮助更多的人,自己淋过雨,所以想为别人撑一把伞。
原来,人生还可以这样活。
在我心里,恩师是伟大的,是我的榜样。虽然只教了我六天,却成为我人生的灯塔。未来,我也一定要成为这样的人。原来努力的理由,不只有让自己过得好,让父母过得好,还有帮助更多的人,这才是人生价值所在。
我在大学的懂事,有了更广阔的含义,我懂的是知识的力量,是人生的希望。
从训练营出来后,我决定每天早上六点起床,用这种方法持续练习自己的英语。
北方冬天的六点,温度极低,天上还挂着星星和月亮,而我又是出了名爱睡懒觉的人,同宿舍的室友笑,“你要能做到每天六点起来学英语,猪都能上树!”
我其实也很怕自己做不到,干脆放话说,要是我哪一天没做到,就罚款 500 元请全寝室吃饭!
一年时间,365 个早起的练习后,我做到了发音完美,可以自如地用英语跟以英语为母语的外籍人士交流,并靠着自己的英语能力开始做兼职挣钱了。
那是学姐创办的一个专门给中小学生补习英语的培训机构,在偏远的郊区,离学校有两个小时车程。当时学姐很满意我的专业能力,给我的酬劳是 15 元钱一个半小时。她就问了我一句话:“你能干满一年吗?”
我毫不犹豫地答应了。
此后的一年时间,每个周六日和寒暑假,我都会去给那些孩子上课,来回车程四个多小时,往往是早上六点出门,晚上十点多回宿舍。为了给孩子们多教点内容,我会压缩自己中午吃饭的时间,经常是一个烧饼、一碗豆腐脑就解决了午餐,用时不到十分钟。
付出都是有收获的,在这种高密度的教学工作中,我的能力得到了飞速的提升,孩子们给我的正向反馈也令我喜悦。我记得有一个上初二的小男孩,家里非常穷,来培训机构时连 26 个字母都认不全,在经过我暑假 25 天(每天一个半小时)的辅导后,开学考试一百分满分的卷子,竟然取得了 92 分的成绩。
有一次,他的妈妈跟我说:“老师,孩子现在可喜欢学英语了。因为我们全家人都睡一个屋,孩子怕影响我们休息,晚上经常猫在被窝里,偷偷地打着手电筒,一学英语就是两三个小时。”
那一瞬,我特别感动,觉得自己一切的努力都是值得的。原来当老师这么幸福……
我在向着自己的梦想,一步一步靠近:把自己活成一束光,照亮更多的人。
我也明白,真正好的老师,不仅是把辅导的一个半小时的课讲好,更重要的是,让孩子回到家,回到自己学校的课堂上,也愿意去学,才能真正取得优异的成绩。毕竟补课的时间远远少于他在学校上正课的时间,也远远少于他可以支配的自主时间。而这种自主的学习热情,来自他个人强烈的意愿。
学生成绩的提升,80%来自意愿,剩下的 20%才来自能力。而我的教学,是尽最大可能地激发孩子的学习意愿。这也是我们很多家长、老师的误区,总是把力气用在能力的提升上,而忽视了个人学习的意愿。教育不仅是传授知识,更是激发孩子的内在动力,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热情。
这段经历其实奠定了我日后教学的底层逻辑,时至今日,我在教学跟管理团队上,都始坚持穿这一理念,激发个人的意愿与热情,比提升能力更为迫切和重要。
也是这一年多的教学,让我从以前那个怯弱自卑的女孩,完全蜕变成长为今日阳光自信的自己。
而我从这份工作里面获得的不光是金钱、能力,也有责任和良知。
在这个培训机构工作半年后,另外一个培训机构的校长通过家长们的口耳相传,非常欣赏我的专业能力,用三倍的薪资聘请我去他的学校给孩子们上课。这个培训机构就在我学校附近,可以节省很多路途时间。可我最后还是拒绝了这个机会,而是将自己同专业的闺蜜推荐过去。
因为我非常清楚,学姐的培训机构是给一群穷孩子上课的。因为钱少地偏,很难找到好老师,相比市里这些有钱人家的孩子,他们更需要我的辅导,就如同当年弱小无助的我一样,教育资源是如此珍贵。
即便当时我跟学姐只是一个口头承诺“我可以干满一年”,可我还是抵挡住了诱惑。
责任感,在那时长进了我的灵魂深处。
我懂了,责任和良心的事。
认真想——人生需要更多的体验
等到大学毕业时,我真的实现了自己当初定下的目标,没有一家企业有拒绝我的理由。当时摆在我面前的机会,是新东方月薪两万多的教师聘请书、击败无数名校英语专业毕业生的公办学校编制岗,以及其他优质企业开出的诱人条件。
我认真地想,自己想要的到底是什么?
