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节
大户人家的女儿
我小学毕业是在1966年,那年我12岁。不能继续上学了,我只能在家帮父母干一些力所能及的活儿。去山坡打柴、给猪挖草、在家做饭。我自己安排每天应做的活儿,也算充实。
我没学可上,大猪可高兴了。夏天,我给它挖来最爱吃的草,冬天我给它搂树叶子建窝,看见它吃得饱饱的,睡得暖暖的,有时我还和它说话呢。“大黑,你太享福了!”
有空儿了,我再给鸡抓点蚂蚱,鸡可爱吃蚂蚱了!我好不容易抓来的蚂蚱,它们一口一个往肚子里吞,公鸡常吃蚂蚱毛色更亮,更显精神;母鸡常吃蚂蚱下蛋也比以前多了。
每天我把门口打扫得干干净净。一边做饭一边打扫屋内的卫生,屋里门外都是干干净净的。
我把割来的柴火捆成捆儿,整整齐齐垛在门房里,有干柴火,还有软柴火。冬天,我去大山里刨树疙瘩,背回来晚上烧炕。那个东西烧起来火不旺,但燃烧时间可长了,晚上点着,到第二天早晨,炕都是热乎的。我自己常去深山里炭窑边上捡炭头,冬天冷了生炭火盆。
邻居的叔叔们、婶婶们经常表扬我说:“看人家艳华,一个小女孩干的活比大人都多,干啥像啥,有条有理,你妈可真省心!艳华像男孩子又是个好女孩,太能干了!”他们常常拿我当榜样教育他们自己的孩子。
后来,我们第三条街上的伙伴们也有不上学的了,我问他们为什么不上学呀?他们觉得驻操营镇离家太远,自己不爱上学,大人也不愿意让他们上,起早贪黑的,上学也没啥用,还不如在家干点活呢。“看人家艳华,不让上学更好,帮家里干那么多活呢。”
我说:“你们别犯傻了,你们都知道不是我不想上学,是不让我上学。”我为他们不上学而惋惜,我是学校不让我上学。如果让我上学,再远我也爱去,我父母也一定会支持我的。
晚上,我把他们不上学的事和爸爸妈妈说了。爸爸说:“村里大多数人都没有文化,出生在大山里,一辈子务农,他们不懂得上学有文化的好处,只看眼前给家干活带来的小利益。”
妈妈说:“他们不上学,艳华有伴了。”
我并没有因为有伴而高兴,虽然我不太懂上学能给将来带来什么,但我觉得还是上学好,他们不上学很可惜。
确实像妈妈说的那样,我有小伙伴了。我们一起玩,一起上山打柴,一起下地挖猪草,一起上山抓蚂蚱。有时,我们还一起去邻村看电影。
一年又一年,时间就这样溜过去四五年,我已长成十六七岁的大姑娘了。两条辫子飘在胸前,衣服不好但总是干净整齐,走起路来精神带风,自己都觉得是那么美。干起活来总觉得有一股使不完的劲儿。
17岁,我正式参加生产队劳动了。在生产队里,我每天下地干活。男女社员一起锄地时,我总是跟在生产队长后面当第二锄,到了地头,我回头再帮那些体力差的社员们锄地,以便赶上整体进度。干活儿时,我总是赶在前面,不怕脏不怕累,从来不偷奸耍滑。年纪大点的妇女最喜欢挨着我,我会时不时帮她们一把。社员们都喜欢我,说我干啥都行,艳华是个好姑娘。很快我就得到了生产队长和社员们的认可,我经常被派去干一些男劳力干的活儿,我什么也不说,让干啥就干啥。
那时,每年冬天为防备来年干旱,生产队都打大口井。其他女社员都是两个人抬一筐井渣,而我是一个人担两筐,那从深井下挖出的井渣连泥带水还有石头,可沉了。
我在村里是出了名的能干。在地头休息时,我还帮助嫂子们和婶婶们织线衣,我给她们织出各种不同花样的线衣,可好看了!看到她们身上穿着我织的线衣那么合身,我就觉得心里甜甜的,特别有成就感!
