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个“铁杆戏迷”

左起:全瑞彪、周俊、王首德、张元福。拍摄于2024年4月22日
这几年,在涿鹿县城,凡是有山西梆子的地方,就会有这四个人的身影。他们是周俊、全瑞彪、张元福、王首德。因为他们特别爱看戏,不论剧场戏,还是地摊戏,逢戏必看,场场不误,所以被人们称为“铁杆戏迷”。
周俊,1946年出生,大堡镇辛店村人,涿鹿县人民检察院退休干部。早年,辛店村有唱蔚县“秧歌角”的业余剧团,民国初年改唱山西梆子。周俊清晰地记得,他小时候村剧团请了一位名叫马玉凤的刀马旦教戏,从那时起他就喜欢上了山西梆子。1965年周俊参军入伍,1980年转业到涿鹿县人民检察院。那几年,山西梆子在涿鹿正值巅峰时期,东关剧场、大仓礼堂、电影院、大仓广场经常有戏,周俊是场场不落。退休后,又和张元福等戏迷取得联系,是“铁杆戏迷”的“领军人物”。
全瑞彪,1942年出生,武家沟镇全家崖村人。1959年8月考入涿鹿果树场园艺学校。果树场有个业余晋剧团,有整副的戏箱,溪源村的霍荣山和霍连祥曾经在戏班担任主角。全瑞彪是剧团第三任拉大弦的,前两任分别是吴玉钊和郝明。1966年8月“文革”初期,造反派把戏箱拉到广场焚烧,全瑞彪也参与了焚烧戏装的活动,他说他对此至今都有负罪感。后来全瑞彪在果树场三分厂当工人直到2002年退休。全瑞彪退休的时候,正是山西梆子在涿鹿的低谷时期,但只要有山西梆子的声音,就会循声而去。他退休后一直住在果树场,2022年才搬到县城居住。果树场距县城15公里,但这并不影响他的看戏热情。不论是西头堡的新云剧场唱大戏,东环公园、东兴公园的地摊戏,还是附近村里庙会戏,他都会在第一时间赶到,从未误场。
张元福,1945年出生,东小庄镇红庙堡村人。张元福从小就是个戏迷。6岁时,就跟随大人到西关戏园看蔡有山、金玉梅演的戏。蔡有山、刘仙梅、“板头红”、“三毛旦”等都是他心目中的偶像。他对戏的执着,用他的话说就是“哪里有戏哪里就有我”。是个十足的“戏痴”。
王首德,1954年出生,武家沟镇马家湾村人,部队转业到涿鹿县土地局,退休干部。别看他在四人中年龄最小,但戏瘾一点也不比那几位差。因为他在四人中最为年轻,微信、抖音玩得很溜,所以他不仅爱看戏,每场戏都要拍好多照片和视频,通过微信、快手、抖音发布,成为戏迷中的戏曲“代言人”。
几年前,这四位戏迷就走到了一起,哪里有戏,就跟到哪里。在新云剧场,他们总是坐在前排。看地摊戏,也都拿着小板凳前排就座。夏天,哪个公园唱地摊戏,都少不了这几位。冬天,各个剧社唱戏的都到了室内,他们按照每个剧社活动时间,或每周一、三、五、日,或二、四、六,或上午演出,或下午演出,他们都会准时赶到。他们不仅是戏曲的观看者,还是现场的鼓励者,每当演员表演完毕,他们便会带头鼓掌叫好,为演员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