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〇〇一问
《西游记》的主题究竟是什么
问道西游,我们先问什么呢?我想,就从《西游记》的主题说起吧。
前面讲到,现在很多人都把《西游记》仅仅当作一个“好玩”的故事,甚至对它进行“戏说”“趣说”,把它弄成“阴谋论”或玄幻故事,这是不可能真正理解《西游记》的。那么,肯定有人会问,你既然认为《西游记》绝不仅是好玩那么简单,那在你看来,《西游记》的主题究竟是什么呢?
关于《西游记》的主题,其实也是众说纷纭。下面就先选几种主要的给大家介绍一下。
第一,弘佛说。
这个很好理解。因为唐僧不远万里到西天取经,取的是所谓的“三藏真经”。这“三藏真经”即“《法》一藏,谈天;《论》一藏,说地;《经》一藏,度鬼”,它们都是佛教的经典。而且,“三藏真经”都在如来佛那里,如来佛又是佛教的至尊。显然,西天取经就是要取佛教的经,是要把佛教的思想传播到东土大唐。这当然是对佛教的宣传,是对佛法的弘扬。
第二,证道说。
这种观点和上一种正好相反,认为《西游记》虽然明面上在写佛,实际上却在“谤佛”,它真正要弘扬的,是道家的思想,特别是道家所谓的“金丹大道”。因为在《西游记》里面,同样有许多道家的人物,比如玉皇大帝、太上老君等,还经常出现一些道家的术语,比如“金公”“木母”“刀圭”等。而且,更重要的是,《西游记》中的唐僧完全不像什么“高僧”“圣僧”,他懦弱、胆小、是非不分,与历史上那个真实的玄奘法师有着天壤之别,简直是对佛教的侮辱。所以,据说当初央视 1986 年版《西游记》曾请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先生题写片名,却遭到了拒绝,因为赵朴初认为《西游记》本身就是对佛教的不尊重。
第三,讽刺说。
就是说,《西游记》是借神魔故事对统治者的讽刺。比如说,在《西游记》中,玉皇大帝是“最高领导”,可这个最高领导给人的感觉却是既无能又昏庸。唐僧到西天取经,可是取经路上遇到的那么多妖怪,都与高层有关系。太上老君、南极星君、文殊菩萨、普贤菩萨、观音菩萨、太阴星君、弥勒佛……这些神仙界的顶级人物,都默许甚至纵容自己的童子或坐骑下界为妖,就连至高至尊的如来佛祖竟然也和妖怪是亲戚。这不是对统治者的讽刺又是什么呢?
第四,革命说。
这种观点很有意思,上了年纪的人大多能明白,而比较年轻的读者可能不太清楚。在几十年前的中国,对农民起义非常推崇,陈胜、吴广、黄巢、李自成等农民起义的领袖都被视为反抗封建压迫的英雄。而孙悟空呢,也是这么一个“草根”,一个大无畏的反抗强权的“革命”战士。他藐视天庭,敢于斗争,把以玉皇大帝为代表的旧世界打了个稀烂。就连伟人也通过诗词赞扬他的这种“革命精神”:“金猴奋起千钧棒,玉宇澄清万里埃。今日欢呼孙大圣,只缘妖雾又重来。”
其他一些说法,比如释儒说、劝学说、志怪说,等等,大家可以自行上网搜索,因为篇幅关系,这里就不再一一展开了。
当然,还有另外一种观点,这也是我比较赞成的,那就是修心说。
也就是说,《西游记》是一部修行之书,它的主题是修心、修行。不论是佛家还是道家,他们虽有分歧,却都是要修心、修行的。而《西游记》就是对修心的最好阐释,西天取经就是漫长的修心之路。
其实,“修心说”并不是什么新鲜的观点。但是近年来,在一系列“大话”“戏说”的笼罩之下,它却越来越不为人们所熟知。因此,非常有必要重新提起。
我之所以赞成修心说,主要基于以下几点理由。
第一,《西游记》第一回,美猴王不远万里,历尽艰辛,外出拜师学艺,最后来到了哪里呢?菩提祖师这里。菩提祖师住在什么地方?灵台方寸山,斜月三星洞。一看这个地名,就绝对不一般,肯定是有寓意的。斜月三星,一弯斜斜的月亮,上面有三颗星,很显然,这是一个“心”字。灵台方寸,有两种解释——一种解释:方寸是心,所谓“方寸大乱”,即指心里烦乱;灵台也是心,灵即心灵。也就是说,无论是“灵台方寸山”,还是“斜月三星洞”,都是“心”的意思。另一种解释:灵台方寸,即“灵”的上半部和“寸”的组合,是一个“寻”字。按照这种解释,“灵台方寸山,斜月三星洞”,是“寻心”的意思。
不管哪种解释,显然,无论是“心”还是“寻心”,都与“心”有关,讲的都是“修心”。
