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刘,你为啥要帮别人养孩子
十五岁那年,母亲拿着平日里辛苦贩履织席所积攒下的微薄积蓄,勉强将刘备送到了本郡著名学者卢植门下。在那里,他与同宗的少年刘德然以及辽西公子公孙瓒成了“恰少年同学”。
母亲这个极具远见的决定,彻底改变了刘备的命运轨迹。从此,刘备不再是大桑树下那个孤苦顽劣的孩子,而是逐渐蜕变成一个满怀壮志、跃跃欲试要争取自己似锦前程的不凡少年。
所以说,教养这条路上,没有横空出世的奇迹,都是有迹可循的因果。那些优秀孩子的背后,潜藏的往往是父母奋力的托举。
正如家庭教育家李茜所说:“每个孩子的脚踝处都拴着一个橡皮筋,它连接着的,是父母所站的阶层。假设父母认知足够高,孩子滑落时,它会把孩子拽上去。但如果父母认知很低,孩子往上爬的时候,它会把孩子拽下来。”
在那段不长不短的求学岁月里,刘备与刘德然之间的情谊如何,史料没有详细记载。然而,有一段佳话,却如同春日暖阳,温柔地照耀在少年刘备的寒门之上。
刘德然的父亲刘元起,对刘备的关怀可谓无微不至,不仅物质上慷慨资助,还主动承担起了父亲一般的精神引导角色。此举旁人看在眼中,着实费解,就连刘元起的夫人也起了疑心,问道:“咱家与他家,门户各异,缘何待他如此这般?”言语间,透露出几分困惑与醋意。
刘元起解释道:“夫人有所不知,吾族之中,有此少年,非池中之物,必成大器。”想来,在刘元起的眼中,少年刘备的格局与气度,早已超越了年龄的桎梏,他已成了家族中一颗璀璨的新星。
关于刘元起之妻是否认同他对刘备的评价,并随之调整了对这位后来英雄的观感,或者有没有找刘备母子的麻烦,历史已将细节深深掩埋,我们无须也无力探寻确切的答案。
而公孙瓒与刘备,他们“情深意笃,互为挚友”。公孙瓒以兄长的角色引领着少年刘备,对这位小老弟既有赞赏,又有赞助,趣味相投,惺惺相惜。
这段友情背后的缘由,虽细节不详,但我们可以从《三国志》的片言只语中推断出一些。
首先,刘备异于常人的相貌,在那个时代被赋予了非凡的寓意,阔面巨耳,如同古寺中庄严的佛像,贵不可言。
其次,刘备的性格特质,是他魅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他寡言而谦和,善于倾听而非炫耀,情绪深藏不露,展现出一种超越年龄的沉稳与成熟。这样的性格,或许正是刘元起所珍视的。
而对于公孙瓒来说,刘备身上除那份内敛以外,还有另一番气质——他不喜爱沉闷读书,对美食华服有了解的兴趣。共同的情趣,无疑增强了两人的友谊。这就好比朋友圈里,两个都喜欢洗澡按摩的人,很难不走得更近。
再者,刘备热衷于结交英雄豪杰,无论年长年幼,皆愿依附其下。这份特质,加之其非凡的外表与深沉的性格,使得他在人群中格外显眼,总是能吸引人不由自主地靠近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