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势炒作:面子不够,身份来凑
正是在卢植门下求学这段时间,刘备开始自称中山靖王之后。
前文略有提及,中山靖王刘胜为汉景帝刘启之子,此人生性风流,子嗣众多,多达一百二十余人,其中有一子名刘贞,被封于涿郡,为陆城县侯。
后来,刘贞因一金之瑕,被汉武帝借名削藩,家族自此贬落尘埃,于涿郡繁衍生息,官方便不再记述这一支血脉。所以,从刘贞到刘备父亲刘雄之间,是否存在关联,已无从考证。
不过,《三国演义》一书,妙笔生花,又为刘备祖上虚构了十余代的辉煌。中间的十三位:沛侯刘昂、漳侯刘禄、沂水侯刘恋、钦阳侯刘英、安国侯刘建、广陵侯刘哀、胶水侯刘宪、祖邑侯刘舒、祁阳侯刘谊、原泽侯刘必、颍川侯刘达、丰灵侯刘不疑、济川侯刘惠,不仅爵位蝉联,且封地频换,着实匪夷所思。
再者,三百年光阴荏苒,涿郡之地,刘姓族人已繁衍至数万之众,如星辰散落,难以尽数。这种背景下,刘备巧妙借势,自诩为汉室宗亲,将“皇室血脉”“保国安民”之旗高擎,以此构筑起自己坚不可摧的尊贵形象。即便世人心中存疑,却也难以觅得确凿之证,以驳其说。
刘备的这重身份,虽为一流世家所轻视,然于二流世家及庶民之中,却激起了强烈的共鸣与认同。公孙瓒、张飞、关羽等豪杰,皆因其自称皇室宗亲而倾心相交,共图大业。尤为重要的是,汉献帝于乱世之中,不得已之下,亦对刘备的身份予以肯定,此中或许蕴含着皇权旁落、寻求外援的无奈,却也无形中为刘备披上了更为耀眼的外衣。
自此,刘备之名,与汉室宗亲紧密相连,无论是陶谦对他的礼遇,还是三让徐州,皆因其身份而显得顺理成章,水到渠成。《三国演义》中,“刘公乃帝室之胄”一语,更是将其尊贵地位推向了极致。
徐州的风云突变,将他从一方诸侯的宝座上骤然拉落,刘备选择投奔袁绍。袁绍这位北地雄主或许心中暗藏轻蔑,但面对刘备,那份自恃身份优越的高傲终被“皇叔”之名所压制。他亲率众将,出城三十里相迎,不仅是为了彰显自己的豁达胸襟,更是对那抹源自汉室血脉的忌惮。
转而南望,荆州之地,刘表独守一方,对于刘备的到来,他的心中虽无太多波澜,却也无法忽视其汉室宗亲的身份。新野小城,成了刘备暂时的避风港,也是刘表抵御曹操南下的一道防线。在这里,刘备以汉室之名,凝聚人心,蓄势待发,其影响力悄然渗透至荆襄每一个角落。
及至西川,刘璋的一纸邀请函,将刘备引入了更为复杂的局势之中。同为汉室后裔,这份血缘的联结似乎为两人的联盟埋下了伏笔。刘备的智勇与野心,在益州的土地上再次展露,最终反客为主,改写了这片土地的归属。
岁月流转,当曹丕在洛阳的废墟上建立起新的帝国,刘备亦不甘人后,于成都祭天告地,宣布自己承继汉统,国号依旧为汉。这一刻,他便成为无数人心目中汉室复兴的希望之光。皇叔的身份,在这一刻被赋予了前所未有的重量。
小望历史,观刘备一生,波澜与“皇叔”始终紧密相连。他游走于各大势力之间,时而借势而起,时而暗藏锋芒,用自己的智勇与谋略,书写了一段段关于忠诚、背叛、博弈、掠夺、荣耀与牺牲的瑰丽篇章。而这一切,都离不开那抹可能源自汉室的血脉。
个中细节,咱们后文再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