是优渥的收入?是稳定的铁饭碗工作?还是充满挑战的新事物?
追求钱或是稳定,是吃够苦头的人的本能反应,正是因为知道生存的艰难,人才会趋利避害。可我却想从本能里面抽离出来,从更高的维度去思考自己的人生。
经过一番思考后,我选择了后者——挑战未知,去增加自己人生的厚度。
在一个学生妈妈的引荐下,我以零薪水为条件,去金融行业做实习生。两年后,我的年薪达到了百万元,还通过投资积攒了自己的第一桶金。
在体验了不同的生活后,我开始探索自己内心深处更真实的渴望。
至此,我的人生走进另一个阶段,迎来了新的分水岭。
能掌控——对生命负责是我的底色
我天生责任感强烈,这让我在金融行业的“不确定性”面前感到不适。尽管我迅速成长为一名成熟的“金融咖”,但面对那些把全部希望寄托在我身上的客户,我每天都承受着巨大的压力。从业时间越长,超脱控制和认知以外的事情就越多,这种无力感和焦虑,极大地消耗着我。压力之下,我生了一场大病,这让我不得不停下匆忙的脚步,重新思考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回想起大学时第一份兼职,我心底好似一线光透进来。我意识到,自己的内心中,什么才是我最热爱的事?这辈子我要做什么才能足慰平生?
唯有教育。
我因帮助他人成长而感觉到真正的幸福。在教育里,可以掌控自己的选择和行动,我可以遇见自己的良知、自己的责任、自己的使命。
想明白这一点后,我毫不犹豫地离开了金融行业,进而回到了我的初心——教育。于是,我在 2018 年创办了与子同行教育的前身,致力于为青年一代提供服务。我深信,教育是改变命运的关键,我愿意为这个关键节点贡献自己的力量。
懂事,懂的是内心的回归。
不放弃——我来定义真正成功的人生
2020 年,疫情突如其来,我和我的企业同许多其他公司一样,面临前所未有的考验。线下教学被迫暂停,我们只能寄希望于线上产品的研发,前途未卜,团队人心惶惶。那时,一家Pre-IPO的公司向我发出邀请,承诺高薪和股份。对于这个时期的我来说,这份工作无疑是一个安稳的选择。
我挣扎了:对一直亏钱的我来说,这是个很大的诱惑。继续做,谁也不知道是否有未来?还能撑多久?接受邀请,却是完全没有任何风险跟压力的。
于是,生存的本能与责任感激烈碰撞。思考良久,我还选择了坚守我的教育梦。
有些朋友不能理解,难道你吃的苦还不够多,非得给自己找苦头吃吗?其实并不是我喜欢吃苦,而是正确的事情,有时候就是会很难,既然我选择了这条道路,那眼前的难就是我修行的考验,我怎能因为一点困难就放弃了我的初心和梦想呢?
但现实并未因为我的坚守和信念变得好起来。2021 年,公司发生了诸多不可控的变故:核心管理层离开,资金链岌岌可危……那一刻,我几乎可以感受到绝望的重量。
但我从未屈服。我坚信:这个世界上有两种人可以成功。
第一种:发大愿力的人。这种大的愿力,是无论遇到什么样的困难,都可以支撑我走下去的核心动力。我发的愿很明确,就是想通过教育让更多的人发生改变。
“身上有正气,心中有理想,内心坚定,不随波逐流,有目标,沉住气,踏实干。”这段话,我每天都要抄写一遍,以此鼓励自己,努力此生成就自己的愿。
第二种:拥有坚持不懈精神的人。遇到困难,我们会告诉自己,此时正是修行时。为此,我和我的伙伴们一直在践行,尤其是 2021 年以后:全年无休,就连大年三十都在开线上会议教研课程。日常的工作节奏不是大家常说的很辛苦的 997,而是每天的朝 9 晚 2。
无比感恩,陪伴自己一路苦过来的伙伴们。
就这样,一群人,傻傻地坚持了下来,听到了花开的声音。
懂事,懂的是人和人的事。
听得到——花开的声音
后来,我们遇见了现在的我们——在奔跑中实现逆境突围,从负债累累到硕果累累:转型线上教育;探索短视频和开启互联网直播;构建新的业务模式,打通新媒体运营模式;开启流量运营赋能;实现全网矩阵几百万粉丝,学员咨询量突破单年百万人次,细分赛道流量做到行业佼佼者,每年辅导学生覆盖全国 1000 多所高校。