第二,看过原著的读者肯定都知道,在《西游记》中,孙悟空经常被称作“心猿”,而白龙马经常被称作“意马”,两者合起来就是“心猿意马”。《西游记》总共一百回,而以“心猿”或“意马”为回目的就有十九回之多,如“八卦炉中逃大圣 五行山下定心猿”“心猿钻透阴阳窍 魔王还归大道真”“蛇盘山诸神暗佑 鹰愁涧意马收缰”……“心猿意马”什么意思?它是表示一个人心神不定、不得安宁的状态。而修行、修心,最讲究“定”,所谓“禅定”。西天取经的过程,就是破除心猿意马的过程,就是要让“心猿归正”“意马收缰”。在《西游记》的第九十八回,历经十万八千里,唐僧师徒终于到达灵山,这一回的回目即为“猿熟马驯方脱壳 功成行满见真如”——取经成功,即意味着“猿熟马驯”,不再“心猿意马”。结合前面美猴王的“灵台方寸山,斜月三星洞”之旅,《西游记》可以说是始于修心,又终于修心。
第三,唐僧是一个凡人,他以凡人之躯,到十万八千里远的地方去取经,可想而知,非常人所能做到。事实上,唐僧每到一处都担惊受怕,甚至常常一听说有妖怪,就吓得“跌下马来”。那么,唐僧如何克服自己的恐惧、安定自己的内心呢?靠口诵《多心经》(今通简称《心经》,本书以《西游记》原本中的简称《多心经》为准)。《多心经》全称为《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其中“空不异色,色不异空;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这样的句子大多数人都听说过,虽然我们并不一定都能理解它的深意,但至少知道它讲的也是“修心”。修心要到什么境界呢?“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心无挂碍”“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由此也可见,修心,其实就是西天取经的目的,也是《西游记》的主题。
第四,在《西游记》每一回的回首,都常常会有一首诗,有的就是佛教中所谓的“偈子”,这些诗或偈子同样表达了修心的主题。比如第二十三回“三藏不忘本 四圣试禅心”的开头就有一首诗:
奉法西来道路赊,
秋风淅淅落霜花。
乖猿牢锁绳休解,
劣马勤兜鞭莫加。
木母金公原自合,
黄婆赤子本无差。
咬开铁弹真消息,
般若波罗到彼家。
第五十六回“神狂诛草寇 道昧放心猿”的开头也有一首诗:
灵台无物谓之清,
寂寂全无一念生。
猿马牢收休放荡,
精神谨慎莫峥嵘。
除六贼,悟三乘,
万缘都罢自分明。
色除永灭超真界,
坐享西方极乐城。
我们都知道,在古典小说中,全书的开篇、结尾,以及每一回回首的诗都非常重要,它们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有的更是直接道出了全书或本回的主题。我们仔细看前面的两首诗,即使不懂宗教,也大约能够知道,它们讲的也是“修心”。
从上面列举的几点可以看出,“修心”显然是《西游记》非常明确的主题。明代学者谢肇淛在谈到《西游记》时也说:
《西游》曼衍虚诞,而其纵横变化,以猿为心之神,以猪为意之驰,其始之放纵,上天下地,莫能禁制,而归于紧箍一咒,能使心猿驯伏,至死靡他,盖亦求放心之喻,非浪作也。
同样讲的是“修心”。什么是“求放心”呢?就是要找回丢失的本心。“求放心”的过程,就是“修行”“修心”的过程。
当然,我们前面说了,这里再重复一遍,《西游记》有着浓厚的宗教意味,宗教里面所说的“修心”不是一般人能够理解的。我们大多数人都不是教徒,我们也没有必要仅仅从宗教的意义上去理解“修心”。事实上,即使在普通的生活中,我们每个人也都需要“修行”“修心”。正如人民文学出版社《西游记》前言中所说的:“无论取经四众,还是读者,都能在这一精神漫游中经受灵魂被洗礼的痛苦与愉悦,从而领悟人生的真谛……我们完全有理由从当下的立场出发,跟随取经四众的脚步,对他们充满艰辛与欢乐的历程,作出符合自己人生体验的印证与理解。”而本书也重点围绕“读懂西游,悟透人生”这一主题,希望能带给你些许的思考和启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