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家堡村戏迷俱乐部
据《涿鹿地名志》记载:“单家堡位于张家堡镇东南部,距镇政府驻地2.1千米。因驻地得名。地理坐标为东经115° 27',北纬40° 42',东距阎家房(属怀来县,作者注)7.2千米,西距上太府2.4千米,南距高庙2.6千米,北距沙梁1.4千米。总面积6.59平方千米,1247户,3303人。聚落呈团块状分布。属河川区,轻壤质体黏草甸灌淤土质。以农业为主,主要种植玉米。据《明史稿》和《保安州志》载:“明景泰三年(1452年),山西欧、阎、赵、单四户奉诏迁此居住,唯有单氏家族兴旺,故名单家堡。因姓得名。1943年3月属怀涿联合县六区(保庄),1945年9月属涿鹿县六区(尹文屯),1949年2月属涿鹿县上太府区,1950年1月属城区,1950年5月属一区(曹家园),1953年5月属一区上太府乡,1956年6月属单家堡乡,1958年9月属桑洋(涿鹿)人民公社。1953年5月至1958年7月为单家堡乡人民政府(人民委员会)驻地。1961年5月属张家堡人民公社,1983年2月属张家堡乡,1991年2月属张家堡镇。”

作者霍汉清(左)采访单家堡村戏迷杨志忠(右)。拍摄于2024年4月17日
单家堡村中有三官庙一座,现修葺一新,古碑上刻有“大清乾隆二十年重修”的字样。庙前原有古戏台一座,坍塌后,20世纪60年代中期在原址上建新戏台一座,同时把台口正对三官庙改为背靠三官庙。早年,单家堡村有戏班,传统戏《汾河湾》《茶瓶记》是戏班的保留剧目。而《茶瓶记》讲的是宋代户部尚书之子单宝童的故事,所以备受单家堡人的青睐。“文革”期间,单家堡村的晋剧移植样板戏也很有名气,受大气候影响,戏班于20世纪90年代初解散。
单家堡是人口大村,也是文化大村,戏班虽然解散了,但村民对戏的挚爱从未淡化,戏迷们闲暇时就会聚在一起唱几段。
1955年2月出生的戏迷杨志忠,从小喜欢山西梆子,因为当时村业余剧团的门槛很高,没有机会登台演戏。十多年前,他自己买了一把晋胡开始学习晋剧伴奏,如今已经是戏迷俱乐部的负责人。
杨志忠说:进入新的历史时期,村党支部、村委会对村庄文化建设非常重视。看到戏迷们没有活动场所,就出面给他们找地方,千方百计满足老百姓文化娱乐的需求。2021年又投资建设了村民文化活动中心。活动中心设有棋牌室、乒乓球室,同时为戏迷提供了50多平方米两大间的戏迷俱乐部,提供了全套武场乐器和音响设备。为了给戏迷们提供一个冬暖夏凉的环境,2023年又为俱乐部安装了空调设备。
戏迷俱乐部常年每星期二、四、六活动三天,遇有特殊情况随时开门活动。戏迷俱乐部越办越红火,吸引了周边村镇以及桑干河南、沙城、鸡鸣驿、下花园的戏迷前来唱戏。2023年,在村两委的支持下,单家堡高跷队正式成立,这是自1966年涿鹿镇拐角村高跷队解散后涿鹿县组建的又一支高跷队。

单家堡村戏迷俱乐部。拍摄于2021年6月16日
戏迷俱乐部和高跷队是单家堡村两张亮丽的名片,是涿鹿县文化战线的两朵奇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