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晋剧老艺人杨玉坤
2019年7月14日,星期天,我在张丽霞、张宝琴两位栾庄籍在县城任教老师的带领下,走访了孀居在栾庄村近80岁的晋剧老艺人杨玉坤。
杨玉坤,女,1941年出生,涿鹿县南关阁西人,1953年考入宣化市晋剧团(原宣化晋风剧社),师从曹艳香,工刀马旦。同时考入宣化市晋剧团的涿鹿人士还有闫步仁、崔玉枝、王瑞芳、刘荣有、李春芳、李春莲等10余人。
1960年,杨玉坤与同是晋剧演员的丈夫袁桂祥被栾庄村业余剧团聘为教师,从此她定居栾庄,一住就是60年。
当时的农村戏班统称秧歌班,虽然唱的是晋剧,但依然掺杂着浓郁的涿鹿地域风格,老百姓依然称唱晋剧为唱秧歌。杨玉坤的到来,严格按照正规剧团的做派、唱腔、道白标准要求,从而使栾庄村业余剧团在全县业余剧团率先实现了较为规范的管理模式。同时,开始招收女演员,结束了栾庄村戏班女角男唱的历史。
当时县晋剧团团长、著名花脸演员蔡有山,当家旦角袁西琴和袁桂祥为一母所生。也因为有这层关系,栾庄剧团和县晋剧团之间的交流也日渐频繁,经常邀请县晋剧团来村里演出。蔡有山、袁西琴兄妹俩唱念做打令人叫绝,蔡有山的文戏、武戏都相当了得,为了涿鹿的晋剧艺术,他婉拒了山西晋剧院极力邀请;袁西琴出演的《白蛇传》白蛇一角儿,给栾庄村人留下了深刻记忆。如今杨玉坤老人今年已经80岁了,说起小姑子袁西琴,还是赞不绝口,也唏嘘不已,哀叹她的红颜薄命,因为长期劳累,引发心脏旧疾,43岁就离开了人世。
县村两级剧团几年间的互访、切磋,栾庄剧团的演职人员有更多机会得到县晋剧团多位名角儿的指导,进步很快,加上杨玉坤老师的言传身教,剧团演艺水平普遍得到了提升,步入了县域范围内屈指可数的优秀剧团行列,周边村镇竞相邀请栾庄剧团出演。
“栾庄村剧团办得好,戏唱的硬,都是和村领导的支持分不开的。”杨玉坤老人指了指坐在一旁的老书记张宝。张宝是张丽霞的父亲,1974年开始任栾庄村党支部书记,历时17年。其间,在剧团建设方面花费了很大精力,置办服装道具、灯光音响、制作舞台布景,1980年建起了新的戏台,与之配套的化妆间、衣帽间、排练厅、厨房、仓库等一应俱全,剧团设施、人员配置在全县范围内也是首屈一指。
杨玉坤老人说,栾庄村历史悠久,早年这里庙宇众多,其中龙王庙对面配建有戏台,庙宇1966年拆毁,戏台因多年失修风雨飘摇,安全起见,1976年拆除。原戏台为清初建筑,古朴典雅。戏台隔断上方有一牌匾,上书“霞蔚云蒸”,此四字出于清·褚人获《坚瓠十集·册封牡丹诏》:“锦心绣口,簇簇能新;霞蔚云蒸,多多益辨。”牌匾落款为“赵士举人”。戏台两侧花脸门上端亦有牌匾,上场门为“镜中花”,下场门为“水中月”。
2000年,栾庄村业余剧团解散。村民胥爱珍、卢庆军办起了专门办理红白喜事的鼓手班子,2011年胥爱珍在此基础上成立了涿鹿县二春晋剧团。
如今,杨玉坤老人已经80岁了,依然身板硬朗,耳聪目明、精神矍铄,一个人把屋内和小院子收拾得干干净净,当说起山西梆子来,老人异常兴奋,侃侃而谈。
听说我们来到栾庄村,薛在海先生也开车赶来了,原来他与杨玉坤老人还是姨表亲。
采访结束后,我编辑了消息在朋友圈发表。在北京居住的刘庆丰老先生看到后,特意从北京发来信息:“我多次到戏园对过的杨家大院去找杨玉龙(杨玉坤的哥哥)玩耍,他和我是初小和高小同学。他的父辈哥五个,他的父亲是老大,同戏班挺熟,有时在戏台上打梆子。”

作者(后排中)在栾庄村采访晋剧老艺人杨玉坤(前左),前排右为张宝,后排左为杨丽霞,后排右为张宝琴。拍摄于2020年7月14日
2019年7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