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〇〇九问
孙悟空的火眼金睛为什么看不出如来佛手指变的柱子
看了前面的几回,有些朋友可能会感到惊讶:你讲的孙悟空和我以前的认知不一样啊,你这样解读都颠覆我三观了。和以前的认知不一样是完全可以理解的,毕竟对一部文学作品的理解也是见仁见智,关键要看是不是有理有据,能不能够自圆其说。我们在前面就详细论证了,《西游记》的主题乃是“修心”,而大闹天宫时期的孙悟空,就好像青春期的我们,敢想、敢闯、敢干,但想要的东西太多,总是“欲求不满”。他需要修行。
孙悟空的“欲求不满”还在继续。玉帝把如来佛请来收服孙悟空,如来佛跟孙悟空打赌,说孙悟空跳不出自己的手掌心。孙悟空不信,一个筋斗飞上天,看到几根肉红色的柱子,以为到了天边,谁知道那些柱子是如来佛的手指变的。孙悟空输了,被如来佛压在五行山下。
这个故事大家都非常熟悉。可大家有没有想过:孙悟空不是在太上老君的八卦炉里炼成了火眼金睛吗,为什么连如来佛的手指都认不出来?
有人肯定会说,如来佛是何等法力,孙悟空和如来佛比起来还差得远呢,他当然认不出来。
这种解释很自然。不过,我们也可以尝试另外一种解释,大家看看有没有道理。
不知道大家还记不记得小时候曾经学过的一篇童话故事,它的名字叫作“渔夫和金鱼的故事”。故事很简单,这里我们再重温一下。
很久以前,有一对老夫妻,他们住在大海边一个破旧的小木屋里。老头是个渔夫,每天出海打鱼,老太婆则在家里纺纱织布。有一天,老头捕到一条金鱼。这条金鱼不是普通的鱼,她开口说话了,请求渔夫放了她,并说可以满足渔夫的一切要求。渔夫心眼好啊,便把金鱼放回大海,什么东西也没要,回到了家。老太婆听说以后,对老头很不满:“既然金鱼说可以满足你的一切要求,那你为什么不跟金鱼提点要求呢?你赶紧回去跟她说,我需要一个新木盆。”于是,渔夫来到大海边,唤出了金鱼,说自己的老太婆想要个新木盆。金鱼便给老太婆变了一个新木盆。有了新木盆,老太婆很是高兴。可没过几天,她又要新房子,金鱼给她变出了新房子。接着,老太婆要做贵妇人,金鱼让她做上了贵妇人;老太婆要做女王,金鱼让她当上了女王。最后,老太婆居然要做海上的女霸王,让金鱼来侍候她。
结果,金鱼什么也没说,只是把尾巴划了一下,便游走了。等渔夫回到家门口的时候,他看到,房子还是原来那个破旧的小木屋,老太婆还是原来那个老太婆,她坐在门槛上,面前还是那只破木盆。
为什么要重提这个故事呢?它跟孙悟空有什么关系呢?
很有关系。因为大闹天宫时候的孙悟空就像那个老太婆。
他不仅是个古惑仔,还心比天高,永不知足。
前面说到,孙悟空到龙宫讨了金箍棒,得到金箍棒还不满足,又索要披挂,还一路打将出去。接着,他又大闹幽冥界,勾了自己的名字,还是一路打将出去。玉帝不仅没治他的罪,反而让他做了弼马温,并派木德星官送他去上任。结果孙悟空只做了十几天,就嫌官小,辞职报告也不打一个,便把办公桌推倒,还拿出金箍棒,又是一路打将出去,径自回了花果山。
后来,孙悟空又要做齐天大圣。这个要求其实挺无理的,但玉帝又答应了他的要求,特地为他建造了齐天大圣府,并派五斗星君送他去上任,还赐了他御酒二瓶,金花十朵。可因为蟠桃宴没有请他,他就扰乱蟠桃会,偷酒偷丹,最后和天兵天将大战一场。
和天兵天将打斗就算完了吗?没有。“官封弼马心何足,名注齐天意未宁。”这一次,齐天大圣他也看不上了,他要坐玉皇大帝的位置。
如来佛见到孙悟空时候,问孙悟空的来历,孙悟空是这样介绍自己的:
“天地生成灵混仙,
花果山中一老猿。
水帘洞里为家业,
拜友寻师悟太玄。
炼就长生多少法,
学来变化广无边。
因在凡间嫌地窄,
立心端要住瑶天。
灵霄宝殿非他久,
历代人王有分传。
强者为尊该让我,
英雄只此敢争先。”
“因在凡间嫌地窄,立心端要住瑶天。”地球上都容不下他了,他要“上天”,要玉帝让位,他要做灵霄宝殿的主人。
如来佛说,玉帝能坐到那个位置,不是没有原因的,他光修行就经历了 226800000 年,你才初世为人,怎么敢说这个大话?孙悟空的回答是:
“常言道:‘皇帝轮流做,明年到我家。’只教他搬出去,将天宫让与我,便罢了;若还不让,定要搅攘,永不清平!”
