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版凡例
一、本书译自科利和蒙蒂纳里编辑的校勘研究版《尼采全集》( Friedrich Nietzsche,Sämtliche Werke. Kritische Studienausgabe. Hrsg. v. Giorgio Colli und Mazzino Montinari. Berlin/New York:Walter de Gruyter,1980)第12卷和第13卷,这两卷是尼采的妹妹伊丽莎白·福斯特-尼采编纂的尼采代表作《权力意志》(1906)以及其他人编纂的《权力意志》的文本资料来源。这两卷收录了1885年秋至1889年1月尼采的全部哲学遗稿,但不包括尼采的书信草稿和书信计划,也不包括尼采关于生活琐事的笔记和评论,例如经济问题、家政预算、物价、旅游、散步、出访等。译文在总体上保留了尼采的标点符号应用法和正字法。
二、编者科利和蒙蒂纳里按照时间顺序对尼采的手稿进行了编组,对每组做了分层,对组和层做了编号,并给每组加上了标题(例如“1885年秋至1886年春”)。译者按照中文习惯,将“组”(Gruppe)译成“章”,将“层”(Schicht)译成“节”。尼采在手稿中用疏排(sperren)来表示对词语或句子的强调,译者则用黑体来表示强调。
三、中文版尽量保留尼采的残篇风格,译文所使用的符号与科利版的符号大致相同。译文中需要特别说明的符号如下。
1.〈〉:表示编者对尼采原文中明确的残缺的补充。译者根据上下文和尼采思想也做了少量的补充。
2.[—]:表示尼采手稿中一个不可辨认的词。
3.[——]:表示两个不可辨认的词。
4.[——]:表示三个或多个不可辨认的词。
5.——:表示一个不完整的句子。
6.[+]:表示尼采手稿中的空白。
四、尼采是古典语文学家和语言天才,他在手稿中经常使用古希腊文、拉丁文和外语(法语、意大利语、英语等)。德语文本中出现的外来词,译者一律译成中文,并在圆括号()中标出外来词。尼采原文若全部采用外语(如法语),译者全部译成中文并加注说明。首次出现的德语哲学概念或尼采创造的新词,译者一律译成中文,并在圆括号()中标出德语词。
五、文中注释大多由译者独立完成,这些注释由译者在德文版《迈尔百科全书》、《布罗克豪斯百科全书》、德文维基百科、英文维基百科、法文维基百科、中文版《不列颠百科全书》和冯契主编的《哲学大辞典》中查阅而得。其中一些注释参考了科利和蒙蒂纳里编辑的校勘研究版《尼采全集》第14卷 Einführung. Siglenverzeichnis.Kommentar zu Band 1-13 第731—774页。
六、译者在总体上采用“归化式翻译”策略,即从内容上和形式上尽量将原语文本本地化,以增强译文的可读性和方便读者接受。尼采在手稿中对其书名的缩写或编者在注释中对尼采著作书名的缩写,译者一律译出全称。例如编者所使用的缩写词GT代表尼采的著作 Die Geburt der Tragödie ,译者将GT译作《悲剧的诞生》。又如尼采所使用的缩写词MA代表他的著作 Menschliches,Allzumenschliches ,译者将MA译作《人性的,太人性的》。
七、尼采生平与著作年表(Zeittafel)编译自Ivo Frenzel: Friedrich Nietzsche in Selbstzeugnissen und Bilddokumenten. Rowohlt Taschenbuch Verlag, 1979;Friedrich Nietzsche: Ecce Homo. Berliner Ausgabe mit einer Biographie des Autors bearbeitet und eingerichtet von Holzinger, 2013等书。
凡例根据科利版《尼采全集》第14卷“校勘研究版的编辑原则”( Editorische Grundsätze der Kritischen Studienausgabe )编制,同时参考了孙周兴译本的中文版凡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