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十一问
唐僧为什么那么胆小
唐僧的法名叫作陈玄奘,我们也都知道,他的原型是唐朝的玄奘法师。历史上的玄奘法师也姓陈,他曾西行求法,经由新疆和中亚地区,最后来到印度。玄奘法师历经十七年(一说十九年),从印度带回了不少佛教经典,受到很多人的敬仰。可以说,历史上的陈玄奘是个著名的高僧。
《西游记》中的唐僧也是一个高僧。前面说到,唐僧自小就在寺庙中长大,长年累月跟着师父学习佛教经典。就是说,对于宗教典籍来说,唐僧是有“童子功”的,别人很难比拟。果然,后来唐太宗举办水陆大法会,要找一个高僧做“坛主”。三位大臣和僧侣界领袖在一起“逐一从头查选”,终于选出了一名有“有德行的高僧”。
他就是陈玄奘。
原文中对陈玄奘是这样描写的:
这个人自幼为僧,出娘胎就持斋受戒。他外公见是当朝一路总管殷开山。他父亲陈光蕊,中状元,官拜文渊殿大学士。一心不爱荣华,只喜修持寂灭。查得他根源又好,德行又高;千经万典,无所不通;佛号仙音,无般不会。
“一心不爱荣华,只喜修持寂灭。”“千经万典,无所不通;佛号仙音,无般不会。”真是多少年都难得出一个的高僧啊!唐太宗非常高兴,还任命他为左僧纲、右僧纲、天下大阐都僧纲。这些官名我们现在看了不太明白,其实大概就相当于全国佛教协会的主席,一把手。
后来,观音菩萨扮作癞头和尚,送了锦襕袈裟和九环锡杖给陈玄奘。唐太宗让陈玄奘穿上试试。结果,玄奘穿上以后,满堂生辉,大臣们都看呆了。
凛凛威颜多雅秀,
佛衣可体如裁就。
晖光艳艳满乾坤,
结彩纷纷凝宇宙。
朗朗明珠上下排,
层层金线穿前后。
兜罗四面锦沿边,
万样稀奇铺绮绣。
八宝妆花缚钮丝,
金环束领攀绒扣。
佛天大小列高低,
星象尊卑分左右。
玄奘法师大有缘,
现前此物堪承受。
浑如极乐活阿罗,
赛过西方真觉秀。
锡杖叮当斗九环,
毗卢帽映多丰厚。
诚为佛子不虚传,
胜似菩提无诈谬。
“诚为佛子”“胜似菩提”,这当然不仅是对锦襕袈裟和九环锡杖的赞扬,更是对陈玄奘的赞扬。唐太宗实在忍不住内心的欢喜,叫陈玄奘到大街上去走走,也让群众见识一下高僧的风采。
这去,玄奘再拜谢恩,在那大街上,烈烈轰轰,摇摇摆摆。你看那长安城里,行商坐贾、公子王孙、墨客文人、大男小女,无不争看夸奖,俱道:“好个法师!真是活罗汉下降,活菩萨临凡。”玄奘直至寺里,僧人下榻来迎。一见他披此袈裟,执此锡杖,都道是地藏王来了,各各归依,侍于左右。
“活罗汉下降,活菩萨临凡。”此时的陈玄奘,已经不只是高僧,而成了“圣僧”了。
然而,这个“圣僧”在西天取经的路上,却经常表现得非常胆小,有时候还挺怕事。
唐僧的胆小是出了名的,遇见妖怪甚至只听说前面有妖怪,他就经常吓得跌下马来,魂飞魄散,口不能言。
他还经常哭。有人做过统计,说唐僧在取经路上总共哭了八十多次。
这哪像一个圣僧的作为?
