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地受擒:大功臣更要谨言慎行
公元前201年,有人上书,告发楚王韩信谋反。汉朝立国,武功第一的人毫无疑问是韩信。这时候刘邦面临打还是不打的选择,刘邦听从了谋士陈平的建议——不打,设计假意云游,并在楚国境内的陈郡会见诸侯,说,我来了,大家一块儿喝顿酒,开心开心。
韩信功太大、地盘太大、势力太大、影响力太大,别人说他要反,虽然他本身并没有谋反的打算,但至少有反的可能。韩信也知道刘邦对自己极不放心,为表忠诚,他杀掉了项羽故将钟离昧,提着钟离昧的头颅去见刘邦,结果一去就被刘邦拿下,关了起来。
总有人说刘邦心狠,但刘邦在古往今来的帝王里,特别是开国的帝王里,一定不是最狠的那个。刘邦把韩信关起来,并没有杀死他,只是把他从楚王贬为淮阴侯。淮阴是韩信的故里,把韩信贬为淮阴侯,至少还让他在家乡父老面前相当有面子。但韩信不是这么想的,韩信为自己的处境感到可悲。
能干的人也是人,能干的人更有脾气。谁听谁的,听多久,为什么要听他的,能不能不听他的,正常人对其他正常人都会有类似的问题,更何况能干的人。这些问题都是好问题,但这些问题都是难办的问题。
1.大功臣更要谨言慎行
项王将钟离昧,素与楚王信善。项王死后,亡归信。汉王怨昧,闻其在楚,诏楚捕昧。信初之国,行县邑,陈兵出入。
项羽有个大将叫钟离昧,和韩信一直关系不错。项羽垓下战败,在乌江边自刎后,钟离昧就跑到韩信的军中。那个时候,刘邦还是汉王,他非常记恨钟离昧,听说他在韩信这里,就下命令让韩信把钟离昧抓起来。但是韩信在接到命令之后,并没有把钟离昧怎么样。其实韩信应该明白,收留敌国的大将,至少要跟老大说一声。老大现在已经明显表现出不高兴了,韩信本可以带着这个朋友去跟老大当面谈谈。但是韩信想得太少,他没有这么做,这在刘邦心里造成的伤害是巨大的。
之前韩信做错了另外三件事:第一,揽功过分,齐王已经被郦食其说服,归顺了刘邦,但韩信还要打,结果刘邦的同乡老臣郦食其被齐王烹了;第二,韩信拿下齐国之后,楚汉相争处于胶着状态,韩信在这个时候要官、要王位,要刘邦封他为齐王;第三,在楚汉胶着的最后阶段,他可以完全独立,坐山观虎斗,但是韩信坚持认为刘邦对自己有恩,要帮刘邦。如果是这样,倾力去帮人家就好,可是在垓下之战的最早期,他和彭越并不积极进兵,还在等刘邦打赢了给他好处。韩信啊韩信,你的确牛,是“战神”,但是你的死在某种程度上也是自找的。
天下已定,刘邦已经大幅削减军队了,韩信在他的楚国不仅陈兵,而且到处转悠。军队陈兵出入,民众很不开心,这些民众也一定有渠道反映到刘邦那里。
冬,十月,人有上书告楚王信反者。帝以问诸将,皆曰:“亟发兵,坑竖子耳!”帝默然。
这年冬天,十月,有人给刘邦上书说,韩信要造反。接下来,刘邦采取了两个行动:第一,问身边这些大将该怎么办;第二,听到大将说要杀死韩信之后,刘邦沉默了。这说明刘邦根本就不信韩信会在这个时候谋反。要反早反了,垓下之战之前就反了。
但韩信的人缘为什么差到这种程度?没有任何人替他说话。之前也说了,韩信犯了四大错误,但哪怕没有之前这四大错误,他的同僚也会看他不爽。大家不要低估嫉妒心,同僚之间的嫉妒心是非常之大、非常之强的。这是人性。刘邦除了心里坚持不相信韩信会反,他还有别的考量,那就是打仗是要死人的,是要花钱的,打仗可能胜,也可能败。这个时候,刘邦又去问了陈平。
又问陈平。陈平曰:“人上书言信反,信知之乎?”曰:“不知。”陈平曰:“陛下精兵孰与楚?”上曰:“不能过。”平曰:“陛下诸将,用兵有能过韩信者乎?”上曰:“莫及也。”平曰:“今兵不如楚精而将不能及,举兵攻之,是趣之战也,窃为陛下危之。”上曰:“为之奈何?”平曰:“古者天子有巡狩,会诸侯。陛下第出,伪游云梦,会诸侯于陈。陈,楚之西界,信闻天子以好出游,其势必无事而郊迎谒。谒而陛下因禽之,此特一力士之事耳。”帝以为然,乃发使告诸侯会陈,“吾将南游云梦。”上因随以行。
陈平问了一句话:有人告韩信谋反,韩信自己知道吗?刘邦说,韩信不知道,这是一个密报。陈平又问,您手上的精兵跟韩信比,谁多?刘邦说,韩信多。陈平又问,您手上的将有谁比韩信更强?刘邦说得很坦诚:没人能比得过韩信。陈平说,您兵不如楚国的精,将不如韩信能,现在起兵打韩信,不是逼他打吗?而且您还不一定打得赢,我很替您担心。
刘邦问,那我该怎么办呢?于是,陈平出了阴招,他说,古代的天子会四处狩猎、游玩,跟诸侯聚会,吃吃喝喝,聊聊天。您就出去假装和诸侯到陈地聚会,韩信听说您来了,一定不会有戒备心。一旦他到了您的帐下,您就让一个力气大的猛士把他绑起来。