十七八岁的时光真美好!像是早晨的太阳,朝气蓬勃,活力四射,有说不完的话,有用不完的力气,每天开朗的笑声不绝于耳。虽然那时穿的和吃的都不好,可是大家都一样,不攀比。只要衣服干干净净就是好的,每天心情舒畅,快快乐乐,没有忧愁和烦恼,干活时就铆足劲干,玩时就痛痛快快地玩,享受的就是那种简单的幸福!可能是那个年龄段的男孩和女孩没有成家,没有家庭负担的原因吧。
回想那时,到了晚上,我们就打听哪个村演电影,我们好搭伴一起去邻村看电影。串村子看电影是最快乐的事儿!那时候的冬天可冷了,谁也没有大衣,只穿着一身棉衣服,能穿上棉鞋就很不错了。好多人家大人和孩子都没有棉鞋,一身棉衣,里面没有内衣,外面没有外套。这样的穿着照样去外村看电影。有时遇上电影机出故障,看完电影回到家就是后半夜了。妈妈生气地说:“艳华,你太不听话了,穿那么少去外村看电影,冻那么长时间容易做出毛病,到老了后悔也晚了。”
其实,妈妈说得对。我们到外村看电影时冻得都不行了,再冷也挺着,到家还不敢说冷。
我说:“下次不去了。”
可是,听说外村有电影还是偷偷地去。我可喜欢看电影了,尤其是打仗的片子。看电影能得到启发和灵感。
我喜欢读书,那是我心中的梦想。去哪找书看看呢?那时只有上学才能看到书,不上学没有书看,也不懂得去哪儿买书。
一天,我发现二哥不知道从哪借来了小人书,等他不在家时我就偷偷地去看,看完了再把小人书放回原地。
有一次去姥姥家,我发现大表哥有几本小说:《红岩》《在田野上,前进!》《林海雪原》。这一大发现,令我兴奋不已。大表哥叫刘祥福,是我大舅家的长子,平时我叫他大福哥。
我问他:“大福哥,这几本小说是你的吗?”
大福哥说:“是啊。”
我天真地追问:“大福哥,你是从哪儿买来的?”
他说:“我家住在哈尔滨时买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大舅家住在哈尔滨,因姥爷姥姥没人照顾,所以大舅家回老家来了。大表哥是在哈尔滨参军的,他是杨得志将军的兵,是团长的警卫员。后来,他随部队去朝鲜参加抗美援朝战争。在朝鲜战场上,他的耳朵被大炮震聋了,什么也听不见,所以让他回国了。听完他的介绍,我才知道了大福哥耳聋的原委。国家每年都给他生活补贴。后来,大表哥住进了敬老院。
大表哥说:“艳华,你喜欢看就拿去看吧,这三本小说送给你了。”我如获至宝,把三本小说马上抱在怀里,我高兴坏了,一个劲地感谢大表哥!
那个时候,想找本书看太难了!只要有时间我就看,读到重要的句子和喜欢的句子,我就摘抄在日记本里,有不认识的字和不明白的事儿,我就去问爸爸。看完一遍再看一遍,这三本小说,我记不清看了多少遍!我熟悉得可以说是倒背如流。当时,这三本小说成了我的教科书,从这三本小说中我认识了好多字,学到了很多知识,小说里面的英雄人物也成了我学习的榜样。每本书中的主人翁都在启发着我、激励着我、鼓励着我!
每天下地干活休息时,我就给社员们讲小说里的故事,大家可喜欢听了,他们听得津津有味。还表扬我说:“华子,你真聪明,把小说里的内容都给背下来了。”那时农民也没有什么娱乐活动,我给他们讲小说里的故事,对他们来说就是最奢侈的精神盛宴!
农民没有星期天,夏天只有下雨天才是大家的休息日。山里的长辈们可聪明了,他们会看天气,知道哪天有雨哪天没雨。他们抬头看看天上的云彩,就知道雨从什么方向来,雨大不大,会下多长时间等,可准了!下雨天听不到生产队的钟声,这是农民的休息日。妇女们在家里做点好吃的叫“过阴天”。叔叔们大爷们真厉害,不知道他们从哪儿借来的古书,因为外面下着雨,他们双手抱着头跑到我家来,进了大门就喊:“二姐夫,出来呀,给我们念书来。”
父亲满口答应。只见他们从怀里掏出来两本书:《三国演义》《水浒传》,又催道:“二姐夫,快把桌子凳子放好哇,这雨一时停不下来,今天是连雨天。”
我好奇地问:“叔叔,你们怎么知道是连雨天哪?能下几天雨呀?”
