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实现母亲遗愿我登上了舞台
——访戏迷刘爱平
和刘爱平在县老年大学晋剧社一起活动快十个年头了,但对她从年轻时反对母亲唱戏,到后来对晋剧的痴迷这样一个转变过程却一无所知。2023年11月28日,带着这个问题我专门采访了刘爱平。
其实,我认识刘爱平蛮早的。那是1980年4月初,我到涿鹿县燃料公司(石油公司前身)参加工作刚满半年,县里安排给商业系统7名张家口地区财贸学校毕业生,分配到燃料公司的是一位女生,名叫张万叶,刘爱平、杜文斌分配到百货公司,其他几名分别分配到五金、烟酒等单位。这批学生是1977年恢复高考后招收的第一批中专毕业生,中专在当时也是几百名考生才能录取一个,能考上中专,按现在的招生录取比例,绝对是985或者211等知名大学,最不济也能上个省重点院校。因此,在我这个连小学都没有毕业刚从农村出来的农民眼中,他们绝对是天之骄子。我在他们面前都不敢正眼看人家,从内心就感觉是那么自卑。
这批中专生因为是刚毕业,且都是从农村考上学校的,所以到了晚上经常到燃料公司在一起聚会。而我正在公司大门口的石油零售部,每天晚上值班,张万叶让我和她的同学一一认识,我也特别想和他们在一起,听他们高谈阔论,听他们讲在学校的经历,这些使我这个刚从农村返城“东东不识东东”的土包子大开眼界,同时对他们也是越发尊重和敬仰。
从那时起,我就认识了刘爱平。那时的刘爱平22岁,年轻、漂亮、干练,能歌善舞,尤其是嗓子特别好,在商业系统是有名的女高音。1987年刘爱平从百货公司调到县监察局,1993年,监察局和县纪检委合署办公,刘爱平就在这里一直干到退休。
1993年3月,我调到宣化工作,1998年又调到张家口工作。2011年从企业内部退休后,2012年被单位抽调到涿鹿县周堡村搞了一年“基层建设年”驻村工作。也就是这一年底,在外漂泊了近20年的我回到涿鹿定居并参加了昌鸣晋剧社,不久刘爱平也加入了这个剧社,从此我们经常在剧社一起参加活动。
刘爱平是涿鹿县五堡镇六堡村人,参加高考前一直住在村里,她和我姨奶奶(祖母的姐姐)的重外甥女刘全梅是本家。两年前的一天,外甥女从上海回来,听说刘爱平加入了我们剧社,她感到十分诧异。她说:“刘爱平小时候最讨厌唱戏了,她母亲唱戏她就公开反对,为此事还和母亲闹别扭。”这个问题我一直想问刘爱平究竟为什么,但一直没好意思开口,怕她难为情。直到今天,我终于鼓足勇气专门和刘爱平探讨此事。
“是这样的。”刘爱平带着自责的口吻说:“不知怎的,我小时候特别讨厌唱戏,尤其是反对母亲参与唱戏。有时候母亲和几个一起唱戏的姑姑、姨姨们在家里谈论唱戏的事儿,只要我一进院,她们就转换话题。我除了给她们脸色看,有时候我还会重重地甩门,表示对她们唱戏的不满。”
“六堡在桑干河南是一个比较大的村子,在清朝年间就成立了唱山西梆子的戏班。我母亲王桂花在村剧团是唱青衣的。她饰演《金水桥》中的银屏公主、《打金枝》中的沈后、《算粮登殿》中的王宝钏、《明公断》中的秦香莲、《走山》中的曹玉莲,在全县几百个业余剧团里也是有名的。可我就是不喜欢,尤其不想让我母亲参与唱戏。”刘爱平叹了一口气继续说:“母亲唱戏时村里的戏班正值兴盛时期,每年都要外出商业演出。往往是冬天三个月排戏,过了春节就到外边演出。春节后天气依然很冷,我母亲出演的多是跪着演的戏,如《金水桥》银屏公主哀告姨娘那场,还有《秦香莲》告道等,母亲的腰腿不太好,我怕她冻坏身体。”
“那你为什么后来也参与唱戏了?”我疑惑不解地问刘爱平。“就是因为母亲患重病后的一句话,使我对以前的做法十分懊悔,我之所以唱戏是母亲那句话深深地打动了我的心。”说到这里,我看到刘爱平的眼泪在眼眶里打转。“2011年,母亲查出了肺癌,住在我们家。刚开始身体尚可,经常出去和戏迷们一起唱戏。我虽然不大同意,但一想母亲老了,还患有癌症,咋高兴咋办吧,想唱就唱去吧,只要老人开心就好。”刘爱平揉揉眼说:“后来母亲住进了医院,但母亲还是念念不忘她钟爱一生的山西梆子戏,只要身体好一点就会哼上几句。母亲说,我们和崔振元老师约好了,我赶快治好病,出院后在东环公园共同唱一出《走山》。就这一句话,我差一点在母亲面前哭了出来。”刘爱平不无懊悔地继续说:“母亲这句话就像钢针一样深深地刺痛了我的心。我知道,母亲得的是不治之症,再也不可能走出医院唱戏了。想到自己年轻时只顾自己发脾气,一点也没有设身处地为母亲那一代人着想,更不了解她们那代人对山西梆子发自心底的那种挚爱。听了母亲这句话我才幡然醒悟,感受到‘戏比天大’这句话在母亲那一代人心中的位置和分量。”

