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K世代与Z世代的一些思考
各位亲爱的朋友,非常高兴参加“2022大学生学习与发展白皮书发布会”,也要感谢艾瑞咨询。艾瑞咨询为中国各个经济领域的数据研究和发展都提供了非常好的咨询分析报告,所以非常期待这次与艾瑞的合作。
同事给了我一个题目,让我讲一讲Z世代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并给一点建议。其实这个建议是不太好给的,因为我们真的是在两个不同的时代成长起来的个体。我估计在座的各位朋友,还有在线的朋友,应该都算是Z世代的。我查了一下,Z世代的年龄段据说延伸得还挺长,是从1995年一直延伸到了2009年或者2010年。
其实年龄限制没有什么意义,因为我认为新生代都算是Z世代,而且再往大了说,我认为Z世代的人其实不能用年龄来区别,而是用对现代社会以及社会中所发生的事情的接受度、观点和态度来区别。任何一个时代的人的观点都可能是不一样的,甚至有可能是相反的。只要看看网络上对世界和中国所发生的任何一件事情的言论,大家就可以看出来,很多相反的观点在互相交锋。
我觉得,要讲Z世代,其实更多是在讲现代的年轻人,他们的自我意识和自我发展的态度,以及对世界的看法,得从这个角度来理解。
一、K世代
就我来说,我上大学的时候是1980年,那时刚刚改革开放。所以我接到这个题目后,就在想我们那一代人到底是个什么世代。我们有时候会把10年分成一个世代,比如说50后、60后、70后、80后、90后、00后,这是我们习惯的分法。每10年做一个区分有一定的道理,至少在近几十年是有一定的道理的,因为中国的每一个10年都有比较重要的事情发生。
我把自己归为受20世纪80年代影响最深的10年,就是从1980年上大学一直到1990年左右的阶段。我想,这个世代如果要用一个字或者一个词来概括,它到底应该是个什么?我自己想了一个词——K世代。“K”是什么?就是“改革开放”的“开”字。
Z世代的Z代表什么我还真不知道,大概是代表自我、自己?为什么说“K”也就是“改革开放”的“开”字很重要呢?因为那时候刚好是中国的知识领域、社会结构、经济关系等,走向开放的一个时代,所以我们把它叫作开放时代。
我想了一下那个时代我们那些人的特点,刚好那十几年我全都在大学里,从当学生到当老师,于是我总结了以下特点:
1.没有经济和金钱意识
我们那个时候的大学生对经济、金钱是没有概念的,女孩子找男朋友一定是找有才华的。我们北大有几个写诗的、编杂志的都长得比较难看,也都没有钱,但无一例外,都比我早好多年找到了女朋友。
2.没有就业和失业意识
我大学上了5年(因为中间一年病休),从来没想到要找什么工作,我所有的大学同学也和我一样,上大学就是上大学,跟工作没有关系。不过之所以有这样的确定性,是因为我们大学毕业后的工作是国家分配的。当时的大学生是“稀有动物”,毕业时可以在国家给的工作中间,挑一个自己喜欢的。所以对我们来说,不存在找工作的压力,当然现在就不一样了。
3.恋爱意识在那时刚刚觉醒
那时在大学已经允许谈恋爱了,但是不允许你明目张胆地谈恋爱。当然,这也给我们留了另一个好处,就是让我们保有比较朦胧的对爱情的美好向往,就像一首朦胧诗,就像在雾中看到的山水一样。
4.缺乏对个性和个人独立的追求
我们那时候没有强烈的个体意识,首先是因为我们这代人是在大集体中长大的,集体意识非常浓厚。其次,我们的家庭基本上都有一大堆兄弟姐妹,要互相照顾兄弟姐妹之间的情感。再次,进了大学后,都是以班级甚至以系为核心来开展日常活动和社团活动的,你个人想要开展一个活动,可能性几乎没有。所以那时我们并没有那么强的个人意识,但集体意识浓厚。现在我们这个年龄的人,要想组织干一件事情,比年轻人要容易好多倍。
5.对知识的追求到了近乎疯狂的程度
