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小燕与三堡晋剧俱乐部
涿鹿县五堡镇三堡村位于桑干河南岸,因矾山镇也有三堡村,所以人们习惯在三堡前面加一个地域名称以示区别。如“河南三堡”“矾山三堡”。
《涿鹿地名志》载:“三堡村位于五堡镇西部,距镇政府驻地1千米。因驻地得名。地理坐标为东经115° 25',北纬40° 33'。东距上四堡0.7千米,西距羊圈1.3千米,南距栾庄4.6千米,北距下四堡0.68千米。总面积4.55平方千米,1320人。聚落呈团块状分布。属河川区,中壤质碳酸盐褐土土质。以农业为主。明景泰三年(1452年),山西部分移民奉诏迁此建村筑堡,因排列序数为三,故名三堡。因排序得名。原村址靠北,现址为南移址。1943年3月属怀涿联合县五区(五堡),1945年9月属涿鹿县五区(小矾山),1949年2月属涿鹿县五堡区,1950年5月属三区(五堡),1953年5月属三区六堡乡,1956年6月属五堡乡,1958年9月属果林(五堡)人民公社,1961年5月属五堡人民公社,1983年2月属五堡乡,1995年2月属五堡镇。”
三堡村是一个人口规模中等的村庄。这里土地肥沃,又有桑南灌渠灌溉,是涿鹿县粮食主要产区。20世纪60年代末和70年代,县革命委员会在这里设立“三堡干校”,县粮食局曾在此设立“三堡粮库”。
早年,村里就有唱山西梆子的秧歌班,能够演唱《金沙滩》等这样对服装、行当要求很高的大戏,在三里五村很有名气。“文革”期间,戏班改成了毛泽东思想宣传队,编排了晋剧《沙家浜》《杜鹃山》等移植样板戏。20世纪90年代初,县剧团解体,全县农村上百个业余剧团全军覆没,山西梆子陷入长达30年的低谷。老百姓喜爱看戏,还有那些曾经唱过戏的对戏更加痴迷,只是由于大环境的影响,想看戏又看不到戏,想唱戏又不敢唱戏,因为那段时间山西梆子早已沦为只有死了人才请鼓手班子唱几天的“死人文化”。
党的十八大以后,中国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在习近平总书记“坚定文化自信”的要求下,山西梆子又悄然回到百姓当中。看到县城和周边村庄纷纷成立剧社,爱唱戏的三堡人多么渴望能够在自家门口有一个能够唱戏的地方呢!
李小燕,1954年出生在三堡村。李小燕的太姥爷(外曾祖父)崔文是涿鹿县第一批山西梆子艺人,艺名“背锅生”,“狼山班”科班出身。他的姥爷(外祖父)是誉满张垣晋蒙的晋剧表演艺术家崔德旺(艺名“九岁红”)。李小燕的两个姨妈都在专业晋剧团工作,母亲崔玉莲曾在果林人民公社(1958年成立的大人民公社,包括现在的五堡镇、温泉屯镇和栾庄乡)文工团担任青衣演员。受当时社会环境影响和家庭的熏陶,李小燕从小就爱上了晋剧,在家人的指导下学会了不少晋剧须生唱段。16岁上初中时,在村剧团排演的《沙家浜》中饰演刁德一,在《杜鹃山》中饰演温其久,得益于自幼打下的良好基础,李小燕饰演的角色有模有样,有板有眼,受到村民和行家的好评。

作者霍汉清(右)与李小燕(左)在涿鹿晋剧博物馆捐赠仪式上留影。拍摄于2021年4月29日
1973年,李小燕被推荐到张家口地区财贸学校读书,毕业后分配到张家口地区食品公司担任会计。1990年市政府成立审计局,李小燕被调到市审计局工作,曾任审计科长。2015年李小燕从市审计局退休后,在张家口市居住的他经常回村,每年都要在村里住上几个月。深爱着晋剧的他,得知爱好晋剧的留守老人想唱戏但又没有场地和乐器,就筹划着办一个晋剧俱乐部,让爱戏的人们有个活动的场所。他先后购买了影碟机、光盘、电脑、唢呐、晋胡、三弦等器材和乐器,2017年又买了电子琴、晋剧武场的全套铜器和大小音箱,和一群戏迷在自己家中、庙院、广场、树荫下自娱自乐,参与唱戏的戏迷和观众越来越多。
看到村民们这么喜欢晋剧,看到戏迷们到处找地方唱戏,三堡村党支部和村委会两委干部决定为戏迷们找一个固定的活动场所。2021年初,村两委把已经废弃的村小学校闲置的教室进行了修缮,为村里留守老人提供了一个固定的活动场所。李小燕在村两委的支持下,成立了三堡村晋剧歌舞文化俱乐部。

三堡村戏迷俱乐部。拍摄于2023年7月21日
三年多来,俱乐部坚持每个星期至少演唱晋剧三天,遇有戏迷特殊要求随时开门演唱。
由于俱乐部地理位置优越,环境优雅,又有李小燕等热心人士的不懈努力、精心组织和严格管理,俱乐部办得热热闹闹,风生水起。每次活动,不仅有村里近百名戏迷参与,还吸引邻村的、县城的戏迷朋友从几十里外赶来参加活动。目前,三堡村晋剧俱乐部已经成为全县知名的晋剧社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