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〇〇二问
孙悟空“小时候”为什么是个石猴
孙悟空这个名字可是太响亮了,如雷贯耳。我们应该也都知道,孙悟空是从石头里面生出来的,后来又变成了一只猴子。可是,大家有没有想过:孙悟空“小时候”为什么是个石猴呢?
《西游记》第一回,猴王到了菩提祖师那里,祖师问他父母姓名,猴王说没有父母,祖师便说:“既无父母,想是树上生的?”
是啊,孙悟空为什么不能是树上生的呢?为什么是从石头里蹦出来的呢?
这个问题好像司空见惯了,平常到一般人根本不会去多想。其实,这里面大有深意,甚至可以说,它是解读整部《西游记》的关键。
我们先来看看原文究竟是怎么说的。在《西游记》第一回,就介绍了石猴诞生的故事:
那座山正当顶上,有一块仙石。其石有三丈六尺五寸高,有二丈四尺围圆。三丈六尺五寸高,按周天三百六十五度;二丈四尺围圆,按政历二十四气。上有九窍八孔,按九宫八卦。四面更无树木遮阴,左右倒有芝兰相衬。盖自开辟以来,每受天真地秀,日精月华,感之既久,遂有灵通之意。内育仙胞,一日迸裂,产一石卵,似圆球样大。因见风,化作一个石猴。
请大家注意,这块石头高三丈六尺五寸,正好符合周天三百六十五度;有二丈四尺围圆,正好符合二十四节气;上有九窍八孔,正好符合九宫八卦。怎么就那么巧呢?只能说,孙悟空是天地化育的,他是天地之子、自然之子。
而石头是什么东西呢?它是天地之间最原始、最朴实的东西。我们应该都知道,人虽然是万物之灵,但是人的历史其实非常短,人是由动物变来的。当然,动物也不是从来就有的,在还没有动物的时候,便有了植物。据科学研究表明,在大约 40 亿年前,地球上出现了单细胞生物;大约 4.5亿年前,出现了苔藓植物和蕨类植物。那么,请大家想一想,在那更遥远的原始鸿蒙时代,地球上连植物都没有,只有什么呢?
只有石头。
地球的主要成分就是各种岩石。
所以说,石头是最原始的东西。最“原始”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它什么也不是。什么也不是,就是“无”,就是“空”。
也就是说,孙悟空原本什么也不是,他是一片“空无”。
然而,世间的一切正是从“空”和“无”里面产生的。老子在《道德经》里面告诉我们:“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正因为“无”,才孕育了“有”;正因为“无”,才有了“有”的无限可能。
我们暂时先离开《西游记》,来看一看《红楼梦》。熟悉《红楼梦》的读者应该都知道,《红楼梦》也叫《石头记》,贾宝玉原本也是青埂峰上的一块石头。
原来女娲氏炼石补天之时,于大荒山无稽崖炼成高经十二丈、方经二十四丈顽石三万六千五百零一块。娲皇氏只用了三万六千五百块,只单单剩了一块未用,便弃在此山青埂峰下。谁知此石自经煅炼之后,灵性已通,因见众石俱得补天,独自己无材不堪入选,遂自怨自叹,日夜悲号惭愧。
这块石头为什么自怨自叹、日夜悲号呢?因为它不甘心只做一块石头,石头这个东西太没用了,它是“无”。后来,山上来了一僧一道,石头听他们“谈那人世间荣耀繁华,心切慕之”,便请他们把自己带入红尘,“在那富贵场中、温柔乡里受享几年”。僧道告诉它,“那红尘中有却有些乐事,但不能永远依恃;况又有‘美中不足,好事多魔’八个字紧相连属,瞬息间则又乐极悲生,人非物换,究竟是到头一梦,万境归空,倒不如不去的好”。可石头不甘心,它“凡心已炽”,根本听不进僧道的劝告,“乃复苦求再四”。于是,僧道把石头变作一块美玉,把它带到了所谓“昌明隆盛之邦,诗礼簪缨之族,花柳繁华地,温柔富贵乡”。
石头化作贾宝玉。贾宝玉在一群女孩堆中度过了一十九年,最后看破红尘,重回青埂峰。
《西游记》里的石头,和《红楼梦》里的石头,有异曲同工之妙。
正因为是“无”,才希望化为“有”;正因为什么都“不是”,才可能什么都“是”。
也就是说,在那块最原始、最朴实、最虚无的石头面前,存在着无限的可能。
孙悟空原本是块石头,在孙悟空面前,也存在着无限的可能。
他可能成佛,也可能成魔。
孙悟空到底是神仙还是妖怪?
