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洋河畔一“戏痴”
所谓“戏痴”,是指那些对戏剧特别感兴趣的人。这些人生活中离不开戏,以致对戏曲达到痴迷的程度。在涿鹿县桑干河与洋河交汇处的张家堡村就有这么一个人,她叫段淑萍。
段淑萍,女,1958年出生在张家堡镇单家堡村,后出嫁到张家堡村。单家堡是一个比较大的村庄,村里有始建于明代的三官庙,早年这里的戏班在三里五村很有名气,“文革”期间唱的样板戏也很出彩,段淑萍的哥哥就是戏班拉大弦的。段淑萍从小在这种环境下长大,对山西梆子就特别喜爱,成为一名演员是她小时候就有的梦想。然而,造化弄人,段淑萍既没有学戏的机会,更没有登上她梦寐以求的舞台。不过,这并没有影响她对山西梆子的痴迷。多少年来,附近村镇、县城唱戏她是有戏必看;平时在家,收音机、光碟机播放的全是山西梆子,就是做饭、干家务嘴里也哼着戏文。
近年来,山西梆子在涿鹿再度兴起,全县城乡民间剧团、剧社、地摊戏如雨后春笋般出现,这对爱戏的段淑萍来说真是个好机会。于是,她参加了好几个剧社的活动,还请涿鹿县著名晋剧表演艺术家席振德当她的老师。经过十多年的刻苦学习,如今她的须生戏唱得是有板有眼,还经常穿上戏服登台演出,实现了她当一名演员的梦想,尽管唱得还不怎么专业。
段淑萍的丈夫姓字名安,是张家堡村的医生,在下广公路边开了一家诊所,对妻子的爱好可谓“支持有加”。每天上午,字安接诊看病,段淑萍抓药输液。下午,打听到哪个剧社活动,字安开车把妻子送过去,如果诊所没有病人,他就在外边等妻子唱完一起回家。如果诊所有病人,字安就开车先回去,待妻子唱完戏再去接,几年来从不间断。为了让妻子更好地学戏,字安还拿出四千多元给妻子买了好几套戏装。

段淑萍(右)字安夫妇。拍摄于2024年4月17日
段淑萍不仅自己痴迷山西梆子,她的行动还影响了她的外孙女。段淑萍的外甥女名焦扬,出生于2010年11月,从小跟着姥姥长大。姥姥唱戏的习惯也影响着外孙女。小焦扬刚学会说话,就跟着姥姥哼哼戏文,四岁时就会唱《含嫣》中那段难度很大的“四月里南风吹动麦稍黄”,还跟着姥姥到县城东环公园戏摊戏上表演,她可爱的表演和稚嫩的嗓音受到了戏迷观众的认可。焦扬5岁那年,内蒙古太仆寺旗晋剧团到张家堡村演出。剧团团长的爱人闫老师看过小焦扬的表演后非常喜欢这个小女孩,第一天开戏前就让小焦扬扮上,和自己演了《打金枝》“坐宫”一段。面对台下黑压压的观众,小焦扬一点也不怯场,她饰演的沈后表演得有模有样,赢得了台下上千名观众的热烈掌声。2017年,7岁的焦扬在“唱吧”演唱了晋剧《辕门斩子》八千岁“我只说犯了皇王的令”一段,被晋剧表演艺术家闫慧贞的弟子王衡看到了,对焦扬的演唱很是赞赏,把她的事迹推荐到“山西网剧网”发表。

5岁小戏迷焦扬。拍摄于2015年6月8日
如今,14岁的焦扬在天津市红桥区一家中学读书,但她依然眷恋着家乡的山西梆子,学习之余,也忘不了学唱几段晋剧。每次回姥姥家,都要给姥姥、姥爷表演几句自己新学的唱段。
2024年2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