随着这一切的开展,我开始听到花开的声音。我渴望将这份成长和变化分享给更多的人。因此,我开始在山顶会、麒麟学社等机构担任企业家导师,尝试将我的经验和思考传递给那些需要的人。
与此同时,我也在深思如何实现企业发展的同时,更好地达成我经营这家企业的初衷:
使命:让天下没有迷茫的年轻人。
愿景:成为每个人终身成长的学习平台。
未来私塾也就应运而生。从 2018 年开始,从企业团队内训到课程学员,再到现在的企业家学员。未来私塾用 6 年的时间,用心酝酿出了自在、舒适、感动、成长的氛围。我相信,当你遇见这里,浸润在这个场域时,你便会理解,因为你已经在欢喜的路上。
截至目前,未来私塾每年都会迎来几批极其优秀和聪慧的同学。当他们学成毕业,都会找到欢喜的自己,以崭新的面貌重返生活与工作。在整个学院学习期间,不时会有同学分享他们生活中发生的奇迹般的变化:变得更好看了;理解和更爱自己的家人了;夫妻关系更和谐了;重新认识自己,更喜欢自己了;内心更笃定了,找到了内心的大师。
为此,未来私塾这个生命体在与同学们的相互成就、相互点亮的过程中,持续升维、迭代,焕发新生。我想,未来私塾最大的意义就在于帮助有缘人:探寻幸福的能力,遇山、遇水,遇见全然本真的自己。
探寻幸福:通过多维度的自我探索,解密幸福的本质,发掘培育内在的力量;
遇山、遇水:发现自我,超越自我,最终成为生活的智者;
遇见全然本真的自己:倾听自己、接纳自己、挑战自己,找到属于自己的光芒,成为自己心中的大师。
在这里,我们都是学习者,更是未来的创造者。
在这里,我们可以带走一套生活和工作的方法论体系,让你遇见更欢喜的自己。
在这里,我们的每一步成长,都是对未来的一次探索和贡献。我们期待着,能以这份成长的力量,照亮自己的未来,也照亮这个世界的未来。
每年我也会带领团队持续开展公益活动:资助贫困学员学习;点对点捐赠孤儿院;贫困山区一对一帮扶,资助他们生活和学习费用……
我深知,从苦难中成长起来的孩子,最渴望的是爱和学习的机会。我坚信,教育能够改变命运,爱能够温暖人心。我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能让更多的孩子看到希望,未来他们长大了,也能去帮助更多需要帮助的人。这些日益成为我们团队的共识,也融入我们企业的基因中。
懂事,懂的是使命的事。
有人问我,为何坚持要带着团队投身公益?这源自我在孤儿院的一次深刻体验:
2015 年,我第一次去孤儿院资助孩子们的时候,看到那里的孩子几乎全是身有残障的儿童,一问才知是因为这里正常的孩子,都被人领养了,剩下这些残障的孩子,很少有人愿意领养。那一刻的我满是心疼,就想尽我所能多帮帮他们、多陪陪他们,但那是第一次去看孩子们,院长特别直接地告诉我,不允许我跟孩子们待太久,顶多 20 分钟时间就让我离开,我不解,问她为什么?
院长说,因为如果你偶尔来,但一次待的时间过长,孩子们就会对你产生感情,如果你后期又不来了,孩子们的内心会很受伤,就像再次被抛弃一样,一次次去信任一个陌生人,一次次又被抛弃,孩子们会受不了。
这话瞬间令我落泪,爱需要信任,也需要长情。
后来,我常去那里,每次去都会陪他们好好玩耍,推他们玩秋千,教他们一起玩翻绳,智力还可以的孩子,也教教他们英语……
我记得有一年春天的时候,气温仍是寒冷的,孤儿院里的花只开了枝头小小一朵,等我从院里出来时,满头满枝的花儿争相盛开。我第一次意识到,植物界的开花是件多么神奇的事,一朵花盛开,就会有数千、数万朵花盛开,哪怕相隔甚远,它们也能感知彼此,就如同花儿之间有某种密语在流动。
我想,流动的便是爱吧!
而我,愿做那早春第一朵盛开的花,带领千千万万的花儿绽放。
你愿意,跟我一起去倾听万物的声音,懂事儿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