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〇〇四问
孙悟空为什么能得到菩提祖师的喜欢
猴王决定外出寻仙,经过十几年的长途跋涉,终于来到了“灵台方寸山,斜月三星洞”,见到了菩提祖师。
菩提祖师当时有没有别的弟子呢?当然有,而且还不少。猴王在山中遇到樵夫的时候,樵夫明确告诉他:“那祖师出去的徒弟,也不计其数,见今还有三四十人从他修行。”在菩提祖师收了孙悟空做徒弟之后,原文也说道:“即命大众引孙悟空出二门外……悟空到了门外,又拜了大众师兄,就于廊庑之间,安排寝处。”可见,菩提祖师的弟子挺多的,绝非只有孙悟空一个。再有,孙悟空是后来的,他是师弟,他来了以后,整天跟着“众师兄学言语礼貌,讲经论道,习字焚香……”那么问题来了,菩提祖师既然已经有了那么多弟子,孙悟空还只是个后来的小师弟,祖师却为什么要传授功夫和法术给孙悟空而不传授给别人呢?
有人可能会说了,你怎么知道祖师没传授功夫和法术给别的弟子?或许,祖师也传授了一些给别的弟子,但至少没有传授很厉害的功夫和法术,比如筋斗云、七十二变之类,这从后来孙悟空在众人面前变松树一事就可以明显看出。大家要孙悟空变棵松树,孙悟空就变了,结果引来众人一片喝彩。我们都知道,《西游记》中会变化的神仙很多,变棵松树根本不算什么,可是大家却都鼓掌欢呼。显然,其他人都不会这种变化,祖师根本没教给他们这种法术。
祖师的其他弟子也都很不理解,为什么自己在祖师身边这么多年,祖师却没有传授高级功夫给自己呢?他们问孙悟空:“悟空,你是那世修来的缘法?”真的是孙悟空和菩提祖师有缘吗?当然不是。菩提祖师之所以愿意传授高级功夫给孙悟空,自然是因为祖师喜欢孙悟空,而孙悟空能够得到祖师的喜欢,肯定也不是没有原因的。
总结一下,这个原因大概有以下几点。
第一,诚心正意。
菩提祖师从一开始就喜欢孙悟空吗?并不是。孙悟空刚见到祖师的时候,祖师问他是从哪儿来的,孙悟空说从东胜神洲来,结果祖师大怒。
祖师喝令:“赶出去!他本是个撒诈捣虚之徒,那里修甚么道果!”
祖师为什么这么生气?因为一般来说,不可能有人能越过两重大海来到这里,祖师认为孙悟空在撒谎。结果在孙悟空解释之后,祖师的气马上就消了。
猴王慌忙磕头不住道:“弟子是老实之言,决无虚诈。”祖师道:“你既老实,怎么说东胜神洲?那去处到我这里,隔两重大海,一座南赡部洲,如何就得到此?”猴王叩头道:“弟子飘洋过海,登界游方,有十数个年头,方才访到此处。”
一个猴子,能有如此毅力,在海上漂泊十几年寻到这里,可见他的心诚。这十几年他都受了哪些苦呢?通过原著我们知道,当初猴王只身一人,撑着一个木阀子,“飘飘荡荡,径向大海之中”。在南赡部洲待了八九年,他“独自个依前作筏,又飘过西海,直至西牛贺洲地界”。
菩提祖师虽然没有细问,但应该也能想象得到:这个猴子能来到这里,也是着实不易啊!估计此时祖师心里已经活动了:此猴说不定真的是个可造之才呢。
到底是不是可造之才呢?还得继续考验考验。于是,祖师答应收下孙悟空,但是并不传授他什么功夫。
孙悟空平时都干些什么呢?
那祖师即命大众引孙悟空出二门外,教他洒扫应对、进退周旋之节。众仙奉行而出。悟空到门外,又拜了大众师兄,就于廊庑之间,安排寝处。次早,与众师兄学言语礼貌,讲经论道,习字焚香,每日如此。闲时即扫地锄园,养花修树,寻柴燃火,挑水运浆。凡所用之物,无一不备。在洞中不觉倏六七年。
千辛万苦跑来拜神仙,是为了学本事、求长生的,可现在每天只是跟着师兄们扫地锄园、养花修树、寻柴燃火、挑水运浆,也就是做一些杂活,而且一干就是六七年。换了你,你会怎么想?你能坚持下来吗?