我们那时候,如果书包里不放着书(不仅仅是教科书),那是不可想象的事情。如果你一年不读50本到100本书,那也是不可想象的事情。几乎每个人都有强烈的读书精神。
现在回过头来看,我跟我的大学同学都60岁左右了,在群里聊天的时候,依然发现我们这一代人的知识维度,比现在的年轻人还要广泛。现在的年轻人叫信息维度广泛,不是知识维度广泛。我们那一代是知识维度广泛,趁着年轻的十年,比如18到28岁,真的读了大量的书,而且大部分是带有思想性的,或者说不是带有时效性的书。所谓不带有时效性的书,就是现在那些书拿出来再读,照样可以读,照样会有收获。
我到现在还能坚持每年读50到100本书,甚至不止100本。有意思的是,我看北大好几个群里讨论的,居然有一半言论全是关于读书的,很有意思。
6.家国情怀绝对是浓郁于心的
我刚才说过了,我们那一代人是集体主义大于个人主义的,集体主义就更容易跟家国情怀靠在一起。祖国发生的任何事情,都能让我们热血沸腾,让我们积极参与,不管是女排赢得冠军,还是中国参加奥运会获得金牌,还是一些社会活动等,甚至在北大发生的某件事情,都会让我们有一种积极参与的心态,而且这种情怀会一辈子留在心中。
当然,之所以有对知识近乎疯狂的追求和浓郁的家国情怀,还存在一个背后的原因,那就是我们的日常娱乐除打牌以外几乎没有其他的活动。在大学,我脸上曾经被贴过无数的纸条,因为我打牌总是输,输了就要贴纸条。现在回过头来看,这些没有娱乐活动的大学生活或者说青年生活,倒过来也带来了一个好处:你内心更加沉浸于你自己所喜欢的某件事情。
我们那一代搞学问的年轻人明显多于现在的,当然现在年轻人总量上搞学问的也不少,但那主要是因为现在上大学的人数是我们当初的至少30倍了。我们当初大专和本科每年的录取人数是15万到20万,现在是1000万,30倍都不止。而且现在整体来说,有知识水平的人是多了,但深入做学问的人可能并没有增加多少。
二、Z世代
再来看Z世代。
现在的年轻人和我们那一代的状态,几乎全部是相反的。
1.Z世代是在市场经济最活跃的时候出生的
因此,他们对金钱、经济、财富这类东西有着天生的敏感性,甚至已经充分意识到了经济地位和财富地位对于人生机会和成功的重要性,以至于在年轻的时候就对这些东西非常关注。在这个过程中,必然有一批人专注于追求经济和财富。当然这件事情不坏,因为一个发达的社会本质就应该是这样的,但走歪了可能就会出问题。比如自己没有能力挣到钱,就会进行各种各样的贷款,而市场经济又让贷款变得非常容易,于是有不少大学生都陷入了贷款的陷阱。
2.现在的孩子焦虑程度比我们高
原因之一是还没上大学,就已经充满了竞争。你学什么专业,某种意义上不是源于你的爱好,而是源于未来是不是能找到一份工作,至少很多大学生都是这样的。也就是说,沿着自己的爱好和学问往前走这件事情,对于现在的大学生来说,必须有强烈的意愿才会去选择。
现在的大学生也不能像我们当初一样,4年沉浸于图书馆学习,不用为找工作做准备。在大学学习的同时,考研也好,考证书也好,都要为未来到底能找什么工作而思考。工作给他们带来压力,这种压力也导致他们在选择时,走向了并非自己意愿的人生道路。
3.恋爱比我们那个时候更加潇洒
恋爱对于Z世代的人来说,其实变成了一种生活方式。好处是感情问题在某种程度上不再是困扰年轻人的问题了,因为选择比较多,机会也比较多。现在的网络世界打通了任何边界,线下找不到可以在线上找,现实找不到可以在虚拟世界找,所以恋爱在某种意义上就变成了一种生活方式。
但这也带来一定的坏处,就是真正体会到那种纯粹感情的美好的机会相对少了。在感情的事情上,往往机会越少越珍贵。
4.追求知识的目的不再像我们那样纯粹
我们当时读的书都是康德、叔本华、尼采、罗素等人的书,读小说也是世界名著《安娜·卡列尼娜》《战争与和平》《约翰·克利斯朵夫》之类的。但是现在大学生追求知识基本上是以实用为主,读的书必须是对自己有用的,学了以后马上就能变得更成功的。
