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十二问
如来佛是怎么介入传经行动的
上一回说到,唐僧是一个凡人,一个普通人。我们把唐僧当作一个凡人,一个普通人,就可以很好地解释许多事情,比如唐僧和猪八戒的关系、唐僧和孙悟空的关系,等等。关于这些,我们以后再说。现在,我们把唐僧放一放,来谈谈如来佛。
我们都知道,《西游记》讲的主要是唐僧西天取经的故事。西天取经,已经成了人们口中习以为常的词汇。不过,仔细琢磨一下,唐僧西天取经这种说法其实并不准确。
第一,并不是唐僧要到西天取经,真正要取经的是唐太宗。唐僧虽然是佛门弟子、一名有德行的高僧,他对如来佛所在的西天大雷音寺肯定也非常向往,但他自己从来没有主动要去西天取经。原文中明确写道,得知唐太宗要去西天取经后,玄奘上前施礼道:“贫僧不才,愿效犬马之劳,与陛下求取真经,祈保我王江山永固。”说得非常清楚,唐僧是“与陛下求取真经”的。临走之前,唐僧对洪福寺的徒弟也说:“大抵是受王受宠,不得不尽忠以报国耳。”——唐僧取经是“不得不”去的。后来唐僧师徒路阻通天河,河里的金鱼精“灵感大王”采纳鳜婆的建议,用“人工降雪”把通天河冻住。唐僧看到冰面上有人(实际上是妖怪变化的)走动,就问陈老头那些人是干什么的,陈老头说他们是来往两岸做生意的。唐僧便感慨道:“世间事惟名利最重。似他为利的,舍死忘生;我弟子奉旨全忠,也只是为名,与他能差几何!”这几句话同样告诉我们,唐僧是奉旨取经,只为忠于唐王是也!
第二,唐僧并不是去“取经”,而是去“求经”。“取经”和“求经”一字之差,但含义大有不同。如果真的是“取”,为什么还要那么麻烦呢?如来佛派人送来不就行了吗?我们现在在网上购物,几块钱的东西,卖家还要包邮,为什么?因为他希望你买,所以他巴不得给你送上门来。但是“求”不一样。“求”,我不可能给你送上门来;不仅不会送上门来,还要百般刁难你,让你朝思暮想而不得。
第三,并不是唐僧要去取经或求经,而是如来佛要“传经”。如来佛希望扩大佛教的影响,希望把佛教的经典推广到东土大唐,而无论唐太宗还是唐僧,都只是他传经计划中的一枚棋子。也就是说,表面看起来,是唐僧不远万里到西天取经,而实质上是如来佛迫切地想要传经。当然,直接传是不行的,白送给你,你也不会珍惜,一定要你千辛万苦地来“取”、来“求”。
那么,如来佛是怎么设计传经计划,又是怎么参与传经行动的呢?