2023年7月24日,剧社在清宁堡村演出《武家坡》后,作者(右)与刘爱平合影
“也就是听了母亲那句话以后,我开始反思自己,我特别想倾尽全力把母亲的病治好,让母亲重新走上舞台,实现她病榻上的夙愿。但是母亲还是被无情的病魔带走了,留下了终生的遗憾。”刘爱平不无惋惜地说:“从那一刻开始,我就立下誓言,继承母亲的遗志,实现她老人家没有实现的理想。母亲走后半年,我就加入了咱们剧社,再往后来的事情你都知道。”
或许是母亲的基因遗传,刘爱平具有良好的唱戏天赋。她嗓音高亢圆润,且穿透力强,非常适合演唱王爱爱老师的戏。第一次学戏,一段“四月里”唱得有板有眼。接下来,她母亲曾经主演的戏基本学会了。刘爱平不仅嗓子好,而且学习刻苦用功,在董世明、崔振元、张凤皋和涿鹿晋剧市级非遗传承人乔润林等老师的耐心指导下,刘爱平进步非常快,在某些方面已经能够超过唱了大半辈子戏的母亲。她母亲嗓音低沉婉转,适合唱牛派,而刘爱平嗓音高,适合唱“爱爱腔”。刘爱平在老师们的指导下,扬长避短,较好地发挥了自己的长处。不论是《算粮登殿》中的王宝钏和《打金枝》中的沈后,还是《明公断》中的秦香莲,她都能很好地把握人物的性格特点,刻画出一个又一个个性鲜明的人物。在《教子》中,刘爱平把王春娥这一角色表演得惟妙惟肖。这场戏时长65分钟,而王春娥一个角色就有40分钟的唱段,是非常吃唱功的青衣重头戏。刘爱平是带着感情唱这出戏的,无论是“小奴才说话你太狂傲”一段快夹板,还是“老薛保跪机房苦苦相劝”时长14分钟的大段唱腔,表现得都十分符合剧情和人物心理。后一段从开头低沉的平板到“儿的父年过三十半,无有女和男”一段“十三咳”,再到激情高亢的“夹板走马腔”,然后转二性慢垛板,再转流水板,先慢再快,再由快转慢,最后快板中结束。整段唱刘爱平唱得酣畅淋漓,声泪俱下,一波三折,高潮迭起。感染得同台表演的张凤皋(饰演薛保)、陈喜云(饰演薛英哥)不禁流下了眼泪,而台下的观众也情不自禁地为她精彩的演出鼓掌喝彩。

刘爱片《教子》剧照,拍摄于2023年7月22日
刘爱平成功了,母亲未尽的心愿在她的身上实现了。她除了认真学演母亲生前演过的戏,还与张凤皋联袂演出了《武家坡》《龙凤呈祥》等剧目。在老年大学晋剧社宣传党的二十大活动中,集体演唱了由董世明老师创作的《二十大精神指方向》晋剧联唱,刘爱平作为剧社党支部书记担任领唱,开头“二十大精神指方向”一句介板就是一个碰头彩。她满怀激情的演唱风格受到了同行和专家的一致好评。

张凤皋(左)指导刘爱平(右)表演动作。拍摄于2024年6月14日
“再唱一出《走山》”是母亲临终前未能实现的夙愿。为了唱好这出戏,刘爱平在崔振元老师亲授下,用了三年多的时间终于学会了。她每每唱到“曹玉莲在中途泪流满面”一句时,母亲对她说“再唱一出《走山》”的情景不由自主地浮现在眼前,和着乐队深沉的伴奏,刘爱平潸然泪下……
2024年3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