我自己一直在推荐书,我发现好卖的书一定是实用的书。任何一本实用性的书,只要上了推荐,基本上销售立刻就到1万册以上。而那些非实用性的书,基本上也就能卖几百到上千本。但是在我心目中,一些非实用性的书,我的推荐程度其实是大于实用性的书的。不为情怀而读书,而是为有用而读书,已经变成了大学生或者年轻人的首选。
同时,现在日常娱乐多得眼花缭乱,这给世界带来了极大的丰富性,但是人的精力、时间和专注力也被分散了。人的精力、时间和专注力是有限的,就算你很懂得分配,但要是你同时关注5件事情,在最重要的那件事情上,你的时间分配也一定是不够的。
比如说刷手机,你说重不重要?肯定很重要,第一能保持朋友关系,第二能保持社交行为,第三能保持你跟世界的对接联络,第四还能从朋友圈看到和自己不同的观点,来增加思维的多角度性和多维度性。任何一件事情在网上一定会有两种相反的观点,甚至是三种以上的观点出现,因此部分意义上也能够培养你独立思考的能力。
但这同时又带来一个问题,由于算法的推动,所谓人工智能的介入,往往推荐给你的信息都是跟你的观点相似的。这实际上就形成了所谓的“信息茧房”,是另一种意义上的坐井观天,表面上你接收到了全世界所有的信息,但是你收到的信息其实只是支持你自己的观点的信息,而其他的信息都被排除在外,长此以往,会容易对其他的信息产生排斥心理。
回过头来讲,由于眼花缭乱的日常娱乐,使你能够专注于自己一生最重要的事情的时间就变少了,而且由于干扰非常多,甚至会有人不知道我这辈子最重要的到底是什么。我碰到过一些北大的毕业生,男女都是30岁左右,原则上30岁左右的北大毕业生,一定是有自己坚定不移的人生、事业追求方向的,而且要才华有才华,要智商有智商,要社会关系有社会关系,要专业有专业。但他们游荡在社会中,每个月也能挣到两三万块钱,就是不知道人生方向在哪里。
反正随便找一份工作都能拿到两万块钱以上,也不容易为了生活过于担忧,但就是不知道事业在哪里。那种为了人生的某件事去奋斗、拼搏、鞠躬尽瘁的方式,不是他们的选择。实际上,他们不愿意放弃每个礼拜都要跟朋友在一起聚三五次餐、唱三五次歌、打三五次牌的机会。
5.更愿意追求个人独特
我们当初标榜的是与别人一样,以及在这个方面最好比别人更加优秀。而现在年轻人标榜的是跟别人不一样,而且坚决不能跟别人一样。
毫无疑问这是一个进步,因为我一直认为个人主义以及在个人主义之上大家达成协定的社会秩序,是一个社会更加稳定的基础。集体主义源于奉献,当然我们有奉献精神的人也很多。个人主义则源于个人权利维护之下的一种生存状态,但如果权利你要我也要,你抢我也抢,社会就乱了,所以大家就一定要有互相协商的精神。
年轻人都喜欢在一起吃饭,我们以前大概是两个月吃一顿饭,吃饭之前一定要知道谁请客,如果不知道谁请客,是绝对不会去吃饭的,因为吃完饭没人付钱就很麻烦。而且当时去吃饭的人大部分口袋里是没钱的,所以就一定要有一个规矩,谁喊吃饭谁就必须付钱。
后来我女儿、儿子他们和朋友出去吃饭,我问吃饭谁付钱,他们说他们全是AA制,根本就不用考虑的,一定是AA制,除非是某个重大场合,比如是某个朋友结婚了或者某个朋友办生日,否则一定是AA制,唱歌是AA制,吃饭是AA制,看电影也是AA制。
有一次我试图教育我儿子,我说你看爸爸就是年轻时请客请出了个新东方,所以你现在要努力请客,结果他努力请了一次,却被同学骂了一顿,说你以为你有钱是吧?你有钱关我们什么事?你看这完全是两个不同的时代。年轻时候我要是请客时说:哥们,今天我们AA制,我掏5毛8,你们每个人掏5毛8,从此以后北大就没人会理我了。
6.家国情怀的内涵变得更加复杂
大家都知道现在年轻人很有家国情怀,但是家国情怀是以与我们那一代人不同的方式体现出来的。我们那一代人是用团结一致、勇往直前的方式,而现在年轻人是以自我贡献的方式来体现家国情怀的。
三、Z世代是好是坏?