首先,确立“高大上”的传经指导思想。
所谓“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出师有名是非常重要的。遍览古今中外的历史,两国交战,几乎没有不说自己是正义之师的。而为了把自己说成是正义之师,就必须找到合适的理由。如来佛传经是为了什么呢?有人说是为了扩张佛派的势力,甚至有人说如来佛是为了对抗观音菩萨,充满了阴谋论。还是前面说过的,这只是一种“戏说”,好玩而已,不必当真。我们来看看原文中是怎么说的。
如来佛在降服孙悟空之后,回到了雷音寺,对众人讲述了自己的光辉事迹,说玉帝举办了“安天大会”,请自己坐了首席,言语之间很是自豪。估计就是从那时候开始,如来佛便产生了传经东土的想法。大约过了五百天(人间五百年),如来佛召集佛教界著名人士,包括各位佛老、揭谛、菩萨、金刚、比丘、僧尼等,举行了隆重的“盂兰盆会”。正是在这次大会上,如来佛提出了传经的指导思想。
如来讲罢,对众言曰:“我观四大部洲,众生善恶,各方不一:东胜神洲者,敬天礼地,心爽气平;北俱芦洲者,虽好杀生,只因糊口,性拙情疏,无多作践;我西牛贺洲者,不贪不杀,养气潜灵,虽无上真,人人固寿;但那南赡部洲者,贪淫乐祸,多杀多争,正所谓口舌凶场,是非恶海。我今有三藏真经,可以劝人为善。”
如来通过这段话告诉大家:我有三藏真经,想传播到东土的南赡部洲;但我绝不是为了我自己,也不是为了我的小集团,而是因为南赡部洲的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传经是为了拯救他们,劝他们为善,让他们过上幸福的生活。
指导思想都是要“高大上”的。这样一来,传经不仅占据了道德制高点,而且变成了一件非常光荣的伟业,值得每一个人为之献身。
其次,任命合适的传经负责人。
如来佛是佛祖、佛界的领袖,他可以提出宏大的传经计划,但不可能让他参与每一项具体事务,传经行动还需要一个负责人,一个CEO。谁担任这个负责人比较合适呢?如来佛没有具体点名,他接着说:
“我有《法》一藏,谈天;《论》一藏,说地;《经》一藏,度鬼。三藏共计三十五部,该一万五千一百四十四卷,乃是修真之经,正善之门。我待要送上东土,叵耐那方众生愚蠢,毁谤真言,不识我法门之旨要,怠慢了瑜迦之正宗。怎么得一个有法力的,去东土寻一个善信,教他苦历千山,询经万水,到我处求取真经,永传东土,劝化众生,却乃是个山大的福缘,海深的善庆。谁肯去走一遭来?”
领导发布一项任务,让属下主动承揽而不是自己指定,这种做法很常见。后来唐太宗要去西天取经,也是问:“谁肯领朕旨意,上西天拜佛求经?”我们看一些战争电影,部队打仗也是如此,首长往往不是直接命令下属如何如何,而是先问:“谁愿意打头阵?”这样做的好处非常多。其一,显得领导非常民主——我没有强迫你,是你自己要求的;其二,可以考验下属的忠诚和能力——我平时待你不薄,我用你的时候看你能不能挺身而出;其三,万一失败了也不是领导的责任——是你自己主动承揽的,我不答应也不好啊!
估计如来佛这时候心中已经有了人选,但他就是不主动说。结果,观音菩萨“行近莲台,礼佛三匝道:‘弟子不才,愿上东土寻一个取经人来也。’”
为什么说如来佛心中已经有了人选呢?因为他看到观音站出来之后,非常高兴。
如来见了,心中大喜道:“别个是也去不得,须是观音尊者,神通广大,方可去得。”
既然别人都去不得,只有观音菩萨最适合,你为什么自己不说呢?——这就是做领导的艺术。
事实证明,观音菩萨很能干,传经计划最后也圆满完成。
当然,在传经、取经的过程中,如来佛的做法也非常值得赞赏。他作为最高领导,制定传经指导思想,任命传经负责人,但一般不直接干预具体事务,具体的事情都由观音菩萨负责。如果用现在的公司制度来比较,如来佛好比董事长,观音菩萨则好比总经理。董事长是管宏观的,不要直接干涉总经理的工作,事必躬亲对董事长来说并不是好事。
最后,提供关键的援助和资源。
制定了指导思想,发布了计划,任命了负责人,董事长的大事便完成了,但也不等于就可以完全甩手不管。如来佛还做了几件事。
一、调配人力资源。
集团的人力资源需要董事长调配、协调,光靠CEO是做不到的。唐僧取经,一个人是不可能完成的,还要给他配几个徒弟。
观音菩萨后来找了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让他们做唐僧的徒弟,又找了白龙马给唐僧做脚力。要知道,他们都是天庭的“罪犯”。但是观音菩萨却都对他们许诺,只要跟着唐僧西天取经,就可以免除他们的“罪行”。比如观音见到沙僧时就告诉他:
“你在天有罪,既贬下来,今又这等伤生,正所谓罪上加罪。我今领了佛旨,上东土寻取经人。你何不入我门来,皈依善果,跟那取经人做个徒弟,上西天拜佛求经?我叫飞剑不来穿你。那时节功成免罪,复你本职,心下如何?”