有的人总喜欢抱怨自己没有机会,怪这个怪那个,却很少去反思自己的所作所为:是否能够把平时的每一件小事做好?是否为了做一件事情而百折不挠?是否在低谷的时候绝不放弃,坚持提升自己?
孙悟空做到了,他一直在坚持,即便是打杂,他也做得无怨无悔。
就从这一点来看,他也不是一般的猴。
祖师看在眼里,喜在心上。弟子寻一个好师父很难,师父得到一个好弟子也是不容易的。现在,这个弟子出现了。
菩提祖师暗示孙悟空,要他半夜三更去自己的房间。孙悟空来找祖师:
你看他从旧路径至后门外,只见那门儿半开半掩。悟空喜道:“老师父果然注意与我传道,故此开着门也。”即曳步近前,侧身进得门里,只走到祖师寝榻之下。见祖师踡跼身躯,朝里睡着了。悟空不敢惊动,即跪在榻前。那祖师不多时觉来,舒开两足,口中自吟道:
“难!难!难!道最玄,莫把金丹作等闲。不遇至人传妙诀,空言口困舌头干!”
悟空应声叫道:“师父,弟子在此跪候多时。”
祖师还在睡觉,孙悟空便跪在祖师床前,等候祖师醒来。想当初猴王刚来到祖师门口时,也是非常恭敬——“看够多时,不敢敲门。且去跳上松枝头,摘松子吃了顽耍。”一个猴子,何时有这样的耐性?但此时的孙悟空却做到了,他的诚心正意足以让祖师感动。刘备要请诸葛亮出山,诸葛亮明明也有出山之意,却故意躲着不见,为何?就是要考验一下刘备的诚意。没有诚意的人是不值得交往的,他也不可能把事情做好,到头来反而耽误了自己的一片苦心。
第二,纯真无邪。
菩提祖师初次见到猴王,听他说是越过两重大海而来,已经开始注意他了。不过,接下来祖师又问了猴王几个问题,祖师更是心中暗喜。我们来看原文:
祖师道:“既是逐渐行来的,也罢。你姓甚么?”猴王又道:“我无性。人若骂我,我也不恼;若打我,我也不嗔,只是陪个礼儿就罢了。一生无性。”祖师道:“不是这个性。你父母原来姓甚么?”猴王道:“我也无父母。”祖师道:“既无父母,想是树上生的?”猴王道:“我虽不是树上生,却是石里长的。我只记得花果山上有一块仙石,其年石破,我便生也。”祖师闻言暗喜,道:“这等说,却是个天地生成的。你起来走走我看。”
这段对话看似平常,其实很有玄机。祖师为什么“闻言暗喜”?因为他从猴王身上看到了两个非常重要的特征,这也是祖师特别看重的。其一,猴王说自己无父无母,是块石头变的。祖师马上意识到,这个猴子不简单,他是天地生成的。既然是天地生成的,那必然是个灵物,秉承了天地的精华。此等“人物”,可遇而不可求啊!再有,我们前面讲过,石头代表着原始、原初,它是“无”;而正因为它是“无”,所以才能“无中生有”,它有着将来的“有”的无限可能。菩提祖师问猴王姓什么,猴王说:“我无性。人若骂我,我也不恼;若打我,我也不嗔,只是陪个礼儿就罢了。一生无性。”猴子本来是听错了祖师的话,答非所问,然而,正是这个答非所问,传达了一个重要信息:我是一块石头,我本无性,我是“无”。我们都知道,对于修行来说,“无”太重要了,要达到“无”的境界是相当困难的。而猴王此时就能做到“一生无性”,太难能可贵了。
所以,祖师“闻言暗喜”。接着,祖师又“赐”给猴王一个姓:孙。
祖师笑道:“你身躯虽是鄙陋,却像个食松果的猢狲。我与你就身上取个姓氏,意思教你姓‘猢’。‘猢’字去了个兽傍,乃是个古月。古者,老也;月者,阴也。老阴不能化育,教你姓‘狲’倒好。‘狲’字去了兽傍,乃是个子系。子者,儿男也;系者,婴细也。正合婴儿之本论。教你姓‘孙’罢。”
为什么让他姓孙呢?这里面寄托了祖师对猴王的想象和期待:希望他像个婴儿,真的能做到“一生无性”,纯真无邪。婴儿刚生下来,什么都不懂,什么都不会,但他最大的优点就是“纯”,就是“真”,其实也就是“无”。修行的最高境界,不也是这几点吗?
