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聊茶房村的现代戏
2023年9月7日,我到茶房村采访原涿鹿县新星晋剧团团长、茶房人士陈河先生,当我问到20世纪六七十年代茶房村演唱现代戏的情况时,81岁的陈老先生有点说不清,他说你去找你表姐夫袁怀喜,他一直在村剧团,知道的比我多。于是我昨天下午特意到表姐家造访。听说我要听他讲茶房的现代戏,表姐夫一下子就来了精神,滔滔不绝地与我攀谈起来。说到不对的地方,桂梅姐赶快上前纠正。
表姐夫袁怀喜,个子不是很高,但人很精明,长得干净利索,能说会道,很招人喜欢。我第一次见到表姐夫时他正在村里开拖拉机,只知道他爱唱戏,也能拉几下二胡,却不知道他更熟悉山西梆子武场。
袁怀喜是我舅舅的二女婿。1966年5月,二表姐陈桂梅涿鹿中学初中毕业后未能如愿考入高中,因没有门路找到工作,就到居委会帮忙。那时,虽然“文革”还没有开始,但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已经开展好多年了。“我们也有一双手,不在城里吃闲饭”,居委会几年来一直对那些县城学校毕业后没有正式职业的知识青年开展上山下乡的教育和动员。表姐刚学校毕业,正是不谙世事的热血青年,于是带头报名要求上山下乡。1966年6月24日,桂梅表姐和杨玉凤、郑树远、张玉贵等四人被居委会披红戴花送上了前来迎接的茶房大队马车上,就这样,桂梅表姐就成了一名下乡知识青年,到了保岱镇茶房村这片“广阔天地大有作为”去了。在村里,桂梅姐认识了在村宣传队的活跃分子,也就是我现在的表姐夫袁怀喜,1967年两人结婚。因表现积极,桂梅姐一度被县里树立为“立志扎根农村”的先进代表。

表姐陈桂梅与表姐夫袁怀喜。拍摄于2023年9月13日
袁怀喜于1948年出生在茶房村,比桂梅表姐大一岁,父亲是村贫协主席,在那个年代,属于根正苗红的贫农子弟。
茶房村在保岱镇是个比较大的村庄,喜欢山西梆子的人很多,可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这里却没有戏班。1960年前后,村干部很爱山西梆子,见到三里五村的生产队多数有自己的戏班,经研究,决定成立一个戏班。那时,全县多数生产队准备修建新式戏台,唱戏没有戏台怎么能行?那就边排戏边建戏台。
茶房村早年有龙王庙、老爷庙等多处寺庙,称东庙和西庙。东庙前有一个土疙瘩,人们说那原来是个戏台。1962年,大队以土疙瘩为台基,建了一座人字柁结构的新式戏台。
初冬时节,戏台建成,请来县剧团唱了三天大戏,记得有《铡赵王》《龙宫借宝》等。第一天唱戏就天降大雪,戏台底下挤满了人,雪下得有三寸多厚,可看戏人都坚持到最后。
戏台建成了,剧团也成立半年了。剧团团长由大队副书记张万福担任,武场,司鼓刘登库、铙钹刘怀珠、大锣张万福、手锣于豹。文场,晋胡张玉胜、二弦刘俊、三弦张银贵。那年,袁怀喜刚满14周岁,因嗓子好被选入剧团,成了一名小演员兼武场演奏员。
因为以前村里没有戏班,也就没有传统戏的戏服,新购置戏服资金不足,于是就在盖戏台的同时编排小节目和现代戏,春节期间在新建的戏台上表演。
1963年到1964年,剧团开始编排大戏。排演了现代晋剧《会计姑娘》《黎明河边》和小戏《三丑会》《一把镰刀》等。
1965年,由1964年到村里下乡的知识青年彭鹏编写的晋剧现代戏《走亲家》参加全县文艺汇演并获奖。剧中袁怀喜饰演的男亲家获得优秀演员奖。
“四清”运动开始后,茶房大队率先在全县编排了《老两口学毛选》,袁怀喜饰演老汉,张桂娥饰演老婆。节目编排得很成功,代表保岱人民公社参加了在县城大礼堂的汇演。由于是全县第一次演这个节目,观众都觉得新鲜、带劲儿,现场引起了轰动。表演结束全场掌声雷动,一定要让他们再表演一次。经主办单位领导同意,两人再次登台重唱了一遍。回村后,两人多次在田间地头和其他场合表演。适逢县剧团到茶房村演出现代戏《夺印》,刘仙梅对二人的表演进行了指导。县剧团回去后立即赶排了这个节目。
1965年冬季,茶房村剧团排演了现代晋剧《江姐》《节振国》《白毛女》三部大戏。袁怀喜在《江姐》中饰演华为,在《白毛女》中饰演杨白劳。而在《节振国》这部戏中,袁怀喜坐上了司鼓的位置。
1967年以后,舞台上除了样板戏其他的剧目几乎全部被叫停,村剧团用晋剧移植了样板戏《沙家浜》和《红灯记》。在《沙家浜》中,袁怀喜饰演沙四龙,在《红灯记》中担任司鼓。
1969年4月,原涿鹿县晋剧团副团长,著名的京剧、晋剧演员郝金锐被下放到五堡人民公社广恩屯大队。得知这个消息后,茶房大队的领导派张万福和陈河到广恩屯大队交涉,把郝金锐和户口迁到茶房大队落户。
郝金锐的到来对茶房村剧团来说可谓如鱼得水。为了让郝金锐好好教戏,大队领导对郝金锐一家的生活十分照顾。为了排好戏,大队革委会将业余剧团的人员组成了一个培育籽种、栽植果树的专业队。一般是上午下地劳动,下午和晚上排戏。
郝金锐不愧是戏曲大家,他到来后,根据剧团成员的现有水平,用好长一段时间进行戏曲理论和基础知识培训,以提高演出整体水平。他根据演员的条件合理安排角色。先后编排、重排了样板戏移植晋剧《奇袭白虎团》《龙江颂》《红灯记》,京剧《智取威虎山》和《沙家浜》。袁怀喜饰演的杨子荣,张桂娥饰演的沙奶奶达到了很高的水平,受到了行家的认可。
为了进一步提高舞台演出效果,剧团投资购买、制作了灯光布景。大队还安排剧团所有人员到寇家沟林场植树,所挣的现金到北京购买服装。其中《智取威虎山》《沙家浜》《红灯记》《奇袭白虎团》等几个剧目的服装全是从北京专业戏装厂购买的。这在当时,全县除了县剧团所有业余剧团都是做不到的。
由于郝金锐的精心教授,加上专业服装和灯光布景,茶房村业余剧团的样板戏在全县也是屈指可数,曾多次在县大礼堂参加全县的戏曲汇演。同时还到上葫芦、下葫芦、方家沟、保岱、杜家洼等村演出。

作者(左)采访袁怀喜。拍摄于2023年9月13日
1974年,郝金锐被山西省平定县晋剧团聘请,不久辗转内蒙古等地演出。1979年,郝金锐被落实政策重返涿鹿县晋剧团,继续为涿鹿的晋剧事业工作。
由于郝金锐的调离,红极一时的茶房村业余剧团不久宣告解散。
不久,袁怀喜被安排到大队开拖拉机,1983年调到保岱供销社担任门店主任。退休后到县城居住,后到志愿者协会晋剧社担任鼓师。而陈河则回到第三生产队赶马车,改革开放后个人办起了砖厂,1985年办起了涿鹿县新星晋剧团,现仍居住在茶房村。
2023年9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