他们拍了拍我的头说:“小丫头,什么都问,这是个秘密不能说,快去给叔搬凳子。”
我调皮地说:“告诉我能下几天雨我就给你们搬凳子去。”
他们说:“这丫头长大学坏了,快去。”
我笑着说:“我给你们搬去。”
我把桌子和凳子给他们搬来放好,大家都在我家门房的二门内听父亲念古书。其实,最喜欢听古书的人是我!我坐在父亲身边和大家一样认真地听父亲念古书。父亲就像说书的,他念得清晰流利,抑扬顿挫,不疾不徐,有时还配合表情,大家听得可入迷了!父亲还很善于察言观色,大家有听不懂的内容,他马上就能察觉到,这时,他就会停下来解释几句。多年来,只要是下雨天不下地干活儿,大家就变着法儿找古书,然后来我家二门内让父亲给念书听。
有时,人越聚越多,一屋子都坐得满满的。别看人多,可是一个说话的人都没有,从大门外进来的人轻轻地找个地方坐下来听,我见他们没有座位了,就回屋里给他们搬来凳子让他们坐。别看山里农民们没有文化,平时说话粗鲁,可他们要是认起真来还真有些素质。
山里农民没有读过书,但他们也需要文化娱乐呀!他们诚实、淳朴、聪明,用老祖宗传下来的乡土娱乐方法自娱自乐。在地里干活休息时,他们用两种颜色的小石头摆在画好的网格线上玩“老虎吃羊”;用一块石头立在地上,手拿根小木棍在地上画好一定的距离,再拿起一块大石头砸倒立在地上的那块石头,这叫“砸大老爷”;有时他们哼起二十四节气歌并抬头看一看天气说:“山戴帽,蛇过道,小燕子钻天,这都是要下雨的前兆。”
山里农民下地干活没有钟表,他们看大山上有一块儿岩石影就知道是什么时间了,而且看得是那么准。这就是深山里的农民一代又一代在生活中找出来的窍门儿。我爱他们,更爱我的父母,是他们教会了我在书本中学不到的知识。他们也喜欢我的个性,说我像个男孩子不怕脏不怕累,讲义气不矫情,又是一个天真活泼的女孩子。
父亲经常和我下象棋,得空儿了他就喊:“老闺女,来啊,咱爷俩儿下盘棋。”
我说:“好啊,那你可得让着我,不能让我输了。”
父亲说:“没问题,我知道。”
别听他那么说,每次下棋他都不会让着我。“要加倍小心,我不能输给他。”我总得不停地提醒自己。每次我和父亲下棋都是既紧张又开心。我知道父亲在训练我的思维。
父亲平时总是不失时机地教我为人处世的道理,那都是他坎坷人生的感悟,是他处世经验的总结,是他结合自己所学凝结出的哲理。我不会忘记:“一个人的出身没有选择,但可以选择自己的人生之路;人生在世一定要努力做好自己,要虚心多学别人的长处,取长补短;平时最好抽出点时间来陪老年人待会儿,因为他们社会阅历丰富,你会从他们身上学到很多东西,使你的人生少走弯路;人生短暂,要把握好自己的机遇,每天都要保持清醒的头脑,掌握好每一天的时光;真实的能力和崇高的品德才会赢得大家对你的认可;用正能量的智慧来武装自己的头脑,多做些有利于社会的事。”
我父母和村里大多数家里的大人不同,他们把我干活和学习的时间安排得满满的,让我学会学习,学会劳动,学会打理生活,学会特长技艺,学会为人处世……
村里的人都说:“看人家艳华,整天什么活都干,身上穿的总是那么干干净净。从小就听话,没让她妈操过心。大户人家的孩子就是不一样。”
是的,村里人说得没错!我爱爸爸、妈妈和哥哥,凡是我自己能做的事就自己做,绝不用大人操心。现实早早地让我懂得,勤劳才能给家里带来财富,多劳才能多得,多干才能锻炼自己的能力,多思考才能增长智慧,走正道才会是人生赢家,这正是我家庭出身与众不同的经历给予我的人生财富!
社会主义大熔炉的锻炼,父母的谆谆教诲,让我深深懂得,人来到这个世上就要做个有用的人,我懂得了在什么年龄段就应学什么,做什么,要勤俭持家,吃苦耐劳,戒骄戒躁,助人为乐,要继承“仁、义、礼、智、信”的传统思想。
从小父母也没娇惯过我,我不懂得什么叫撒娇,所以,养成的性格就是吃亏让人。那时候能有块糖就算是最好的东西了,记得有一次我家里来客人,给我几块糖,我一直装在挎兜里没吃,谁家小孩哭闹了我就掏出一块糖哄他。乡亲们说:“华子,有糖你自己舍不得吃,都给孩子们吃了。”
我说:“我想不起来吃,见小孩哭了,我才想起来我兜里有糖。”
我从来不吃零食,这是母亲的教导。她说:“女孩不要吃零食,别养成坏习惯,每天吃好了三顿饭就成,对身体有好处。”还告诉我,“不要随意去别人家串门,不准在别人家随便吃饭;女孩要注意形象,坐有坐相,站有站相,走有走相,尤其是两条腿走路时要走出直线来,不要两只脚往外撇着走,坐着时两条腿并在一起,不要掰开;在家里,女人要干在前面吃在后边,一个家庭过得好与不好,女人最关键。”
至今,母亲的教导时时响在耳边。父母常给我讲古代女英雄的故事,花木兰从军、穆桂英挂帅、昭君出塞等。一个人的家庭出身很重要,父母时时用正能量的尺量着我,像看树一样看着我,出了分枝就砍掉,这让我快速成才。父母的教导时时都在耳畔,指引着我的人生之路。他们的言行举止已经深入到我的骨髓,成为我为人处世的准则,不欺心,不欺世,坦坦荡荡!
亲爱的爸爸妈妈!是你们教会了我怎样做一个在社会上有用之人,是你们给了我高尚的人格和人生智慧,是你们教会了我既爱红装也爱武装,是你们教会了我民间民俗知识和独特的剪纸文化艺术,是你们鼓励我年轻就是资本,读书少不可怕,只要用心学习,路还长机会不会错过!
我为出生在这个家庭感到幸福,我为有这样的好父母而骄傲。今天,我自豪地说,虽然我没走进中学大门,但我已读了社会大学,豪迈地走在新时代的大道上,凭借我对艺术的不懈追求,正在为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做着自己的贡献,我可以自信地说,我是一位对社会有用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