每个时代不一样,那么这到底是好还是坏?
我一直认为Z世代是好的,理由也非常简单,有一句话叫作“没有经历诱惑的单纯是假单纯”,不管什么诱惑,金钱上的诱惑也好,感情上的诱惑也好,还有其他诱惑也好。“没有经历复杂的回归是假回归。”“只有走遍世界,你才能说我就想待在家里。”你连北京城都没出过,连家里都没出过,连你那个小镇都没有出过,你说这辈子就想待在家里,对世界不感兴趣,你其实没有资格这么说,因为你并不知道当你走向世界的时候,你的人生会发生什么,你的选择到底是什么。
中国的真和尚不多,弘一法师是一个。为什么?因为弘一法师是经历了人世繁华的极致以后,才遁入空门的。而不少和尚遁入空门一生,依然内心红尘滚滚。所以没有谈过恋爱你说不想谈恋爱,没有经过奢侈的生活你说要过清贫的生活,这都是假的。我们从一个单纯的社会走向了复杂的社会、充满诱惑的社会、全球化的社会。在这个过程中,年轻人多了不少机会,当然也有了无数的坑和无数的诱惑。但整体来说,任何一个社会想要发展,想要兴旺,这是一个必然经历的过程。
由混乱走向秩序,由纷乱走向规矩。也就是说,在新的社会形态面前,我们重建了一个新的社会规范,而这个新的社会规范足够囊括现今社会世界的变迁中所发生的事情,最后形成一整套新的社会规范体系,可以给年轻人一个更好的奋斗场所,这才是我们真正想要的。
现在网上有一些言论,说我们那个时代更加单纯、淳朴,但如果让现在的社会回归到我们当初的状态,我是不愿意的。我愿意回到北大疯狂的读书状态,但没有必要回到那个时代,我现在不是依然在疯狂读书吗?我愿意回到北大同学之间互相关爱的状态,但我现在不是依然在同学之间、朋友之间互相关爱吗?
