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来混,一定要选个合适的背景板
公孙瓒生于今河北省东北部,靠近滦县与迁安一带的古幽州辽西令支。据《后汉书》记载,公孙家族背景雄厚,祖辈多有地方高官。然而,公孙瓒自己的出身却并不光鲜,作为家中的庶出子,其母地位可能非常卑微,甚至仅是侍女或家乐中的一员。
对于普通家庭的孩子来说,能在郡府谋得一份书佐(即负责抄写文书的小官职)工作已属不易,但对于世家子弟公孙瓒而言,这样的职位侮辱性也是极强的。幸运的是,凭借过人的才华,公孙瓒赢得了当地太守的赏识,将其招纳为婿。
什么才华呢?史书说,公孙瓒这个人长得非常好看。当然,这不是重点,重点是,公孙瓒其人,聪慧灵敏,口才出众,记忆力惊人,向领导汇报工作时总是言简意赅,条理清晰,将多项事务一次性阐述清楚且无一遗漏。用现在的话说,这就是一个择偶时的潜力股。
然而,书佐的工作终究不是世家子弟的正途,更撑不起太守女婿的体面,可是苦于缺乏正式的学历背景,公孙瓒很难有机会“转正”。为了尽快突破,老丈人为女婿指明了方向——求学深造,给自己镀一层金。
就这样,公孙瓒来到卢植门下。也正是在这里,他与刘备结下了深厚的同窗情谊,成了志同道合的好朋友。
彼时的刘备,穷困潦倒,一文不名,同学中突然出现这样一位家庭背景显赫,而且已经成功加入官员队伍的人物,自然非常仰慕,大概下了不少功夫去讨好接近。
而公孙瓒愿意结交刘备这种乳臭未干的穷小子,倒是耐人寻味。
其实也不难解释,这二人正是典型的互补型朋友。
公孙瓒性格豪迈,声若洪钟,犹如夏日里的雷霆,每一句笑谈仿佛都能震动四野。他自视甚高,胸怀壮志,不屑于碌碌无为。这样的人物,却因庶出的身份,心中总有一丝难以言说的落寞。
反观刘备,性格内敛,言语不多,情绪深藏不露,擅长谦逊待人,如潜龙在渊,静水深流。两人相遇,仿佛是冥冥之中的安排,性格迥异,却意外地相得益彰。公孙瓒见刘备,有如烈火遇见了寒冰,刘备少年老成的那股沉稳与内敛,恰好填补了公孙瓒心中的落寞与不安。
不过,公孙瓒与刘备的结缘,大概还隐藏着另一层缘由——身份上的相互补足。公孙瓒虽出身名门望族,但庶出的身份难免令他在真正的世家子弟面前抬不起头;而刘备,尽管穷得叮当响,却时常以汉室后裔自居,这份血统的荣耀成了他独特的标签。
想来,在精神层面上,公孙瓒大概也需要刘备这样一位拥有尊贵血统的朋友来为自己增添光彩;而刘备,身处困顿之中,更是急需一位有钱有势的大哥作为依靠。
在此我们不难发现,刘备那一直挂在嘴上的“汉室宗亲”名号,已然在无形中成了他人生中一笔雄厚的财富。
自此以后,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刘备就成了白马将军公孙瓒的帮闲小弟。
年仅十五岁的刘备,在公孙瓒的影响下,血脉中的一项至关重要的品质——敢想敢做、敢做敢当——觉醒了,自己想要的东西就要千方百计地去争取。这意味着他学会了如何规划自己的人生,并勇敢追求自己的梦想,不惜一切代价去实现个人目标。
尽管许多底层人士同样抱有迫切改变现状的愿望,但因为认知和格局受限,他们往往缺乏世家子那种敢于冒险、大刀阔斧的气魄。幸运的是,公孙瓒的适时出现,为年轻的刘备补上了这一课,教会了他那份难能可贵的胆识。这段经历对于刘备来说,无疑是一次脱胎换骨的历练。此时,他已不再是往昔那个懵懂无知的少年。
然而,尽管胸中壮志凌云,但在二十四岁之前,刘备的生活并未发生多大变化。除了偶尔有机会靠好大哥公孙瓒的襄助,身着华服参与上流社会的聚会,大多数时光里,他仍需要往返于市井,以编席卖履为生。
而与此同时,一个长达三百年动荡不安的乱世,正悄然拉开序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