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稀学戏 桑榆未晚
2023年4月,老年大学晋剧社迎来两位新学员,一位名叫李富林,另一位名叫董振川。两人同庚,都是1952年出生。都是保岱镇人,李富林是下水谷村的,董振川是董家房的。李富林一直从事电工工作,七一灌区退休;而董振川早年在保岱电影队放电影,后在乡村电管站工作,供电局退休。

李富林(右)与李富莲。拍摄于2024年6月14日
李富林的妻子李富莲也是1952年出生,十年前随四个孩子进了城。从下水谷那个偏僻的山村来到县城,李富莲感到一切都那么陌生,出了街谁也不认识,打麻将、跳街舞又不喜爱。于是她觉得在县城待着没意思,三天两头往村里跑。丈夫李富林知道李富莲从小喜欢山西梆子,为了让她在城里稳定下来,就托人让妻子跟着县剧团著名琴师曹继聪学习弹三弦。正要刚入门时,曹继聪突然患病,不久撒手人寰。随后李富莲加入了昌鸣晋剧社。由于李富莲初学三弦弹奏是经名家指点,加上李富莲在保岱中学读过初中,识简谱,略通音律,所以进步很快。
李富林退休后,在县城人才家园物业办公室从事维修工作。孩子们都不让他干了,说您都70多岁了,不去颐养天年,还干什么体力活?在孩子们的再三劝说下,李富林终于将维修工作辞掉,和妻子一起到老年大学晋剧社参加活动。
董振川退休后一直在董家房老宅居住,村里有地,有果树,从小在农村长大的他也没有在县城安家的打算。去年,孩子们在县城给他买了楼房,让他搬到县城居住。无奈董振川只好顺从孩子们的意愿,冬天住进楼房,夏天回村居住。进城以后,环境变了,为了给以后的生活找一项爱好,在李富林的撺掇下到老年大学晋剧社学习四弦弹奏。而李富林也与董振川同时进入剧社学习打梆子。董振川虽然对晋剧不太精通,但他拉过二胡,初通乐理,又虚心学习,目前已基本掌握四弦弹奏的基础知识。李富林曾在村业余剧团当过团长,虽然不会文武场演奏和演唱,但剧团的耳濡目染使他对晋剧的节奏十分敏感。不到半年,便能够掌握一般四股眼、夹板、导板、二性、流水等板式的梆子伴奏。

董振川。拍摄于2023年9月23日

吉桂春。拍摄于2024年8月24日
在老年大学晋剧社,吉桂春学戏的经历更具传奇色彩。吉桂春,女,1952年3月出生,涿鹿县城盐店街人。因其家紧挨着东关剧场,看蹭戏成了吉桂春儿时的常事,耳濡目染,从小就喜欢上了山西梆子。1968年,吉桂春涿鹿中学初中52班(老三届初二)毕业,作为知识青年到大堡镇大堡村插队。插队期间,她与同时下乡的刘勇、耿天昌、张庆明等参加了大队文艺宣传队。1970年,吉桂春的父亲担心她在大堡结婚回不了县城,托人把她介绍给西关大队一位农民并结了婚。1980年,吉桂春按照上山下乡知识青年政策,抽调到小矾山公社担任计划生育协助员,后调到张家堡乡计划生育办公室,2002年退休后加入县城的和谐腰鼓队。2019年国庆节期间,和谐腰鼓队六位成员到老年大学晋剧社学跑龙套,其他五位几个月后离开剧社,而吉桂春在剧社找到了儿时的感觉,认真地学起戏来。她先后在《算粮》《打金枝》《赤桑镇》《三击掌》中充当宫娥彩女和苍头院公,表现出一定的艺术天赋,尤其在《渭水河》中饰演的武吉更是有模有样,很是出彩。平时,吉桂春在武场学习打手锣。别看她年过七旬,但学习非常认真,甚至有些痴迷,加入剧社四年来从未缺席活动。她把各种板式的“锣鼓经”复印成册,学中记,记中学,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老有所学、老有所乐”的人生哲学。
人说“五十不学艺”“七十古来稀”,通过李富林、李富莲、董振川和吉桂春等人的学戏经历充分说明,只要用心去学,桑榆未迟,耄耋不晚。要想健康你就来学戏,要想快乐你就来学戏,不必为艺术的精益求精而纠结,只为晚年幸福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