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序
有位情报史专家开玩笑说,间谍是人类第二古老的职业。间谍主题的作品,无论是虚构还是非虚构类,甚至《孙子兵法》里的《用间篇》等理论作品,都可能拥有很多读者。我中学时代就喜欢读这类书,但发现多到完全读不过来;不过看到标题或话题有兴趣的作品,我还是会去翻翻,可真正一页页读完的,却越来越少了。承蒙本书作者发来这部书稿,我难得地一口气将它读完,酣畅之余还想说几句。
本书选取了一个特别的场景,那就是冷战时期英国情报机构出的一次“大洋相”——上层统治阶级出身的一批情报高官出卖自己的祖国成为苏联间谍。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恰好我认识一位经济技术情报领域的已故前辈,他出生在南斯拉夫王国时期,有一位当警察部长的舅舅,他从美国名校毕业后没去谋高职却加入了共产党,先后为共产国际和美国中央情报局(以下简称“中情局”)前身——战略情报局做过反纳粹的间谍。我觉得或许该对间谍这个人类古老的职业祛魅,即使是敌方的间谍也并不比其他敌人更可恶,甚至可能因为他们了解真相而比他们效力的决策者更加清醒,例如纳粹德国军事情报部门阿勃维尔的负责人威廉·F.卡纳里斯(Wilhelm F. Canaris)最后因参与刺杀希特勒的行动而被处死。
虽然本书的重要背景——“剑桥五人组”(Cambridge Five)的故事我早就知道,但本书却仍让我保有十足的新鲜感,这与作者巧妙编织的故事线是分不开的。全书从一个疑问开始——军情五处的原负责人霍利斯是不是苏联间谍?并用这个疑团将读者引入主题场景,最后带出另一个新的疑团——那个未知的、代号“埃利”(ELLI)的苏联间谍又是谁?这让我想起了福赛斯的代表作《豺狼的日子》(The Day of The Jackal),表面上看这个故事的结局早已被“剧透”,读者明知戴高乐最后是寿终正寝,却仍然带着“那么周密的刺杀计划为什么没有成功”的疑问,兴致盎然地看到结尾。这与本书有异曲同工之妙。
对比较严肃的读者来说,本书的价值可能还在于其严谨性。作者沙青青先生长期关注国际情报史,所收藏的英文、日文资料数量可能在国内屈指可数。本书篇幅虽不大,涉及的参考文献却很多,其中不仅包括研究著作、档案、回忆录、小说、新闻报道和艺术作品,甚至还有纪录片与播客,这使得本书内容有可靠的文献证据。当然作者不是简单罗列了资料,而是按照故事线进行了梳理,使读者理解其中的逻辑和联系,易于阅读,且不枯燥。此外,有关间谍的所有公开信息都无法保证事实的真实性。间谍们的回忆录肯定会有所隐瞒,例如本书最后部分谈到的苏联间谍索尼娅的回忆录,就故意回避了其与尚未暴露的潜伏者的紧密联系,直到潜伏者年老后自己说出来才为人所知。不过,相比于想象甚至胡编乱造,我们更愿意相信记载于文献的“有限真实性”。
最后想说说我所了解的作者。沙青青先生曾经是我在上海图书馆的同事。上海图书馆收藏了丰富的历史和现代文献资料,还有一个研究历史文献的专业部门;因多年前与上海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合并,它还有一个类似科技智库的情报研究机构。沙青青先生曾先后在这两个研究部门任职,且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所以他绝对有资格来写这样一本书。
我期待以后能够读到他关于这方面的更多著作!
上海图书馆原副馆长
上海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原副所长
缪其浩
2024年6月2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