当然,并不意味着现在Z世代年轻人面对这样一个复杂的社会,是不能去吸取我们那个时代的优点和优势的,而这个时代所具备的特点也是我们那个时代没有的,如果把这个时代具备的特点放到我们那个时代去,一定会出现更多的混乱。原因是那个时代并没有做好这些事情出现该怎样去面对的准备。
这个区别,我把它叫作乌托邦社会和现实社会之间的区别,我们那个时代其实有一点点乌托邦社会色彩,但现在年轻人每天经历的都很变化无常,这恰恰是现代社会的一个最基本的特征。
我把我们那个时代叫作“贫困的简单”,把当下时代叫作“富裕的复杂”。当然我们并不能说整个中国社会已经全面富裕了,或者不能说每个人都已经衣食无忧了,但整体来说,现在社会财富的平均值比我们那个时候高。
另外,我也把它叫作“懵懂未开”和“必经之路”的区别。我们那个时候从情感上,到为社会复杂的准备上,以及对经济、市场的观察,完全是懵懂未开的,但现在的年轻人从出生到成长,就一直处在一个复杂的必经之路上。当他开始懂得听父母讲话,听到的主要内容之一一定是工作,一定是有没有钱,要不要买房子,如何做生意,以及如何寻找机会。在耳濡目染下,他不把社会现象变成日常思考,是完全不可能的,因为人的思维来自我们对现实的观察。
整体来说,这就是一个社会走向成熟的必经之路。我们很难说今天中国的社会已经是一个高度成熟的经济社会、文化社会,但是一定是在走向这个目标的道路上。因为只要你开放,只要你允许人们自由活动,经济上自由交流,它就必然会走上这条路径。我们年轻一代要做的,是在这个路径中,逐渐地建设最好的规矩、规范,以及互相的连接。
四、Z世代的机遇
Z世代的大学生们,其实面临的是比我们当时好得多的环境,表面上的复杂是实际上的优点。
1.环境国际化
我们面对的不仅仅是要在国内能够取得很好的成就,有不少人还希望在国际舞台上取得好的成就,对你的学问、语言水平、国际化程度、学科水平等,也带来了挑战,甚至你的为人处世都要有所改变,才能迎合国际化。你不能要求所有国际上的人都来迎合我们,这必定是互相融合的过程。但是它带来的好处很大,不仅仅是一个城市,不仅仅是一个省,也不仅仅是一个国家,是全世界都可以作为你思考的一个底色。
2.社会多元化
社会多元化不光是指工作的多元化,还包括生活方式的多元化、互相之间关系的多元化、现实和虚拟之间的多元化。大家都在讲中国最基本的社会结构是街道、居委会,但是其实远远不止,你微信里的群就是一个社会结构,你参加的任何一个学习小组都是一个社会结构,而且横向、纵向都是。
比如我常常在“得到”和“喜马拉雅”上听书,我是他们的会员,这其实又是一个社会结构。我在很多年轻创业者的群里,是作为导师身份进入的,但是年轻人的一言一行也变成了我社会结构的一部分。所以社会多元化就是上下纵横的一种交叠,跟我们当时是完全不一样的。
在我的成长过程中,18岁以前,农村的一个村就是我的社会结构;到了北大,学生和老师是我的社会结构;后来当了北大老师,北大的老师群体是我的社会结构;再后来做了新东方,新东方的人是我的社会结构。到现在早已远远不止如此。
社会多元化意味着什么?意味着规矩少。现在人与人的关系一方面是冷漠的,另外一方面是少麻烦的。举个例子,原来在人员不太流动的时候,你住在村上,生活表面是简单的,但实际上是无比枯燥无聊的,而且充满了上下辈分的层次。
但现在,邻居之间都不一定认识,上下楼甚至一个楼层之间都不认识。近几年上海开始组建楼层之间的社会关系和互相帮助的组织,比如一个楼层12户人家原来完全是互不相识的,但是现在他们不得不互相帮助,比如自己家里没有吃的了,另外一家还有,至少可以送点下去。
但整体来说,人与人之间互不干扰,互不认识,不受社会阶层的影响,不受周围环境的影响,不受亲戚朋友的影响,这无论如何是件好事。因为规矩少了,遵循的传统少了,你不得不做的事情也少了。
3.科技现代化
当然这一点我们这一代人也享受到了,只是对年轻人来说,科技是他们的第六感官,在某种意义上是他们的第三只手。而对我们来说,科技只是一种工具。所以,科技现代化就意味着年轻人跑在了所有变化的最前沿。