我们都知道,沙僧的前世是卷帘大将。卷帘大将是玉皇大帝的亲随,他打碎了玻璃盏,也是玉皇大帝亲自治的罪。卷帘大将被贬到流沙河以后,玉帝对他还不依不饶,让飞剑七天一次来穿他的胸肋。可见,玉帝对这个昔日的随从是非常不满意的。观音菩萨怎么会忤逆玉皇大帝的意思呢?她有什么权力让飞剑不来穿沙僧呢?又有什么权力让沙僧复本职、得正果呢?只有一种可能,如来佛已经跟玉帝“协调”好了。这样的幕后工作,只有如来佛这样级别的人才能完成,仅靠观音是做不到的。
此外,在唐僧的周围,还有六丁六甲、五方揭谛、四值功曹、一十八位护教伽蓝,共三十九位隐藏的护法神。显然,这只有如来佛才能调得动,观音菩萨是没有这么大的权力的。
二、提供物力资源。
CEO虽然也掌握一些物力资源,但有些东西,特别是一些“贵重”物品或“神秘”资源,也是董事长才独有的。在取经团队里,唐僧是个和尚,也是个凡人,如来佛为他准备了什么呢?
即命阿傩、迦叶,取出锦襕袈裟一领,九环锡杖一根,对菩萨言曰:“这袈裟、锡杖,可与那取经人亲用。若肯坚心来此,穿我的袈裟,免堕轮回;持我的锡杖,不遭毒害。”
而为了约束唐僧的几个神仙徒弟,也为了制伏一路上的妖魔鬼怪,如来佛又给了观音菩萨三件宝贝。
如来又取出三个箍儿,递与菩萨道:“此宝唤做‘紧箍儿’;虽是一样三个,但只用各不同。我有‘金紧禁’的咒语三篇。假若路上撞见神通广大的妖魔,你须是劝他学好,跟那取经人做个徒弟。他若不伏使唤,可将此箍儿与他戴在头上,自然见肉生根。各依所用的咒语念一念,眼胀头疼,脑门皆裂,管教他入我门来。”
这三个箍后来一个套在孙悟空头上,一个套在熊罴怪头上,一个套在红孩儿头上,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三、关键时候亲自出手。
在取经的过程中,都是观音菩萨具体负责,孙悟空也经常向观音求援。一般情况下,如来佛并不直接出手。在孙悟空被青牛精弄得一筹莫展的时候,曾去找过如来佛。但如来佛并没有亲自出面,而是给了他十八粒金丹砂,又派了十八尊罗汉和他同去。
如来佛是不是绝对不出手呢?也不是。遇到重大事件,面临重大危险,连CEO也搞不定的时候,他还是要出手的。在西天取经的过程中,如来亲自出手过两次。一次是出面收服六耳猕猴;另一次是出面收服大鹏精。六耳猕猴变作假孙悟空,连观音菩萨也分辨不出来,万不得已,如来佛只得出手。大鹏精法力高强,还是如来佛的舅舅,如来佛调集了“过去、未来、见在的三尊佛像与五百阿罗汉、三千揭谛神,布散左右,把那三个妖王围住”,最终才制服了大鹏精。显然,这也是观音菩萨做不到的。
从以上种种可以看出,在整个传经过程中,如来佛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他既是传经计划的“总设计师”,也是传经行动最终的决策者。客观地说,如来佛的传经计划非常完美,最后也取得了成功。
当然,计划、准备,还不等于实际的过程。尤其是要把“传经”变成“取经”,还需要具体的谋划。那么,如来佛又是如何让唐太宗心甘情愿、不远万里也要来西天取经的呢?
我们下回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