所以有人说,吴承恩写《西游记》,实在是对圣僧的侮辱,意在通过贬低唐僧来诋毁佛教。
前面提到过,有些佛教界人士也不喜欢《西游记》。
大家觉得《西游记》是在故意贬低佛教吗?反正我是不敢苟同。
只要好好读原著,我们就会发现,《西游记》对佛、道两派的态度应该很清楚,明显是在扬佛贬道。
《西游记》里面虽然也写到了佛派“人物”的一些不堪,比如观音院的金池长老、通天河的金鱼精等,但总的说来,道派的“坏人”多得多。
太上老君、镇元子,这两位道派的大神级人物,吴承恩没说他们不好。但是,取经路上的妖魔鬼怪,来自道派的却不少,而且一个比一个坏。
车迟国:虎力大仙、鹿力大仙、羊力大仙三个妖怪变作三位道人,控制国王,虐待佛子。
西凉女国:道人如意真仙私占“落胎泉”,坐收花红酒礼,敛不义之财。
朱紫国:多目怪化身道士,和蜘蛛精勾结,意欲谋害唐僧。
比丘国:国丈也是个道人,他用白面狐狸勾引国王,还要国王取一千一百一十一个小儿心肝做药引。
灭法国:国王要杀一万个和尚,最终被孙悟空剃头,“灭法国”也改为“钦法国”。
相反,整部《西游记》,其主线就是西天取经。西天是哪儿?如来佛祖所在的地方,佛教的圣地。也就是说,唐僧师徒四人是去向佛祖朝圣的。唐僧不仅一路念诵着佛教的经典《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而且,在许多回的开篇,都会有一首诗,这些诗都是表达佛教教义的,也称“偈子”。比如第十四回“心猿归正 六贼无踪”开篇:
佛即心兮心即佛,
心佛从来皆要物。
若知无物又无心,
便是真如法身佛。
法身佛,没模样,
一颗圆光涵万象。
无体之体即真体,
无相之相即实相。
非色非空非不空,
不来不向不回向。
无异无同无有无,
难舍难取难听望。
内外灵光到处同,
一佛国在一沙中。
一粒沙含大千界,
一个身心万个同。
知之须会无心诀,
不染不滞为净业。
善恶千端无所为,
便是南无释迦叶。
第五十回“情乱性从因爱欲 神昏心动遇魔头”的开篇:
心地频频扫,尘情细细除,莫教坑堑陷毗卢。常净常清净,方可论元初。
性烛须挑剔,曹溪任吸呼,勿令猿马气声粗。昼夜绵绵息,方显是功夫。
这些我们不一定都能完全看懂,但至少知道,它显然是与佛教有关的。也就是说,《西游记》中到处都是佛教的教义和经典,说它故意诋毁佛教从何而来呢?
当然,唐僧师徒几人取经成功,最后也都或成佛,或成罗汉;而在《西游记》的结尾,更是大众合掌皈依,都念“南无燃灯古佛,南无药师光王佛,南无释迦牟尼佛……”
《西游记》怎么可能是谤佛之作?
那么,为什么要把唐僧写得那么胆小怕事、谨小慎微呢?
其实,联系我们上一回所讲的,就可以很好地解释。唐僧虽然前世是金蝉子,但他现在不是了,他现在是陈玄奘,他只是一个“凡人”,一个普通人。
既然是普通人,就有普通人的诸多弱点。而“修心”,就是要克服人性的弱点。
为了让“修心”更典型、更有说服力,吴承恩把人性的许多弱点都集中到了唐僧的身上,而且还有所放大。
唐僧胆小。这点前面说过了,他动辄被惊吓,一被抓就哭。
唐僧恋家。每到一座山前,他总要吟一首诗,最后一句几乎都是想家的。比如第三十六回,在乌鸡国的宝林寺,唐僧晚上出门小便,看到明月当天,就开始感慨,作了一首诗,其中有这么几句话:
庾亮有诗传晋史,
袁宏不寐泛江船。
光浮杯面寒无力,
清映庭中健有仙。
处处窗轩吟白雪,
家家院宇弄冰弦。
今宵静玩来山寺,
何日相同返故园?
第八十六回,已经快到灵山了,他还是思乡心切。
自从别主来西域,
递递迢迢去路遥。
水水山山灾不脱,
妖妖怪怪命难逃。
心心只为唐三藏,
念念仍求上九霄。
碌碌劳劳何日了,
几时行满转唐朝!
唐僧缺乏担当。每次遇到妖怪,他都是想着自己如何脱身;如果他觉得孙悟空处理不当,就会怪孙悟空连累了他。
比如第十四回,孙悟空打死六个“贼人”,唐僧说他:“早还是山野中无人查考,若到城市,倘有人一时冲撞了你,你也行凶,执着棍子乱打伤人,我可做得白客?怎能脱身?”
再比如第二十七回,孙悟空打死白骨精,唐僧非常恼火:“你在这荒郊野外,一连打死三人,还是无人检举,没有对头。倘到城市之中,人烟凑集之处,你拿了那哭丧棒,一时不知好歹,乱打起人来,撞出大祸,教我怎的脱身?”