对于我来说,换台电脑或换个手机都是无比痛苦的事情,我口袋里的华为手机已经用了5年,一直没换,因为我觉得它已经满足了我最基本的手机需求。我的电脑也是坚持不换的,忠诚度可嘉。现在年轻人不是这样,比如说我的孩子,每出一个新款就想换。我说你的手机不是刚刚换了吗?他说那不行,新款中有什么功能老款就没有,现在朋友们都在用那个功能,我不用那个功能就没法跟他们交流,就没有了话语权。科技现代化意味着什么?变化快,年轻人适应变化的能力一定是强的。
4.工作灵活化
现在我相信很少有年轻人会说我这份工作是从一而终的,即使是创业。我们以前创业想的就是,这件事情就是要干一辈子的,你看我到现在为止还在做新东方。但是现在的年轻人不是这样,每10个创业干公司的人,有7个想把公司干好以后卖掉,然后过上自己想要的生活。所以想要的生活才是他们真正想要的,开公司只是他们走向想要的生活的一个工具,只要创业成功,想要的生活就来了。那些比我们年轻很多,但做企业成功了的人,反倒比我们退休得要早。
昨天我刚好跟一些企业家朋友一起吃晚饭,我60岁算最年轻的之一,年纪大的都70多了,依然在侃侃而谈怎么把企业继续做下去。我说我们这一桌人真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现在的年轻人不是,现在年轻人别说创业了,即使是做自己的工作,可能也是每天一边工作,一边在想我这辈子如何轻松地活好。
当然,不管年轻人还是老年人,尤其年轻人,一辈子能找到一个自己喜欢的,并且愿意鞠躬尽瘁干下去的事业,是绝对幸运的一件事。我不反对年轻人换工作,但是我反对年轻人一年换一个工作,最后换了40年还在换工作。工作机会多是好事,但在这么多的机会中找出符合你兴趣特长的工作,并且坚持下去,是另外一个层面的问题。
5.竞争白热化
你看上的东西别人也会看上,你有自由去追求的东西,别人也有自由去追求。
环境国际化、社会多元化、科技现代化、工作灵活化、竞争白热化,这五个“化”带来的是五个相对应的局面。
现在年轻人比我们那个时候压力要大很多,所有的一切都在变化不停,所有的一切都在你争我夺之中,但是这一代的年轻人也有很多的优势,我也总结一下:第一,视野开阔,全世界都在自己的眼中;第二,独立性强,没有人愿意为别人而活,都愿意为自己而活,当然年轻人成长的标志一定是在自己独立生活的同时,也愿意惠及别人,这件事很重要。
学习能力好、社会关系简单、传统负担轻、为情所困少,感情上变得相对比我们这一代人要轻松,但这也带来了一个后果,就是不愿意生孩子,不愿意组建家庭,而家庭又是社会最基本、最稳定的细胞,最后弄得国家现在也很着急。
我们这代人的心态是愿意多生孩子的,因为从小就在大家庭中长大,一个大家庭所带来的欢乐,对我们这代人有着刻骨铭心的影响,但是年轻人大部分是独生子女,对这种大家庭所带来的麻烦有着不可承受之重。
从这里也可以看出来他们决断能力很强,我不想生孩子就不生,不想结婚就不结,跟你半毛钱关系都没有。是好是坏呢?我觉得整体来说是好的,因为年轻人原则上就是要按照自己的意愿去生活的。
五、给Z世代的几点建议
Z世代也有一些陷阱,我认为其中最大的一个陷阱是欲望陷阱。欲望陷阱包括了诱惑太多或挣钱不够所带来的经济困境。
关于这点我有一个建议,不要借超过自己经济能力的钱。我在网上看到太多大学生因为借钱,最后陷入了痛苦之中。当然,也不是说完全不能借钱,我在大学里也向别人借过钱,但是借钱一定要借你能还得起,并且对你不会造成太大压力的数额,宁可过简朴一点的生活,也不要让自己背上经济的负担,经济的负担是不可赖账的,世界上没有人借给你钱之后不要你还的,尤其是那些借贷机构。
