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西游记》又火了,这次是因为《黑神话:悟空》。
的确,好像每过几年,《西游记》都会登上“热搜”。想当年,央视86 版《西游记》电视剧火遍全国大江南北,甚至风靡东南亚;再后来,周星驰的《大话西游》系列电影让 70、80 后青年如痴如狂;而现在,不要说国内玩家,甚至有国外玩家为了玩转《黑神话:悟空》,主动去阅读《西游记》原著。
《西游记》,的确堪称中国的国民神话,深入人心,经久不衰,即便历经几百年,仍然能够焕发青春,走向世界。
不过,人们对《西游记》的理解却不尽相同。比如央视 86 版电视剧《西游记》为了照顾普通人的审美,而对原著进行了大众化的诠释;而无论是《大话西游》系列电影,还是《黑神话:悟空》游戏,都对《西游记》进行了大量的想象和重构。当然,直到现在,网上网下对《西游记》的各种解读也还是非常多。
那么,我为什么还想再聊聊《西游记》呢?
因为,虽然《西游记》的故事很多人都知道,聊西游的人也很多,但我认为,这里面有两点不足,甚至可以说是两大误区。
第一,很多人都认为《西游记》仅仅是一部“好玩”的故事。《西游记》在中国虽然家喻户晓,但是绝大多数人其实主要是通过两个渠道,一是看电视剧,二是听评书,真正读过原著的恐怕并不多。而无论是看电视剧还是听评书,《西游记》给人的最大感觉都是“好玩”。小朋友们每到寒暑假,还特别喜欢看电视剧《西游记》,因为好玩啊——神仙妖怪,或佛或魔,上天入地,倒海翻江,确实挺好玩的。评书也是一样,大家主要觉得《西游记》的故事情节很精彩,一会儿当神仙,一会儿做妖怪。有多少人知道、或者说会去思考《西游记》蕴含的思想价值呢?《西游记》作为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难道仅仅是因为它“好玩”吗?显然不是。
第二,和“好玩”相联系,现在网上网下许多对《西游记》的解读,也喜欢“戏说”“趣说”,弄得玄玄乎乎、神神道道的,读者似乎还不少,大家觉得很有“意思”。比如说,孙悟空的诞生其实是一个阴谋,目的是破坏天庭现有的秩序,以便重新分配权力;比如说,沙和尚之所以被贬流沙河,是因为他调戏了玉皇大帝的小妾;比如说,红孩儿为什么会喷三昧真火?因为他是太上老君和铁扇公主的私生子,等等。是不是挺好玩?的确挺好玩,而且让人“耳目一新”。但是你想一想,这真的是在解读《西游记》吗?这真的有助于你理解《西游记》吗?我想,答案应该是否定的。坦率地说,这样的“戏说”“趣说”很像那些垃圾食品,当时觉得很好吃,但没什么营养,甚至对身体还有害。同样,对《西游记》的“戏说”“趣说”虽然可以让你一时感觉好玩,但充其量也只能作为茶余饭后搞笑的谈资,却不会增加你对古典名著的理解。垃圾食品吃多了,会把你的胃口搞坏;同样,“戏说”“趣说”看多了,会以为《西游记》真的就是那样。
而本书试图告诉你的就是:《西游记》到底是一本什么样的书,它对我们的人生和成长究竟有怎样的意义和价值。
具体来说,本书试图达到以下两个目的。
第一,让你真正“了解”《西游记》。
前面说到,虽然每个人都知道《西游记》,但真正读过原著的人并不多,即便读过原著,也缺乏系统的概括和总结。所以,其实大多数人对《西游记》的了解是很不够的。比如,孙悟空为什么能够得到菩提祖师的喜欢?唐僧有几个脚指头?紧箍咒的“学名”叫什么?如来佛是怎么策划传经行动的?为什么很多人喜欢猪八戒?沙和尚为什么也能修成正果?再比如,《西游记》中最可怜的妖怪是谁?最厉害的妖怪是谁?最痴情的妖怪是谁?取经路上最危险的是什么时候?等等等等,相信大家并不一定那么清楚。而我帮助大家进行了详细的梳理和概括,让大家对《西游记》有一个更加清晰的了解。
第二,让你真正“理解”《西游记》。
“了解”是“理解”的前提,但是“了解”还不等于“理解”。对于《西游记》里面的人物、故事、情节,一般人也都或多或少了解一些,但是他们想过《西游记》到底要表达什么吗?可能并不会去多想;或者因为知识、能力、水平等限制,也想不了那么多。比如说,孙悟空明明是一只猴子,猴子最喜欢吃桃子了,玉皇大帝难道不知道吗?他为什么还要让孙悟空去看管蟠桃园呢?比如说,唐僧取经要走十万八千里,孙悟空的筋斗云为什么正好也是十万八千里?为什么不让孙悟空一个筋斗飞过去取回来呢?再比如,唐僧为什么偏爱猪八戒却对孙悟空若即若离?孙悟空的火眼金睛为什么看不出如来佛手指变的柱子?几个老树精和美丽的杏仙姑娘为什么要被打死?曾经战无不胜的齐天大圣后来为什么打不过许多妖怪?等等。如果对这些问题不“理解”,那肯定也不能说读懂了《西游记》。
当然啦,肯定有人会说,你能保证你的理解就正确吗?《西游记》是一部古典名著,博大精深,岂是一般人能够参透的?的确,《西游记》其实很深奥,绝不仅仅是“好玩”那么简单,每个人的理解也不可能真正到位,更不可能得到所有人的认同。但是至少,我在“试图”去理解,而不只是停留于“好玩”和“搞笑”。我的理解也许不对或不全面,但是至少可以给那些希望理解《西游记》的人一点启发。
不过,这里我也要说明,《西游记》的宗教意味其实很浓,真要完全领悟它的内涵,不是一般人能够做到的。我对宗教没有研究,也没有能力对它进行宗教化的阐释。说实话,真要有人从宗教方面进行阐释,恐怕你也未必感兴趣。我更侧重于《西游记》的文化意义和人生价值。所谓《问道西游》,这里有两层意思:一是本书采取提问的形式,通过问题引领来展开阐述;二是本书阐述的重点在于西游之“道”。当然,“道”这个概念太宏大,也太玄妙了,我们这里所说的“道”既不是道家的“道”,也不是佛家的“道”,而主要是人生之道、生活之道、成长之道,只是自己的一点小感想,仅此而已。
另外,本书中引用的《西游记》原文,主要依据人民文学出版社 2020年版《西游记》,并部分参考了中华书局 2014 年版《西游记》。
孙卫卫
2024 年 10 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