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旬老人刘翠英的戏迷情怀
1944年9月出生的老戏迷刘翠英是涿鹿县五堡镇六堡村一位土生土长的普通农民。六堡村是涿鹿县最具特色的“戏窝子”之一,两百年前就成立了戏班,建国初期和20世纪80年代,六堡村业余剧团在全张家口地区赫赫有名。受此影响,刘翠英从小就迷上了山西梆子,17岁就加入了村剧团成为一名青衣演员,她的代表剧目是《金水桥》《洛阳桥》《断桥》,被人们戏称为“三桥青衣”。
近几年,晋剧在涿鹿城乡民间再度兴起。看到县城和周边村庄纷纷成立剧社或戏迷俱乐部,而号称“戏窝子”的六堡村却没有一点动静,平常岁月,逢年过节,除了村里的秧歌队有点鼓点声,偌大的村庄再也没有当年的热闹和喧嚣了。原剧团那些年轻的演职员都当鼓匠挣钱去了,那些上了年纪的演职员,村里老老少少的戏迷,想唱几声连个地方都没有。一向风风火火、爱唱戏、爱热闹的刘翠英懂得戏迷“胡琴一响,嗓子发痒”的急切心理。她看在眼里,急在心上,下决心给戏迷们找一个活动场所。
刘翠英把自己的想法反映给村委会,村两委对她的提议非常支持,在村委会院内腾出两间房作为活动场所。就这样,六堡村晋剧戏迷俱乐部于2019年冬天正式成立了。

刘翠英老人在演唱。拍摄于2024年3月20日
为了办好戏迷俱乐部,给戏迷们提供一个温馨的活动场所,刘翠英找来了乔武、赵品珠、杨永生、周桂花等老戏骨,找桌子,弄椅子,购置音响设备。屋子里没有暖气,到了冬天取暖成了问题。为此,刘翠英、赵品珠等自己掏钱购买炉子、炉筒,自己掏钱买煤,戏迷们走进俱乐部便感到特别温暖和温馨。
俱乐部给村里带来了勃勃生机,每当俱乐部活动,场院中就坐满了前来听戏的村民,吸引了更多的村民参与。1947年1月出生的村剧团老青衣演员张秀香,娘家在保岱镇下葫芦村,十四五岁时就参加了村剧团,嫁到六堡后又加入了六堡村剧团,原来剧团的青衣戏她十有八九演过。现在,张秀香不仅自己每天参加活动,还动员1944年出生的,原来不会唱戏的丈夫张志成参加活动,并教张志成学会了《算粮》薛平贵“在寒窑扮就了小军模样”和《打金枝》唐代宗“上殿来将皇兄急忙搀起”两段唱腔。
刘翠英自己爱唱戏,也会唱戏,但她说,办戏迷俱乐部并不是为了自己,而是让更多的戏迷参与进来,给沉寂的村庄带来一份热闹和生机。每当有外面的戏迷到来,刘翠英总是安排客人先唱。每次活动,刘翠英总是前前后后招呼客人,里里外外忙活着,只有所有人都唱过一遍以后,她才唱上一段。
在剧社,还有一位默默奉献者,他就是六堡村的老戏骨乔武。乔武,1951年2月出生,土生土长的六堡村人,1972年毕业于五堡中学第一期高中班。毕业后,乔武被安排到村小学教书,1975年回生产队当政治辅导员和记工员,同时加入了村业余剧团,工花脸。后村里办果脯厂,他被安排到果脯厂当保管员,不久被任命为厂长。和六堡村那么多的戏迷一样,乔武对戏是发自内心的挚爱。得知刘翠英要办戏迷俱乐部,他第一个报名参加,并全力协助刘大姐处理好俱乐部的事务。如果说,六堡村戏迷俱乐部办得很成功,那么,乔武功不可没!

六堡村戏迷俱乐部主要发起人。左起:杨永生、乔武、刘翠英、周桂花、赵品珠。拍摄于2024年3月6日
俱乐部成立四年多,成员从原来的二十几人发展到现在的五六十人,在社会上的影响力也越来越大。每天到这里的除了本村的戏迷,还有县城和周边村镇的戏迷,就连鸡鸣驿村的戏迷也多次到这里娱乐和交流,俱乐部成为全县知名的民间晋剧社团之一。
由于俱乐部名气越来越大,参与的人越来越多,原来的两间房屋已经有些拥挤。为此,村党支部、村委会于2024年3月腾出原大队部一楼三间大房。在村两委的支持下,在刘翠英、乔武等和众多戏迷的共同努力下,六堡村晋剧戏迷俱乐部越办越好。
2024年3月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