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追随晋剧的杨兴正
杨兴正,1942年出生,涿鹿县大堡村人。1958年涿鹿县“五一”厂参加工作,1959年底调涿鹿县人民委员会计划委员会,先后任科员、县计划委员会和县发展改革委员会主任。2002年从县发展改革委员会(原县计划委员会)退休。
杨兴正从小喜爱晋剧,参加工作后,东关剧场、城里大仓礼堂、东风街电影院,只要唱戏,只要他不开会值班,他就会买票观看。就是那时每年物资交流会大仓露天舞台唱戏他也是场场不误。好长一段时间,山西梆子陷入了低谷,县剧团解体了,农村那么多剧团散了,老百姓再也不能像以前那样想看戏就看戏,这使得爱看戏的杨兴正感到十分困惑。
2005年,县政府离岗干部董世明等率先在县城成立了昌鸣晋剧社,他们经常在菜市场、南关大街、东环公园演出,这让杨兴正十分兴奋,每次演出他都是早早到场。那几年,昌鸣剧社没有固定活动地点,刚找到地方稳定了几天,就被告知房屋已经出租。北环路、工商联办公楼、阳光尚城、人才家园,在老年大学提供活动场所前的几年中,有时一年搬好几次家。不管剧社搬到哪里,杨兴正就会追到哪里。杨兴正不光是看戏,还要帮助剧社解决问题。在阳光尚城底商的一年多,杨兴正看到剧社人员活动时水杯都放在地上,于是就买了好几张桌子,让大家放水杯、手机等;他看到剧社人越来越多,看戏的观众也越聚越多,有时剧社人员把椅子让给年迈的观众而自己站着,杨兴正又给剧社买了十多把椅子。从他参加剧社以后,每隔一段时间,就会给剧社买二斤茶叶,几年来从未间断。他说,你们办剧社不容易,给大家买点茶叶,累了喝口茶水润润嗓子。

杨兴正(中)与老年大学晋剧社学员座谈。拍摄于2023年12月18日
杨兴正家住县城北关的幸福小区,不管是老年大学还是人才家园,距离他家都有很远的一段路程。上了年纪,为了安全,老杨都是步行往返。但无论是寒冬,还是酷暑,只要不是大雪暴雨,他都会准时出现在剧社。老人家常年两顿饭,下午饭一般在五点以前,剧社活动还没有结束。四点过后,杨兴正就会站起来掏出香烟,给吸烟的演职人员每人递上一支香烟,然后挥挥手,说一声:“明天再见!”
正是有了杨兴正这样忠实的观众,涿鹿民间剧社才会越办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