第三,善于领悟。
菩提祖师内心已经看好孙悟空,但他并不表露出来,他不着急,他希望能有一个契机,让孙悟空自行领悟。
而孙悟空呢,一直在打杂。时间就这样过去了六七年,这个机会终于来了。
这一天,菩提祖师又和往常一样,在台上讲课,可孙悟空的表现却和往常不一样。
孙悟空在旁闻讲,喜得他抓耳挠腮,眉花眼笑,忍不住手之舞之,足之蹈之。
孙悟空好像“开悟”了。不过祖师还有些不确定,他问孙悟空为什么“颠狂跃舞”、不好好听讲。孙悟空回答道:“弟子诚心听讲,听到老师父妙音处,喜不自胜,故不觉作此踊跃之状。望师父恕罪!”此时,菩提祖师已经基本确认,孙悟空的确有“道心”。他又问孙悟空:你到我这儿来几年了?孙悟空说:我也不知道来了几年,只记得后山的桃子熟了七次,我已经吃了七次饱桃了。来了七年了,只是默默地干活,从来没有什么过分的要求,这个“一生无性”的猴子不简单啊!这时候,祖师便决定了,要传本事给孙悟空。
祖师道:“那山唤名烂桃山。你既吃七次,想是七年了。你今要从我学些甚么道?”
师父主动问弟子要学什么,显然,他已经“看中”这个弟子了。所以,尽管后来孙悟空说这个也不学,那个也不学,祖师也并没有真的生气,他给孙悟空留了一个哑谜:“将悟空头上打了三下,倒背着手,走入里面,将中门关了,撇下大众而去。”——祖师要最后测试一下孙悟空的悟性。
其他弟子都被吓坏了,以为祖师真的生气了。可孙悟空没有,他参透了祖师的意思,半夜三更来到祖师房里,跪在祖师床前,等候祖师醒来。
祖师闻得声音是悟空即起,披衣盘坐,喝道:“这猢狲!你不在前边去睡,却来我这后边作甚?”悟空道:“师父昨日坛前对众相允,教弟子三更时候,从后门里传我道理,故此大胆径拜老爷榻下。”
结果,祖师再次大喜。
祖师听说,十分欢喜,暗自寻思道:“这厮果然是个天地生成的!不然,何就打破我盘中之暗谜也?”
祖师高兴的心情溢于言表,他都忍不住把自己的心情告诉孙悟空了。
祖师道:“你今有缘,我亦喜说。既识得盘中暗谜,你近前来,仔细听之,当传与你长生之妙道也。”
或许,正因为孙悟空“无性”,才能有这样的“悟性”;正因为此时的孙悟空像个婴儿,才能一学就会、一通百通。《射雕英雄传》中的郭靖不也是因为朴实木讷,才学会了降龙十八掌吗?很多事情就是这样,你越是精明,越是找不到窍门;你呆头呆脑的,反而心地单纯,反倒能够参悟玄机。
菩提祖师把长生妙道传给了孙悟空。孙悟空也没有辜负祖师的期望,他连夜学习,将口诀牢记在心。等他已经“得了好事”,其他人还在睡梦中呢。
综合以上几点,孙悟空能够得到菩提祖师的喜欢,不是没有原因的,能做到这几点的人,的确也非常不简单。
不过,话又说回来,在菩提祖师身边学功夫的孙悟空,很“真”,很“纯”,“一生无性”,那么,等到学成功夫以后,他还是这样吗?他还能做到“无”和“空”吗?他还能做到“人若骂我,我也不恼;若打我,我也不嗔”吗?
非也。
他长本事了,他变了。所以,他还要继续悟,尤其是要“悟空”。
关于这些,我们以后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