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者前言
尼采晚年哲学思想的集大成之作
——《权力意志》
《权力意志》是尼采的哲学遗著,首版于1901年,共483条格言,由尼采的妹妹伊丽莎白和尼采的学生加斯特编纂而成,格言取自1882年至1888年尼采的哲学遗稿。1906年的第二版《权力意志》则收录了1067条格言,该版本成为当时被读者普遍接受的通行本,全书共分为四章:一、欧洲的虚无主义;二、对迄今为止的最高价值的批判;三、确立价值的新原则;四、培育与品种。意大利当代学者科利和蒙蒂纳里于1980年编辑出版了《尼采全集》(校勘研究版),全集的第10卷至第13卷汇集了1882年至1889年尼采全部的哲学遗稿,它全面而真实地再现了尼采晚期的哲学思想,被称作尼采的“真正的遗著”,本书即译自《尼采全集》(校勘研究版)。
《权力意志》是继《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之后尼采的哲学代表作,它是尼采晚期思想的集大成之作,它奠定了尼采的哲学家地位,并对后世的哲学家、艺术家和政治家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权力意志”概念是尼采晚期哲学的核心。在斯宾诺莎的力量与激情学说、叔本华的“生命意志”概念和德罗斯巴赫(1810—1884)的“追求发展说”的基础上,尼采创造了“权力意志”概念。尼采的晚期哲学思想是一种力本体哲学,他用“权力意志”来说明无机界、有机界和人类社会的一切现象,他认为世界的本体状态就是“权力意志”。“权力意志”即追求力量增长的意志、追求强大力量的意志。“权力意志”是酒神般的原始生命力、“存在之轮”的推动力和生生不息的创造力,它是生成的基本结构,其目的在于自我扩张和自我提升,而不在于自我保存。他把“权力意志”思想和“相同事物的永恒轮回”学说结合在一起,认为世界就是永恒轮回的“权力意志”,“权力意志”的永恒轮回是一种螺旋式的上升,其意义所在和目标就是“超人”。“超人”是最强盛的“权力意志”的主体,他是尼采关于未来的人的类型的设计。只有大力推进自然循环、强化“权力意志”,才能培育出未来的人的类型——“超人”。人是连接在动物和“超人”之间的一座桥梁,人是一种过渡和一种毁灭,“超人”才是目的。“超人”是对最高的、人的存在可能性的呼唤,“超人”是具有生存能力、自主能力和创造能力的最强者,他处于善恶的彼岸,他克服了不道德的肉体和道德的灵魂的分裂,能以“至恶”行其创造性的至善。现代人必须克服基督教和形而上学的世界观,必须过一种尘世的、战斗性的生活,以生机勃勃的“权力意志”战胜颓废主义和虚无主义,通过“权力意志”的“大政治”,培育出独立的自我立法者和最强者——“超人”。
尼采将“权力意志”视作存在的最高原则、宇宙的本体和最高的价值标准。“权力意志”(der Wille zur Macht)直译为“追求力量的意志”,它追求的是强力、伟力、统治力、生命力和创造力,它和酒神精神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尼采的力本体哲学执着于大地和现世人生,他反对形而上学,反对追究世界的本原和终极原因。他继承了叔本华的唯意志论,但又反对叔本华将意志视作“物自体”。他认为生命追求的是强力、扩张和统治,而不是维持生存,因此他用“权力意志”取代叔本华的生命意志(“生存意志”,der Wille zum Dasein)。他认为生成(变易)是第一性的,静止只是运动的一个特例,世界就是复数的、相互斗争的“权力意志”之间的相互作用和此消彼长。他把“权力意志”设定为一种动态的、通过斗争而获得力量增长的原则,以此来反对达尔文的静态的自我保存原则。他以强者的等级制来反对杜林的平等主义和社会主义者所主张的社会平等。
尼采将以基督教和古希腊形而上学哲学为基础的欧洲传统文化判定为“虚无主义”,因为它彻底否定现世人生的意义、价值和希冀。他用“上帝死了”来宣告传统伦理价值的崩溃,用“权力意志”来重估一切价值和确立新的价值。他揭示了道德的谱系学,认为道德是弱者的颓废心理的投射,弱者虚构了上帝、善、存在、本质、自在之物、绝对真理等概念,以获得和增强他们的力量感。因此尼采致力于意识形态批判,他从非理性的、执着于尘世的“权力意志”出发,批判了基督教、形而上学哲学、自然科学中的机械论、启蒙主义和理性主义以及二元论的善恶道德观,只有艺术免遭批判。艺术领域的日神冲动和酒神冲动被视作创造欲的范式,强者的“权力意志”就是创造力,它是确立价值的永不枯竭的源泉。“权力意志”的“永恒轮回”使强者的主人道德得到强化,而使弱者、群氓和末人的奴隶道德彻底失去了存在的根基。尼采的力本体哲学反对本质主义、反对静止、反对绝对主义,它执着于现世人生,造成了“形而上学的终结”(海德格尔语)。