他一定要做“玉帝”,否则就一直捣乱,叫你们都没好日子过。
此时的孙悟空,像不像“渔夫和金鱼”故事里面的老太婆?
孙悟空贪吗?很多人可能都会说:猪八戒很贪,孙悟空不爱吃不爱喝,还不近女色,他怎么会贪呢?
其实不然。
孙悟空贪的是“名”(以后还会专门讲这个问题)。
他总觉得自己有“无穷的本事”,他最痛恨别人看不起自己;甚至他觉得老子就是天下第一,想要什么就应该有什么。
我们再来看原文:
大圣行时,忽见有五根肉红柱子,撑着一股青气。他道:“此间乃尽头路了。这番回去,如来作证,灵霄宫定是我坐也。”又思量说:“且住!等我留下些记号,方好与如来说话。”拔下一根毫毛,吹口仙气,叫:“变!”变作一管浓墨双毫笔,在那中间柱子上写一行大字云:“齐天大圣,到此一游。”写毕,收了毫毛。又不庄尊,却在第一根柱子根下,撒了一泡猴尿。翻转筋斗云,径回本处,站在如来掌内道:“我已去,今来了。你教玉帝让天宫与我。”
灵霄宝殿我坐定了,你赶紧叫玉帝把天宫让给我。这时候,孙悟空的眼里只有玉帝的宝座,他成了一个官迷。他早已不是那个“一生无性”的小石猴。
他的“欲望”其实也很强,他被这种“欲望”蒙蔽了双眼。
而且,他还在柱子根下撒尿。此时的孙悟空,成了一个随地大小便、不能控制自己的“动物”,哪还有一点仙气?
所以,明明是五根手指变成的肉红色的柱子,他的火眼金睛却看不出来。
对于孙悟空大闹天宫,上回说到,吴承恩用第四回的回目,已经表明了自己的态度:“官封弼马心何足 名注齐天意未宁。”
有人可能还不服气:这真是作者的看法吗?这真是《西游记》的原意吗?我一直认为孙悟空大闹天宫是“正面形象”,这样一来,我以前的《西游记》不是白读了吗?
如果你不服气,那么下面这些众多的“证据”肯定会让你服气。
我们先来看第七回一开篇:
富贵功名,前缘分定,为人切莫欺心。正大光明,忠良善果弥深。些些狂妄天加谴,眼前不遇待时临。问东君因甚,如今祸害相侵。只为心高图罔极,不分上下乱规箴。
说得很清楚,孙悟空大闹天宫是“欺心”,是“狂妄天加谴”,是“只为心高图罔极,不分上下乱规箴”。
还是第七回,孙悟空被如来佛压住后,众雷神与阿傩、迦叶,一个个合掌称扬道:善哉!善哉!
