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文化也能唱好戏
现在六七十岁的人基本上读过书,至少也是初中毕业。好多人学唱戏总是强调自己的文化水平低,殊不知,涿鹿县老年大学的小旦演员刘永芳只读了两年小学。她的学戏经历充分说明一个道理,没文化不是唱不好戏的借口。
刘永芳,女,1957年4月出生于武家沟镇石子坡村。石子坡村很早就有唱山西梆子的戏班,活泼爱动的刘永芳从小就跟着舞台上的演员学唱,山西梆子的旋律在她幼小的心灵中留下了深深的烙印。刘永芳从小家境贫寒,迫于生计,刚上了小学三年级就辍学下地劳动。1974年,17岁的刘永芳嫁给了当时涿鹿城关镇人民公社西关大队的一名瓦匠艺人。在操持家务、抚养儿女的同时,刘永芳并没有忘记心仪的山西梆子,跟着小喇叭、收音机学着唱,后来有了录音机、VCD、DVD,就跟磁带、光盘学着唱。
20世纪80年代末,西关大队在东风大街建起了春光饭店,刘永芳被安排到饭店当服务员。那时,山西梆子在市场经济大潮和现代歌舞的冲击下开始走下坡路,县剧团因经费问题也面临解体,但深深扎根于老百姓心中的山西梆子依然是当时那一代人的最爱。县剧团不演戏,老百姓就自娱自乐找地方唱。县交通局有个叫白尚奎的戏迷,经常在春光饭店门前组织戏迷唱戏。每逢此时,只要手头没活,刘永芳就会凑上前去。刚开始只是听,后来便不由自主地跟着演唱者哼哼。白尚奎听她轻声唱得很在调门,就鼓励她拿着麦克风站在观众间演唱,几段下来,观众掌声不绝。看来我行,看来我能唱戏!通过几次的演唱,刘永芳对自己学唱山西梆子充满了自信。
2001年前后,听说涿鹿西大道长疃、石子坡等地方的晋剧爱好者经常在一起组织演唱,刘永芳打听到后就像找到了失散多年的母亲的小孩儿一般,只要有活动,刮风下雨她也不误参加。

张凤皋(右)老师指导刘永芳(左)做表演动作。拍摄于2024年6月14日
董世明、李凤庭、李长明等发起组建了昌鸣晋剧社,刘永芳第一个报名参加。李凤庭、董世明,加上后来加入的崔振元、张凤皋等,这些人都是涿鹿县晋剧界知名人士,有的还是专业出身。在剧社,刘永芳开始接受系统的晋剧板式、发声、乐理教育,艺术上有了一个质的飞跃。
刘永芳只读了不到3年小学,还是村里的那种学校,加上家境贫寒,老人从小也不指望她成龙成凤,所以她的二年级文化也是打折扣的,可以说连自己的名字也写得不太好,音乐、乐理、简谱对她来讲更是天方夜谭。不过,只要勤奋好学,成功永远不会缺席。老师们看到刘永芳因文化基础差有畏难情绪,就给她讲过去那么多大师级的戏曲表演艺术家都没文化,最后也都成功了的故事和道理,使她更加坚定自己学唱戏、学好戏的信心。好在刘永芳学戏的基础扎实,各种腔调虽然叫不上名字,但都能唱出来;凭着老师的热心指点,凭着自己的一股韧劲,她靠死背硬记、靠“灌口袋”强迫自己学习;活动时学,回家的路上也在思考自己半天学了什么;做家务的空闲,晚上入睡前,都是她反复学习的时机。那些重点、难点就对着录音机、光碟机翻来覆去地听,翻来覆去地看,听韵味,灌耳音,经常是学到深夜。仅录音机、VCD就用坏了两台,损坏的录音磁带、光盘不计其数。对不认识或不理解的字、词更是丝毫不放过,直到搞清楚、弄明白为止。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几十年的刻苦学习,刘永芳在晋剧表演艺术上有了非常大的进步。现在,她已经熟练掌握了30多段晋剧名家唱段,演出了几百场大戏。在《打金枝》中饰演升平公主,在《金水桥》中饰演詹贵妃,在《蝴蝶杯》中饰演胡凤莲,在《算粮》中饰演王银钏,在《辕门斩子》中饰演穆桂英,在《梁山伯和祝英台》中饰演祝英台,在《坐楼杀惜》中饰演阎惜娇,在《杨八姐游春》中饰演杨八姐,在《明公断》中饰演皇姑,在《白绫怨》中饰演杨玉环,在《忠保国》中饰演李艳妃,在《芦花》中饰演李氏,在《卖画劈门》中饰演白凤鸾,在《走山》中饰演曹玉莲,等等。

剧社在桑干河滨河公园演出《打金枝》“闹宫”一场结束后,演员合影留念。左起刘爱平、张凤皋、刘永芳。拍摄于2018年7月9日
刘永芳不仅学会了好多戏,在武场还是打铙钹、大锣的好手,演出中只要没有角色,就一定会在武场伴奏。
刘永芳身材苗条高挺,戏班里普通小旦戏装她穿在身上都短一大截。为了追求艺术,刘永芳花了好几千元购置了女蟒、女靠、常用的小旦衣、彩鞋和各种头饰。
刘永芳用自己的行动说明,文化水平低不能成为学不好戏的借口。天道酬勤,任何事只要认真去做,就一定能够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