孙悟空第一次跟太白金星来到天庭时,原文有这么一段描写:
金星奏道:“臣领圣旨,已宣妖仙到了。”玉帝垂帘问曰:“那个是妖仙?”悟空却才躬身答应道:“老孙便是。”
太白金星称孙悟空是妖仙,玉皇大帝认为孙悟空是妖仙,连孙悟空自己也承认自己是妖仙。
妖仙——既是神仙,也是妖怪;或者说,孙悟空既可能成神仙,也可能成妖怪。
大闹天宫时,孙悟空大战诸神。原文是这样描述的:
圆陀陀,光灼灼,亘古常存人怎学?入火不能焚,入水何曾溺?光明一颗摩尼珠,剑戟刀枪伤不着。也能善,也能恶,眼前善恶凭他作。善时成佛与成仙,恶处披毛并带角。无穷变化闹天宫,雷将神兵不可捉。
“也能善,也能恶,眼前善恶凭他作。善时成佛与成仙,恶处披毛并带角。”这就是孙悟空。
孙悟空曾经上了天庭,还做了天庭的官,甚至被封为“齐天大圣”,他当然是神仙。可是大家应该也都记得,孙悟空也经常被称作“妖猴”。所谓“妖猴”,当然也就是猴子当中的妖怪。
就在孙悟空做了齐天大圣以后,原著还这样写道:
话表齐天大圣到底是个妖猴,更不知官衔品从,也不较俸禄高低,但只注名便了。
此时的孙悟空,既是齐天大圣,也是妖猴;他既是神仙,也是妖怪。
事实上,孙悟空也曾直接说过自己是妖怪。在和熊罴怪交手时,他先是非常自豪地介绍了自己的“辉煌”经历,最后总结道:
“你去乾坤四海问一问,我是历代驰名第一妖!”
不仅是妖怪,还是历代第一妖!
在黄风岭的时候,孙悟空对老王头这样介绍自己:
“老孙祖贯东胜神洲海东傲来国花果山水帘洞居住。自小儿学做妖怪,称名悟空……”
自小是妖怪,后来上天成了神仙;反下天庭之后,又成了妖怪;保护唐僧西天取经,则既是神仙又是妖怪。
孙悟空,正是这么一个妖仙并存、佛魔同体的人物。
我想起了法国著名哲学家萨特的一句名言:“存在先于本质。”
这句话看起来不好懂,其实也很简单:我们每个人都是首先存在,然后才自由地造就自己的本质。也就是说,我们本来什么都不是,我们是一片空无;在我们面前存在着无限的可能,我们将来到底会成为什么样的人,全靠我们自己。
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每个人都是孙悟空,我们每个人也都是一块石头。
石头还有另外一层含义,那就是“顽”。
石头很坚硬,很难变化形状,所以我们经常会把“顽”和“石”两个字连在一起,所谓“顽石”。
有时候,我们形容一个人固执愚昧,会说他是“花岗岩脑袋”。花岗岩,自然也是一种石头,是比一般石头更硬的石头。
孙悟空“顽”吗?
顽。在他的身上,佛性与妖性并存。要让顽石开悟,必须付出巨大的努力和代价。
所谓“鸿蒙初辟原无性,打破顽空须悟空”。
关于孙悟空的“顽”,以后还会详细讲到,这里先不展开。
孙悟空是一块“顽石”,石头不会走路,它需要变成一个动物。
变成什么动物呢?猴子。
为什么不是兔子?为什么不是牛或马?
因为猴子和顽石有一点非常像,猴子也很“顽劣”。
猴子喜欢上蹿下跳、左冲右突,似乎从来没有安静的时候。
发现了水帘洞后,吴承恩描写了猴子们的反应:
那些猴有胆大的,都跳进去了;胆小的,一个个伸头缩颈,抓耳挠腮,大声叫喊,缠一会,也都进去了。跳过桥头,一个个抢盆夺碗,占灶争床,搬过来,移过去,正是猴性顽劣,再无一个宁时,只搬得力倦神疲方止。
“猴性顽劣,再无一个宁时。”这就是猴子,也就是孙悟空。
孙悟空从太上老君的八卦炉中跳出后,原著中写了三首诗,其中一首是这样说的:
猿猴道体配人心,
心即猿猴意思深。
大圣齐天非假论,
官封“弼马”是知音。
马猿合作心和意,
紧缚牢拴莫外寻。
万相归真从一理,
如来同契住双林。
“心即猿猴意思深”,深在哪儿呢?猿猴之心就是躁动之心、散乱之心、不安之心。所以,要“紧缚牢拴”,不要心猿意马。
孙悟空是一块石头,在他面前有无限的可能性;孙悟空又是一只猴子,他跳跃无状、起伏不定、心神散乱、妄想纷飞。他很难安宁。
所以,他需要修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