刘邦觉得可以,然后就发通告说,我要去玩儿了,大家在陈地等我。跟大家见完面,我就南游云梦。
2.自视过高是灾祸前兆
楚王信闻之,自疑惧,不知所为。或说信曰:“斩钟离昧以谒上,上必喜,无患。”信从之。十二月,上会诸侯于陈。信持昧首谒上,上令武士缚信,载后车。信曰:“果若人言:‘狡兔死,走狗烹;高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天下已定,我固当烹!”上曰:“人告公反。”遂械系信以归,因赦天下。
听说刘邦要来玩,有人劝韩信说,你杀了钟离昧,然后带着他的脑袋去见刘邦,刘邦一定开心。韩信竟然就这么听了这人的话。到了十二月,刘邦在陈地跟诸侯会面,楚王韩信拿着钟离昧的头来见刘邦。刘邦立刻让武士绑了韩信,把他扔到车后带了回去。
韩信考虑事情不周全,想事只从自己出发,得罪了无数的人,但是他文采不错。他说,果然就像人家说的,“狡兔死,走狗烹;高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
刘邦只说了一句:有人告你谋反。接着,就给韩信戴上犯人的囚具,带回了长安城,之后大赦天下。
刘邦在这个时候依旧不信韩信会谋反,但是刘邦像以前一样,依旧认为韩信功高盖主,而且不服管。
之后的事情没有太戏剧化,但是也体现了人性。有一个人建议刘邦说,在齐国一定要安插自己的人。
田肯贺上曰:“陛下得韩信,又治秦中。秦,形胜之国也,带河阻山,地势便利;其以下兵于诸侯,譬犹居高屋之上建瓴水也。夫齐,东有琅邪、即墨之饶,南有泰山之固,西有浊河之限,北有勃海之利;地方二千里,持戟百万;此东西秦也,非亲子弟,莫可使王齐者。”上曰:“善!”赐金五百斤。
田肯说的意思是,您干了韩信,又有关中,关中是一个非常好的位置。齐地也不差,四面地势都很好,或者是山,或者是河,都有险可守。腹地也够大,方圆两千里,能召集的战士上百万,跟秦有一拼,这本身就是大国的样子。这相当于东西有两个秦国。所以如果不是刘姓亲子弟,不能让他当齐王。刘邦说,好,赐五百斤金。
上还,至洛阳,赦韩信,封为淮阴侯。信知汉王畏恶其能,多称病,不朝从;居常鞅鞅,羞与绛、灌等列。尝过樊将军哙,哙跪拜送迎,言称臣,曰:“大王乃肯临臣!”信出门,笑曰:“生乃与哙等为伍!”
到了洛阳,刘邦想了想,觉得韩信的威胁不大,就赦免了韩信,封他为淮阴侯。
从这个角度看,刘邦的手不能算黑。刘邦的成事之道、成事之德以及刘邦对于开国功臣的容忍非常少见,古往今来都非常少见。
韩信知道刘邦忌惮他打仗的才能,就一直号称自己有病,不上朝。
韩信没兵带了,一直不开心,同时觉得跟周勃、灌婴这种人同朝为臣,实在是太无聊了。
韩信曾经经过樊哙的家。樊哙跟刘邦是连襟,是跟刘邦从小打天下的人,是重臣中的重臣。但樊哙还是跪着迎送韩信,礼数尽到,而且自称“我是臣,您是王”,还由衷地说,没想到大王愿意过来看看臣子。而韩信出门时冷笑了笑,说,我怎么混得和樊哙为伍。韩信逞尽了口舌之快,让人心寒哪。
3.真正的高人都有成事之道德
上尝从容与信言诸将能将兵多少。上问曰:“如我能将几何?”信曰:“陛下不过能将十万。”上曰:“于君何如?”曰:“臣多多而益善耳。”上笑曰:“多多益善,何为为我禽?”信曰:“陛下不能将兵而善将将,此乃信之所以为陛下禽也。且陛下,所谓天授,非人力也。”
男生到了一定岁数,最大的爱好往往是跟过去懂他的人一块儿吹吹牛。刘邦也不能免俗,就拉韩信聊天说,韩信,你来说说这些大将谁能带多少人,谁能干多大事,谁行谁不行。
刘邦问韩信,你觉得我能带多少人?韩信说,十万吧。刘邦反问韩信,那你能带多少?韩信也没有收敛,说,我要带兵,越多越好。刘邦说,你能带那么多兵,为什么还会被我抓起来?
韩信说,您不太能带兵,但是您能管理将领。您能包容、能学习、能与人分利、给人机会,并且能处理好风险。这是我之所以被您擒住的原因。这跟刘邦对自己的评价类似。刘邦评价自己时也说,除了能跟人分利,更重要的是能管几个特别能干的人。
但下一句韩信就露怯了。韩信说,这是所谓的天在帮你,不是我不行。韩信在某些方面有点像项羽,能干的地方极其能干,超过99.99%的人,但是喜欢背刺别人,而且自视极高,从来认为自己天下无敌,没有成事之道,也没有成事之德。
但是项羽和韩信没有明白真的高手是什么样子,真的成事之道、真的成事之德是什么样子。刘邦身上闪烁的,而项羽、韩信身上没有的,恰恰是我反复强调的成事之道、成事之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