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到老 学到老
人常说“学无止境”“活到老、学到老”,人生确实如此,涿鹿县老年大学晋剧社几位学员在学戏过程就是这样过来的。他们共同的特点,就是从小爱戏,一直在看戏,到老依然孜孜不倦地学戏,就是要把喜欢山西梆子的爱好贯穿终生。
侯弟树,1947年4月出生,武家沟镇东窑沟村人。自幼受村戏班的影响就喜欢上了晋剧,当时戏班冬天在村东奶奶庙禅房“打戏”,不足十岁的他就跟一群小孩子每天晚上看到半夜。他还在学校读书时就进了戏班学戏,老生、小生、花旦、青衣扮啥像啥,文武场乐器样样精通。后天村里办红白喜事成立了唱山西梆子的鼓匠班,他成了鼓匠班的头儿。十几年前,侯弟树搬到县城居住。热爱戏剧的他四处寻找山西梆子,只要听见唱戏,不论多远也要赶过去,凑上前认真地听,仔细地看,遇见熟人让一让,便毫不客气地打两下、拉一会儿,唱几句。2021年,74岁的侯弟树加入了老年大学晋剧社,成为继董永树、崔振元(因年龄问题退出剧社)之后年龄最大的学员。侯弟树虽然从小爱戏并参与其中,但他学的都是村剧团的老腔老调,为了跟上时代步伐,为了学戏,他不耻下问,边问边学,边学边问。年近耄耋,侯弟树就像小孩儿那样,成天乐呵呵的,谁说他打得不对都虚心接受,有时还要将自己刚刚掌握的知识教给别人,鼓师不在的时候,他也会坐在九龙口打上一阵子。

侯弟树。拍摄于2024年8月12日

徐建春。拍摄于2020年12月19日
徐建春(1954年2月—2024年5月),1954年2月出生,武家沟镇长疃村人。长疃村是桑干河北岸有名的“戏窝子”,村里的戏班不仅在涿鹿西大道,就是在黄阳山之阴的宣化后山地区也很有名气。受此影响,徐建春十几岁就进村戏班学习拉大弦(晋胡)。他1971年在机井队参加工作,1974年调到张家口供电局下花园供电所驻武家沟转运站,2004年调到县供电局任总调度。徐建春20岁参加工作,那时长疃村剧团正在巅峰,不论在县城机井队,还是在武家沟煤矿,只要休息、倒班,他都要抽时间到剧团玩一会儿。2000年,李长明在水泉庄家中组织一群人唱山西梆子,徐建春只要有时间就一定会到。昌鸣晋剧社成立后,徐建春更是积极参与其中,只要不上班,他是场场不误。2014年2月徐建春退休后,成为老年大学晋剧社的主弦。多年来,徐建春就没有离开过他钟爱的大弦。由于他读过初中,识得简谱,在伴奏上能够与时俱进。近年来,晋剧出现了一种改革热潮,新编唱腔、改良戏歌比比皆是。为此,年近古稀的徐建春不甘落后,在董世明老师的指导下,对着乐谱,反复认真地学习和练功,即便是难度较大的《古城会》和戏歌《打金枝》“有为王”等难度较大的唱段,由于他刻苦学习,演奏起来也是游刃有余。
霍欣明,1954年出生,武家沟镇长疃村人,兄弟中行五,人称“五哥”。他的大哥是涿鹿县知名的晋剧达人,知名音乐人,曾担任县文化馆馆长的霍欣熙。他与琴师徐建春同庚,又是一起进入村戏班,一起学习晋剧伴奏,武场铙钹、大锣,文场三弦、电子琴样样精通。霍欣明还是三里五村有名的木匠,不过有一次使用电锯时不慎将左手拇指、食指和中指锯断。由于当时医疗条件所限,从此失去了三个手指,同时也告别了木匠生涯。2012年,霍欣明加入了老年大学晋剧社,先是弹电子琴,后因武场缺人又编入武场打铙钹。有时,文场没人弹三弦,他就用两个指头弹三弦,效果与常人无二。霍欣明天资聪明,对新鲜事物接受很快,在排练新编历史剧、改良戏、戏歌时对着乐谱教那些不识谱的老学员,在教给他人的同时,自己也长了知识,真是一举两得。

霍欣明两指弹三弦。拍摄于2024年1月11日
陈荣花是一位出生于蔚县的戏迷。陈荣花,女,1958年5月出生,蔚县马官营村人。她是听着村里业余剧团演唱山西梆子戏长大的。她姐姐在村剧团饰演《龙江颂》中的江水英和《红灯记》中的李铁梅,姐姐学戏,她每天放学后就到戏班看排戏,回到家中有模有样地学唱。1980年,陈荣花与涿鹿酒厂一名工人结婚定居涿鹿。她喜欢看涿鹿晋剧团的演出,成天跟着录音机、VCD学唱山西梆子。2010年以后,陈荣花搬到涿鹿县郡城瑞居小区居住,参加了附近的秧歌队和广场舞团队,但她总觉得不如学唱山西梆子过瘾。2017年8月,年近60岁的她加入了老年大学晋剧班。出于爱好,陈荣花进步很快。短短几年间,就学会了20多个晋剧唱段,并在《忠保国》中饰演李艳妃,在《卖妙郎》中饰演刘惠英,那些高难度的唱段在陈荣花那里很短时间内就被基本掌握,这都和她聪明好学、刻苦用功有关。
易秀琴是2023年10月加入涿鹿老年大学晋剧社的,她于1962年2月出生,涿鹿县保岱镇易庄村人。从小村里大喇叭播放的山西梆子伴随她成长,25岁时嫁到了涿鹿镇朝阳寺村。朝阳寺村20世纪60年代初成立了唱山西梆子的戏班,培养了一大批爱好山西梆子的演员和戏迷。2000年初,朝阳寺村和涿鹿镇罗庄村的戏迷组织了一个剧社,经常在一起自娱自乐,爱好山西梆子的易秀琴也加入其中。易秀琴嗓子很好,戏唱得也很认真,但由于剧社缺少专业人员指导,在把握人物个性、演唱技巧、演唱节奏上存在一些不足。她得知老年大学晋剧社在艺术上要求得比较严格,经人介绍来到剧社学习。由于她嗓子好,有一定的基础,又谦虚好学,在董世明、张凤皋等老师的指导下进步很快。她说她要好好珍惜老年大学晋剧社这个平台,认真学戏,活到老,学到老。

陈荣花(左)与易秀琴(右)。拍摄于2024年6月14日
艺无止境,老年大学晋剧社的这20多人平均年龄快70岁了,可是他们就是不服老,就是要活到老,学到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