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戏一生的老戏骨郭世贵
郭世贵,1935年出生,涿鹿县保岱镇下葫芦村人。下葫芦村是桑干河南有名的“戏窝子”之一,早在清朝末年就成立了唱山西梆子的“秧歌班”。郭世贵从小就喜爱山西梆子,读小学时就模仿大人学着比画,学着唱。
1950年,15岁的郭世贵加入了村戏班,饰演的第一个角色是《斩黄袍》中的韩龙。郭世贵说:“第一次进戏班,学了一冬天,就学了四句唱,刚上台唱完这四句就被斩下台了!”也就是那年,著名的山西梆子演员“板头红”(又名“崩头红”)范明武加入了涿鹿兴民剧社(涿鹿县晋剧团的前身)。那时,兴民剧社过了腊八唱完封箱戏就停演了,演职员放假二十多天到除夕才开锣唱戏。范明武是宣化东前所人,当时还没有成家,放假期间受下葫芦村邀请到戏班教戏,一连几年都是这样。范明武到下葫芦就住在郭世贵家,晚上和郭世贵睡一条炕。范明武爱喝酒,会聊天,也乐于把自己的艺术传授给他人,而郭世贵不仅爱戏,还十分好学。于是,这二十多天郭世贵就跟着范明武不分白天黑夜地学戏。范明武根据郭世贵的自身条件,让他主工须生。他先后跟着范老师学了《兴汉图》《雁塔寺》《麒麟山》《刘公案》《乾坤带》《八件衣》等十多出戏。虽然没有正式行拜师礼,但人们都说郭世贵是“板头红”的徒弟,而范明武也很认可。

作者与郭世贵(左)交流。拍摄于2014年1月12日
1951年,为宣传《婚姻法》,下葫芦戏班编排了《小二黑结婚》《自由结婚》《童养媳翻身》等现代戏,郭世贵均在其中担任角色,其中在《小二黑结婚》中饰演小二黑。1953年,下葫芦村戏班在涿鹿镇马军庄村演出《参军》《小二黑结婚》《童养媳翻身》,并在戏台上留下题壁。
1956年,下葫芦村成立了农业高级合作社,郭世贵从这时候起,在合作社、生产队、村委会担任会计一直到1986年。1986年开始担任村主任至1988年。
郭世贵虽然当了三十多年村干部,但他一刻也没有离开他心爱的山西梆子和他所在的“秧歌班”。1978年,禁演了十多年的传统戏又粉墨登场,而郭世贵刚四十出头,正是开始懂得“用心”唱戏的年龄。他先后在《辕门斩子》中饰演杨六郎,在《打金枝》《乾坤带》中饰演唐王,并在30多部传统戏中饰演须生角色。
20世纪90年代初,受市场经济大潮和外来文化的影响,山西梆子受到极大的冲击。县剧团解散了,下葫芦村戏班也和全县上百个农村业余剧团一样偃旗息鼓了。
离开了山西梆子,郭世贵感觉没着没落的。于是,他把村里那几个戏迷收拢在一起,在自己家里架起板鼓,挂起铜锣,一唱就是大半天。
2014年,郭世贵也和许多农村的老年人一样搬进了县城。他进城的第一件事就是打听哪里有唱山西梆子的。于是,东环公园、怡馨家园小广场,哪里有地摊戏,哪里就有他的身影。他除了在武场参与伴奏,还不时地唱上几段。
2018年,丁桂茂、韩秀英等组建了英姿晋剧社,不久在人才家园小区底商找到了固定活动地点。郭世贵就住在人才家园,家门口有了活动场所,可把郭世贵乐坏了,他真把剧社当成了自己的家。
郭世贵生有三儿两女,孩子们都很孝顺,也非常支持他参加剧社的活动。为了方便大家活动,避免笨重的武场乐器搬来搬去,由郭世贵的长子郭志忠出资三千多元,购买了武场全套家具无偿供剧社使用。孩子们还给他购买了《晋剧武场锣鼓经》等专业书籍,郭世贵都拿到剧社让大家传阅共同学习。
八年前郭世贵的老伴去世了,孩子们要陪伴他,被他拒绝了。他说:“我有剧社,有山西梆子,我不会感到孤独。”他还说:“我从小就喜爱山西梆子,老了越发离不开它,山西梆子将伴随我的一生!”
2024年1月2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