更典型的是在第五十六回,孙悟空打死了几个强盗,唐僧叫猪八戒弄些土把他们埋了。埋好之后,他焚香祷告:
“……你到森罗殿下兴词,倒树寻根,他姓孙,我姓陈,各居异姓。冤有头,债有主,切莫告我取经僧人。”
连八戒都听不下去了,说师父你也推得忒干净了。
对唐僧的这些“问题”,孙悟空有一次说得很清楚:
“师父,梦从想中来。你未曾上山,先怕妖怪;又愁雷音路远,不能得到;思念长安,不知何日回程;所以心多梦多。似老孙一点真心,专要西方见佛,更无一个梦儿到我。”
怕妖怪,担心路远,思念家乡,这些放在唐僧这样的圣僧身上,似乎不太合情理。在我们的心目中,圣僧应该是明辨是非,镇定自若,刀架在脖子上都面不改色心不跳的。
不过,我们换个思路,假如唐僧只是个普通人,你还会怪他吗?
西行十万八千里,历时十四年,你不会思乡吗?你不担心路远吗?你不怕妖怪吗?
唐僧,其实就是这么一个凡人,一个普通人,他现在并不是金蝉子。
要知道,《西游记》里的凡人并不多,在唐僧的身边,更是没有一个凡人。
孙悟空不必说了,齐天大圣威名远扬;猪八戒、沙和尚都是天上的神将,都能降妖除魔、腾云驾雾;就连骑的马,也是龙变的。
就他一个“凡夫俗子”。
是的,他是“得道高僧”,但在西天取经的路上,他并没有成佛成仙,他还是“江流儿”。
江流儿,自然有江流儿的喜怒哀乐,有江流儿的七情六欲。
西天取经,十万八千里,对孙悟空来说,就是一个筋斗的事。但对于唐僧而言,却是难上加难。无论春夏秋冬,无论风霜雨雪,也无论地阔路平还是崇山峻岭,他都只能一步一步地走。
还经常被妖怪抓去。
我们都知道,唐僧从出生起,便一难接着一难,最后,他经历了九九八十一难。
八十一难中,有的不是唐僧经历的,有的是一难分成了几难,也有的对唐僧并无多大伤害,姑且不算在内。真正称得上“难”的,有二十三次。
这二十三次中,包括唐僧被妖怪捉去十六次。妖怪捉到唐僧后,或捆、或绑、或吊,有时候还吊出了花样。比如蜘蛛精就把唐僧吊了个“仙人指路”:
原来是一只手向前,牵丝吊起,一只手拦腰捆住,将绳吊起;两只脚向后一条绳吊起;三条绳把长老吊在梁上,却是脊背朝上,肚皮朝下。
在狮驼岭的时候,唐僧师徒四人都被妖怪捉到,妖怪要把他们蒸了吃,还把唐僧放在最上面一格。我们应该知道,最上面一格蒸汽是最厉害的,况且唐僧还是个凡人。锅里的火已经烧得旺旺的,此时,如果换成是你,你怕不怕?
红孩儿抓到唐僧后,也是想蒸了吃。
却说那怪自把三藏拿到洞中,选剥了衣服,四马攒蹄,捆在后院里,着小妖打干净水刷洗,要上笼蒸吃哩。
青龙山玄英洞的几个犀牛精同样非常厉害,而且不按常规出牌。他们捉到唐僧后,也不等天阴,也不请亲戚,直接就要吃,而且是煎了吃。
三个老妖正把唐僧拿在那洞中深远处,那里问甚么青红皂白,教小的选剥了衣裳,汲湍中清水洗净,算计要细切细锉,着酥合香油煎吃。
想象一下,别说后来逃出魔爪、得了性命,就是不吃你,却把你剥了衣裳,赤条条地在水中涮洗,你是什么感受?
所以,唐僧很害怕。他比较胆小,看到高山,就担心有妖怪。
他也在努力。他克服自己的恐惧,他控制自己的欲望,他不停地念诵着《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把唐僧看作普通人,我们就更能理解他。而且,正因为他是江流儿,正因为他只是一个普通人,十万八千里的路程就显得尤为艰难,他最终的成佛也显得尤为可贵。
我们又何尝不是普通人呢?我们都不是神,绝大多数人也没有显赫的地位和权势。在我们人生的道路上,也会遇到让我们害怕的时候、无助的时候,甚至无奈哭泣的时候。这时候,我们可以想一想江流儿,再忍一忍,再挺一挺,或许就过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