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剧艺术传承的有心人
——记市级晋剧非遗传承人陈东山
陈东山,男,祖籍河北省邢台市清河县。1941年6月出生于上海市一个革命家庭,后随父母到北京,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来到张家口市,1952年10月考入察哈尔青少年晋剧团,1955年在张家口戏曲学校学习,1959年5月毕业后进入张家口地区青年晋剧团,1965年调入涿鹿县晋剧团,1984年调到万全县晋剧团任导演,1988年12月调入康保县晋剧团任导演,1994年11月调入涿鹿县化肥厂文化艺术团任团长兼导演,2002年退休。张家口市级晋剧非遗项目传承人。
几十年来,陈东山一直从事晋剧事业,为涿鹿县及张家口市的晋剧艺术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陈东山退休时,涿鹿县的晋剧事业正处于低谷。当时受市场经济大潮和影视剧、港台明星、流行歌曲的冲击,山西梆子离人们越来越远了。县剧团解体,乡村剧团散伙,许多优秀晋剧演员都改行,虽然满大街的录音机里都播放着王爱爱的晋剧唱段,但全县再也没有一个像样的晋剧团体了,只有在人们办理丧事时才能看到晋剧艺人的影子,随着时间的推移,山西梆子已经成为真正的“丧葬艺术”。搞了一辈子晋剧艺术的陈东山看到晋剧这么好的艺术竟落到如此地步而忧心忡忡。
涿鹿县老年大学晋剧社的前身是涿鹿县昌鸣晋剧社,是由20多名退休人员组成的民间业余晋剧社团。他们中间多数人出生在农村,对晋剧艺术有着说不清的眷恋,共同的爱好使他们走到了一起来。但是,晋剧毕竟是一门高深的艺术,这些人虽然爱好晋剧,但苦于没有老师教,只得求助于晋剧光盘,他们称之为“光老师”。虽然板鼓敲得有模有样,胡琴拉得有声有色,演员们表演也还算可以,但距离专业和“艺术”还差得很远。
2014年,昌鸣晋剧社搬到了县城南关阳光商城的底商内排练。一天下午,正在遛弯的陈东山听到屋内的梆子腔,职业的敏感使他循声而去。因为陈东山是涿鹿戏曲界的名人,剧社多数人都看过他的戏,对他非常熟悉。陈东山一迈进屋,剧社全体人员不约而同地站了起来,用热烈的掌声欢迎这位晋剧前辈。陈东山坐了下来,和大家聊了起来,并询问了剧社的情况。那天剧社正在排练晋剧《打金枝》打宫一场,剧社负责人董世明请陈老师指点指点,陈老师也没客气,便现场指导起来。可能是陈老师看剧社这些人“孺子可教”吧,从那天起,陈东山就成了昌鸣晋剧社的业余导演。

陈东山(中)老师给昌鸣晋剧社演职员说戏。拍摄于2015年5月8日
剧社的演职员虽然酷爱晋剧,有的从小在村里的戏班唱过戏,但是,像陈东山这样的专业导演谁也没见过,因此大家都虚心地向他请教。
陈东山不愧为晋剧非遗传承人。在这些60多岁的“小学生”面前,丝毫没有艺术家的架子,从文武场、唱腔、做派,方方面面,事无巨细。如他对武场人员,要求鼓底清楚,配合默契;强调乐队四大件首先要“音准”,其次是“节奏”,最后是“贴腔托调”,要带着感情伴奏,要懂得剧情,伴奏时要“入戏”;对剧社原来演员安排的行当从专业角度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并帮助演员练习发声,指导动作。在陈老师的精心指导下,短短几个月,昌鸣晋剧社的演出水平得到大幅提高,有了质的飞跃。
几年来,陈东山老师为昌鸣晋剧社的导演编排了《打金枝》《辕门斩子》《明公断》《金水桥》《藏舟》等10余部传统晋剧,在他的指导下,昌鸣晋剧社已经成为涿鹿县业务文艺社团的佼佼者。几年来,他们在东环路公园、老年大学以及乡村义务演出200多场,深受广大戏迷的青睐。
晋剧的传承发展需要有昌鸣晋剧社这样热爱晋剧事业的团体,更需要陈东山这样德艺双馨的晋剧传承人。
2019年6月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