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戏迷到票友
陈喜云是涿鹿县老年大学晋剧社的学员,从小受村剧团和父辈的影响喜欢上了晋剧,几十年来孜孜不倦地追随晋剧并积极参与其中,终于通过多年的刻苦钻研和舞台实践,从一名山西梆子喜爱者、追随者,成为一名知名的票友。
陈喜云,女,1960年出生在辉耀镇穆家沟村。穆家沟地处丘陵山区,这里在清末就成立了唱山西梆子的业余剧团,村里每逢过年就唱大戏。陈喜云少年时期,村里没有通电,到了傍晚,男孩子玩怼阎王、撞拐、滑冰车,女孩子则玩跳皮筋、弹方格子等游戏,除此也没有别的娱乐活动。到了冬天,村里的戏班就开始“打戏”(排戏),逢年过节在村里的戏台上演。尽管是在寒冬腊月,大人小孩都聚集在台底下看戏,陈喜云最初看不懂唱的什么,只是跟着大人看个红火热闹,随着年龄的增长慢慢懂得戏文了。每当看到《三世仇》《白毛女》等伤感的戏时,常常跟着难过,更加憎恨那些地主和恶霸,同情像喜儿那样受苦受难的人,同时也激发了她喜爱戏曲的兴趣。她上小学的时候,村里正编排晋剧《三上桃峰》,剧团还让她演了个小角色。
登台唱戏,当个山西梆子演员,更好地展示自己唱戏的才艺是陈喜云少年时的梦想。
陈喜云1979年高中毕业后回村担任民办教师,因她嗓子好,小学时参加过剧团的演出,村剧团就让她加入剧团。当时学戏没有现在的条件,主要靠老一辈艺人言传身教和“灌口袋”。所谓“灌口袋”,就是由于早年没有剧本和总谱,所有戏词和唱腔都是老艺人一句一句地教,一句一句地念,学员写在本子上死记硬背。后来村里通了电,大喇叭播送晋剧唱片或者磁带,学员们便跟着大喇叭学习,因此,学戏很不容易。陈喜云起初工小生,饰演过《穆柯寨》《双锁山》的杨宗保和高俊宝。后来又开始学小旦和青衣,饰演过《下河东》中的呼延金莲,《杨八姐游春》中的杨八姐,以及《金水桥》中的银屏公主。

陈喜云在村业余剧团饰演的杨宗保
1981年,县剧团要招收一批学员选送到山西省戏曲学校代培,陈喜云听到这个消息立即报了名。通过严格的文化知识、戏曲知识、身段、吊嗓子考试,陈喜云都以优异的成绩通过了。最终因为指标有限被以年龄偏大为由未被录取,使信心满满的陈喜云失去了当一次专业演员的机会。
1984年,陈喜云考入涿鹿师范学校,她的老师董世明是一位山西梆子爱好者。两年后毕业分配成为一名正式的人民教师。多少年来,陈喜云在繁忙的教学中,始终没有放弃山西梆子,用自己学到的知识,不断提高和充实自己。
2009年,董世明等发起成立了昌鸣晋剧社,还未退休的陈喜云应董老师之邀加入其中,利用业余时间继续学戏。2014年陈喜云正式办理退休手续,便全身心地投入到心仪的山西梆子之中。
刚到剧社,陈喜云依然学唱青衣。后来崔振元老师发现她具有唱须生的天赋,经陈喜云同意改唱须生。昌鸣晋剧社虽然是民间剧社,但人才济济。董世明潜心研究晋剧60多年,是十足的草根专家;崔振元是老一辈票友,曾在专业团体唱戏;而张凤皋是原康保县晋剧团当家须生演员。在他们的指导下,陈喜云进步很快。她先后饰演了《辕门斩子》中的杨六郎、《渭水河》中的周文王、《下河东》中的赵匡胤、《杨八姐游春》中的王延龄、《空城计》中的诸葛亮等角色。
陈喜云喜爱戏是从孩提时刻骨铭心的喜爱。她爱戏、懂戏。父辈和老师们的影响和教诲,以及教师职业的习惯,使她特别重视细看剧本,品读人物,用心演好每个角色。《渭水河》中的周文王和《辕门斩子》中的杨六郎都是须生角色,陈喜云在演出实践中,较好地把握住了这两个人物的性格特征。周文王是一位诸侯王爷,自然是皇家风范,心系黎民,胸怀天下;而杨六郎是边关元帅,为大宋江山社稷,巧设斩子妙计举荐穆桂英。陈喜云在剧中很好地把握住了这一点,在见太娘、见八王、智激穆桂英几场戏中,根据剧情需要,用她高亢圆润的嗓音且富有激情的表演以及细腻的肢体动作很好地表现了杨六郎这一人物。

陈喜云在《辕门斩子》中饰演杨延景。拍摄于2017年8月31日
陈喜云从一名晋剧爱好者成为知名票友,是她几十年来孜孜不倦地追求和勤奋努力的结果,她是一位非常受戏迷欢迎的业余须生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