“当年卵化学为人,
立志修行果道真。
万劫无移居胜境,
一朝有变散精神。
欺天罔上思高位,
凌圣偷丹乱大伦。
恶贯满盈今有报,
不知何日得翻身。”
孙悟空是“欺天罔上”,是“乱大伦”,是“恶贯满盈”。
第七回的结尾还有一首诗:
伏逞豪强大势兴,
降龙伏虎弄乖能。
偷桃偷酒游天府,
受箓承恩在玉京。
恶贯满盈身受困,
善根不绝气还升。
果然脱得如来手,
且待唐朝出圣僧。
同样是说孙悟空“恶贯满盈”。
第八回,如来佛收服孙悟空后回到灵山,大家都来礼拜如来,并问是谁人大闹天宫。如来说:“那厮乃花果山产的一妖猴,罪恶滔天,不可名状……”——如来认为孙悟空是“罪恶滔天”。
第十四回,孙悟空因打死六个“毛贼”,被唐僧一顿数落,他就气愤不过,离开唐僧而去。孙悟空到了东海龙王那里,龙王起先还不知道孙悟空已经做了和尚跟着唐僧取经,后来听孙悟空介绍后,龙王便说:“这等真是可贺!可贺!这才叫做改邪归正,惩创善心。”——龙王认为孙悟空以前是“邪”。
第十五回,为了降伏小白龙,孙悟空去找观音菩萨。见到观音时,孙悟空怪观音为什么教唐僧念紧箍咒。观音菩萨说:“你这猴子!你不遵教令,不受正果,若不如此拘系你,你又诳上欺天,知甚好歹!”——观音也认为,当初孙悟空大闹天宫是“诳上欺天”,不知好歹。
或许有人仍然会说,这些还不足为凭,因为都是别人说的——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那么,孙悟空自己是怎么评价当初大闹天宫的行为的呢?
第十四回,孙悟空被压五行山,唐僧为了救他,来到他的面前。孙悟空对唐僧说:
“我是五百年前大闹天宫的齐天大圣。只因犯了诳上之罪,被佛祖压于此处。”
孙悟空承认自己犯了“诳上之罪”。
第十五回,孙悟空与小白龙争斗。小白龙躲到水里,孙悟空很着急,拘出山神土地,对他们说,小白龙把师父的白马给吃了。山神土地很惊讶:没听说大圣有什么师父啊,哪来的师父的白马呢?孙悟空告诉他们:
“你等是也不知:我只为那诳上的勾当,整受了这五百年的苦难。今蒙观音菩萨劝善,着唐朝驾下真僧救出我来,教我跟他做徒弟,往西天去拜佛求经。”
再一次承认自己当初的行为是“诳上”。
第十九回,孙悟空遇到猪八戒。八戒说,你为什么上门来欺负我,是不是我老丈人请你来降我的?孙悟空说:
“你丈人不曾去请我。因是老孙改邪归正,弃道从僧,保护一个东土大唐驾下御弟,叫做三藏法师,往西天拜佛求经。路过高庄借宿,那高老儿因话说起,就请我救他女儿,拿你这馕糠的夯货!”
孙悟空认为自己现在“改邪归正”了,换句话说,以前大闹天宫是“邪”。
第五十二回,孙悟空跟独角兕大王介绍自己,其中说道:
“自小生来手段强,
乾坤万里有名扬。
当时颖悟修仙道,
昔日传来不老方。
立志拜投方寸地,
虔心参见圣人乡。
学成变化无量法,
宇宙长空任我狂。
闲在山前将虎伏,
闷来海内把龙降。
祖居花果称王位,
水帘洞里逞刚强。
几番有意图天界,
数次无知夺上方。”
“宇宙长空任我狂”“数次无知夺上方”。一个“狂”字,一个“无知”,表明了孙悟空自己对过去的认识。
孙悟空是多么要强,又多么好面子的一个人,他绝不肯轻易贬低自己。可他一次又一次地说自己“诳上”“无知”。
年少轻狂,这也是许多人人生的真实写照。所谓人不轻狂枉少年。
年轻的时候,经常会有很多的欲望,要房,要车,要钱,要事业,要美女。不仅要,而且越多越好,越大越好,越漂亮越好,好像没有满足的时候。及至人到中年,才觉得,有些东西其实并不是非有不可的;幸福,既需要做加法,也需要做减法。
简单的生活,其实也很好。所谓平平淡淡才是真。
有欲望当然并不是坏事,人要是没有了欲望,就成了一潭死水,了无生气。
但是欲望也不宜过分。心理学上有一个名词,叫作“合理期望”。不合理的期望,等于给自己编织了一个牢笼。
古人云:“人心苦不足,既得陇,复望蜀。”得陇望蜀,自然不可能幸福。
不比较,不计较,好好吃饭,好好睡觉。看似简单,其实是人生的大境界。
年少轻狂,当然可以原谅。但是,它不可能持续。
孙悟空终于为自己的轻狂付出了代价。他被压五行山,他的人生陷入了空前的低谷。
他要等待一个人的出现。正是这个人,把他带上了漫漫的修心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