此外,由于前面提到的种种原因,我觉得现在的大学生们要尽可能克服浮躁情绪,部分意义上得借鉴我们那一代人的学习态度,要多做一些永远不会辜负你的事情。学习永远不会辜负你,你得到的知识不会辜负你,你学会的判断力不会辜负你。尽量不要去做无用功,因为青春是有限的,就像刚才说的,精力、时间、专注力是有限的,你必须用在你最需要的地方。
年轻人现在压力很大,希望大家能尽可能克服竞争所带来的压力,或者干脆忽略掉竞争这件事情,去做你自己感兴趣,并且未来有可能变成你事业的事情。我读过一本书,是在一个野外咖啡馆里发生的一段对话,有个人天天忙着赚钱,人生变得非常迷茫,后来压力大到了不可承受的地步,就开着汽车跑到了荒漠之中。在荒漠中他去咖啡馆喝咖啡,结果发现菜单上有三个问题,类似于“你为什么来到这个世界上”等问题,他需要回答这些问题才能点单,然后我们就开始思考,自己为什么来到这个世界上。
其实我们每个人都面临这样的问题,你拼命仅仅是为了钱,短期来看是可以的,我确实活不下去了,我要买馒头,要买包子,我每个月要拿到工资才能活下去,这没问题。但是如果一辈子都这样,肯定是不可以的,尤其当你的基本生存条件解决了以后,那个问题就变得尤其重要:我为什么活着?你不一定要去找人生的意义,也不一定要大而无当地去说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但是你要弄清楚,我做的事情真的是我心甘情愿去做的吗?这个最重要。
紧接着第二个问题就是:能否依靠你心甘情愿做的事情活下去?如果不能谋生,应该如何与谋生和解?当这两个问题都解决之后,第三个问题是:这件事情对别人和社会是否还有点用?这三个问题解决好了,我觉得人生就圆满了。
在完成过去几十年的宏图大志以后,我现在问自己的问题是:我做的事情是不是自己喜欢的?不喜欢的坚决不做。比如读书是我自己喜欢的,读完以后我觉得这本书好,顺便推荐一下,我觉得很开心。
我写东西是不是自己喜欢的?答案是肯定的,我肯定不是为别人写。我现在每个礼拜都写周记,“老俞闲话”上的周记,大家读了以后都觉得我挺真诚的,我是在为自己而写,写出来的都是我想说的话。我旅游肯定也是为了自己,但旅游的时候我拍个视频,或者介绍一下当地文化,让大家对这个地方有点兴趣,我觉得也是有用的事情。
剩下别的所谓宏图大志,跟我没有什么关系。年轻人也是一样的,这件事醒悟得越早越好。往往我认为,Z世代的年轻人对这件事情的思考是没有任何障碍的。相反,我们这一代人则是有障碍的。
所以综合来讲,对大学生的建议还有一点,把大学生活过得简单一点。现在大学生活的复杂程度可以说是我们当初的好几倍,需要应对的事情太多了,把该学习的东西学得到位一点,不要浮光掠影,也不要光为了实用而学习。同时也要把该建立的友情建立起来,未来你的事业和个人的发展是依赖于跟其他人的友情的,尤其是大学朋友的友情。
最后一个建议就是,尽可能早一些想清楚未来想走的路。像前面提到的北大年轻朋友,他们活得很开心,但是真的去问他们想一辈子追求的事业是什么,一辈子如果要坚持做一件事情的话到底想做什么的时候,不少人居然回答不出来,这是个问题。哪怕他说我就想旅游,我就想吃美食,我天天开美食直播,我很开心,就像陈晓卿一样,最后做了《舌尖上的中国》,也挺好的,那也是事业。只是要把未来的路想得清楚一些,越早进入,人生就越丰满。
当然,不管什么时代,一些本质性的东西必然不会变。比如成为一个值得被信任的人,做一个对别人有帮助的人,只要是人类社会还存在,这两点就永远不会变。如何成为一个值得被信任的人,背后就有好多东西可讲了。你是不是一个人品好的人?是不是一个诚恳的人?是不是一个坦诚的人?是不是一个大方的人?是不是一个被朋友欢迎的人?等等。
一个对别人有帮助的人,最低标准就是,你所做的事情,没有损害别人;再往上走一点就是,是不是同时对别人有用;再往上升一点就是,是不是对社会有用。这是一个简单的路径,就像我对新东方说的八个字,叫作“修炼自己,造福社会”。
今天我就讲这么多,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