尼采的认识论被称作“视角主义”(又名“透视主义”,Perspektivismus)。他认为世界是可解释的,它不是蕴含着一种意义,而是无数种意义,人类对世界和历史的认识受到观察者的视角的制约,因此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只有相对真理,没有绝对真理。
尼采的“权力意志”学说对后世的影响是相当深远的,人们对它的认识堪称见仁见智。心理学家克拉格斯(1872—1956)、阿德勒、荣格和弗洛伊德将“权力意志”理解为个人的权力欲。德国社会主义者和女权主义者丽丽·布劳恩(1865—1916)将“权力意志”视作“个性的最高发展”,并将“超人”视作“人类的目标”。意大利社会学家帕累托(1848—1923)和社会哲学家摩斯卡(1858—1941)吸收了“权力意志”的文化批判因素,进而创立了精英理论。意大利哲学家埃沃拉(1898—1974)和法西斯党党魁墨索里尼将“权力意志”视作“超凡的价值”,并使它为法西斯主义的意识形态服务。德国哲学家伯姆勒(1887—1968)将“权力意志”定义为“英雄的意志”,利用它来奠定纳粹主义的哲学基础。海德格尔将“超人”视作“最纯粹的权力意志的最高形态”,而“权力意志”则代表着西方“形而上学的终结”。法国哲学家福柯将“权力意志”限制在社会领域,他认为权力关系产生出“知识型”,“权力意志”制造了现实、世界和真理;真理为权力的运作提供道义和知识基础,作为权威性话语,真理所包含的话语霸权已然是权力。现代科学如控制论、系统论和混沌理论也受到了尼采的“权力意志”学说的影响。
尼采的妹妹伊丽莎白对尼采的哲学遗稿进行了大量的删改,来为反犹主义的意识形态服务,因此她编纂的版本在某种程度上属于伪作。意大利学者蒙蒂纳里(1928—1986)经过细致的研究证明:1885年秋至1888年夏,尼采拟定了好几个《权力意志》的创作提纲,伊丽莎白的版本依据的是1887年3月17日的创作提纲,尼采本人则依据1888年年初的创作提纲试图完成《权力意志》一书,但他于1888年8月底彻底放弃了该书的写作。因为伊丽莎白的版本违背了尼采的原意,蒙蒂纳里和科利就用尼采的《1885—1887年遗稿》和《1887—1889年遗稿》(校勘研究版)来取代伊丽莎白编纂的《权力意志》。
尼采的遗稿由断片式的格言、读书心得、即兴奇想、沉思和创作提纲组成,他采用的是跳跃性的思维方式,加之尼采在晚期濒临精神崩溃,因此他的遗稿艰深而晦涩,本人才疏学浅,译本不甚完美,敬请专家、读者和学界同人斧正。借助于科利版《尼采全集》第14卷(对1~13卷的注疏),本人对漓江出版社2000年版的节译本《权力意志》进行了较大程度的修改。“附录”中增译了尼采最早关于“权力意志”的22条论述。
本人在翻译过程中遇见的外来语段落曾向下列专家请教:中国社会科学院外文所的王焕生先生(拉丁文)、陈中梅先生(古希腊文)和刘晖女士(法文);《1887—1889年遗稿》中法文段落的译文主要出自北京周报社法文部曹青林先生之手。本人在翻译尼采原著时参阅了孙周兴教授的译本《1885—1887年遗稿》《1887—1889年遗稿》(商务印书馆2010年版)。拙译的电子文本由西澳大利亚大学贺旭学士全程录入。在此谨向各位帮助我的师友表示诚挚的谢意。
《权力意志》( Der Wille zur Macht )译自 Friedrich Nietzsche: Sämtliche Werke Kritische Studienausgabe Band12: Nachgelassene Fragmente 1885—1887; Band 13:Nachgelassene Fragmente 1887—1889, Hrsg. v. Giorgio Colli und Mazzino Montinari,Deutscher Taschenbuch Verlag,München,de Gruyter,Berlin 1980。
2021年1月19日于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