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功行赏:利益分配,只能一把手做
很多人可能会觉得论功行赏是一件特别容易的事,但是我可以很负责地告诉你,这件事古往今来都挺难的。打天下不容易,坐天下更难。逐鹿中原不容易,等“鹿”已经在手了,怎么分这只“鹿”更难,更容易激发人性之恶,更可以凸显人性之诡异。
论功行赏其实是坐天下的开始,相当于一家公司完成了创业和财富积累,到了要认真思考如何做一家“百年老店”的时候。弄好了是家“百年老店”;弄不好,就是危机四伏。
在刘邦崛起的过程中,他没少给周围人“画饼”。当然,在阶段性目标达成之后,他也兑现了一些“小饼”。但是这跟得天下之后要分的“饼”相比,是小巫见大巫。其中涉及的人性黑暗,绝不是在争天下的过程中可以相比的。
其实,刘邦能在胜利之后认真考虑和实施如何论功行赏,就已经让他在所有皇帝里脱颖而出了。他虽然没有做得绝对好,但已经相对好了。因为在那个时候,刘邦毕竟还要沿袭不少春秋、战国、秦朝留下的历史包袱、思维定式。在这种情况下,他还能够以长治久安为第一目标论功行赏,是不容易的。刘邦是有战略高度的。
1.论功行赏,难在会激发人性之恶
甲申,始剖符封诸功臣为彻侯。萧何封酂侯,所食邑独多。功臣皆曰:“臣等身被坚执锐,多者百余战,小者数十合。今萧何未尝有汗马之劳,徒持文墨议论,顾反居臣等上,何也?”
刘邦面对的第一个难题是,分多大的“饼”?
最开始是分第一层的功劳,是给几个跟刘邦一块儿打天下的人,在抗秦斗争中取得了巨大成绩的人。给极个别的异姓封了王。
但无论是刘姓还是非刘姓的诸功臣,这第一层怎么分?刘姓家里边还好,总有一个亲疏远近和自己喜欢谁多一点,有点埋怨也无所谓,反正是家事。
但是国事——对于第一层级的功臣如何“分大饼”这件事,就比较麻烦了。
首先,要分的这个“大饼”有多大,非常考验一把手的人性。原来在打天下的时候,在不知道自己明天是不是还能活下来的时候,这个“大饼”可以画得无穷大——天下我跟各位共同分享。但现在整个天下已经是刘邦的了,他分出去的就是自己要少得的,这个时候他把“大饼”画多大,对他来说是种考验,换了任何人都是考验。
第二个难题是,这个“大饼”怎么分?
确定了“大饼”的面积之后,怎么分?分给谁?凭什么这么分?“文无第一,武无第二”,论不清楚。所以,一把手并不容易当,一把手有好多心要操。
论功行赏,除了一把手要一碗水端平,他自己跟他人之间也要维持相对公平。如果自己拿得太少,别人拿得太多,有可能也不利于长治久安。因为你放出去大半天下,那未来这大半天下就有可能联合起来干你;如果你的力量不够,你可能就会落到东周天子的状态,只有洛阳那么一块小地,周围随便拎出一个诸侯,都可以把你打得满地找牙。
刘邦同样也面临这个平衡的考验,不能太不公平、太小气,又不能太大方。作为被赏的第一级功臣,也要面临管理自己的问题,管理自己的言行和预期。管理得好,自己受益,后代也受益;管理得不好,有可能会惹祸上身。
公元前201年,刘邦开始分封第一级功臣。萧何被封为酂侯,得到的百姓、土地最多。和萧何一起被封的那几个人,比如樊哙、郦商、周勃、灌婴等,看到萧何的受封在他们之上,都觉得刘邦不公平。这几个人一同说,我们披坚执锐、九死一生,萧何只是舞文弄墨,做点案头工作,他凭什么在我们之上?
2.论功行赏,只能一把手做
帝曰:“诸君知猎乎?夫猎,追杀兽兔者,狗也;而发纵指示兽处者,人也。今诸君徒能得走兽耳,功狗也;至如萧何,发纵指示,功人也。”群臣皆不敢言。
刘邦说得很不客气,他说,各位将军,你们知道打猎吗?打猎,追杀野兔的是狗,而知道野兔在什么地方、指挥狗的方向的是人。说到底,你们就是有功的“狗”,萧何是有功的人。
这话说得相当难听。刘邦面前有带着成千上万人、立下一等一功劳的将军,有参加过鸿门宴的樊哙,有长期帮助刘邦平定后方、维持稳定的郦商,有周勃,有灌婴,能把这帮人比喻成狗的,在整个汉朝,只有刘邦一个人。
所以,论功行赏,特别是对第一层级的功臣论功行赏,只能一把手做。轻了、重了,分得大了、小了,一把手定。有不满的,一把手处理,这事儿不是一把手做不到。
也正是因为一把手刘邦撂下狠话后,大家才都不敢说话了。大家不是没有不满,《资治通鉴》里的原话是“群臣皆不敢言”,但完全没有提萧何是什么反应,这也为萧何之后被大家记恨,他的孩子也命运多舛设下了埋伏。
你的确多得了,在当时的文化下,一把手没意见,也没有其他人能把你怎么样,但是你要小心人性、人心。你到底是要更安全,还是要更多的财产?你已经能吃饱了,干吗还多要那么大一块“饼”呢?
相反,有大智慧的张良,刘邦心里的第一功臣、第一谋臣张良,是怎么处理的?
张良为谋臣,亦无战斗功,帝使自择齐三万户。良曰:“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乃封张良为留侯。
张良作为谋臣,也没有打仗,刘邦让他在齐国自己挑三万户。萧何只被封了八千户,而张良被封了三万户,几乎不是一个量级的。但张良非常节制,非常会说话,我要是刘邦,一定会被感动的。
张良说,我最开始在下邳起事,我跟您第一次见面也是在留这个地方。初相见,我们有共同的理想,都想推翻秦朝。遇见您是我的运气,您见到我也是天意,您一直采用我的计策,幸运的是我说的事儿往往都对了,做的谋划往往也都有用。三万户对我来说太多了,我只要跟陛下您最开始会面的那个地方,我只要留那个地方就够了。
太会说了,我都可以想象到,刘邦听到这番话时的心情,特别是有那些争功劳的将军和萧何这样不愿推功揽过的人作为对比,张良显得格外超凡脱俗,一直在帮刘邦排忧解难。
封陈平为户牖侯。平辞曰:“此非臣之功也。”上曰:“吾用先生谋,战胜克敌,非功而何?”平曰:“非魏无知,臣安得进?”上曰:“若子,可谓不背本矣!”乃复赏魏无知。
陈平被封户牖侯,陈平推辞说,这不是我的功劳。刘邦说,我用您的谋划,后来胜了,不是您的功劳,是谁的功劳呢?陈平说,如果没有魏无知,我怎么能有幸见到您?所以,这是魏无知的功劳啊。刘邦又一次被感动了,说,像您这样的才真是可以称为不忘本啊。刘邦不仅继续封陈平为户牖侯,还赏赐了魏无知。
功臣分完了,该分亲戚、分刘姓的人了。
帝以天下初定,子幼,昆弟少,惩秦孤立而亡,欲大封同姓以填抚天下。春,正月,丙午,分楚王信地为二国:以淮东五十三县立从兄将军贾为荆王,以薛郡、东海、彭城三十六县立弟文信君交为楚王。壬子,以云中、雁门、代郡五十三县立兄宜信侯喜为代王,以胶东、胶西、临淄、济北、博阳、城阳郡七十三县立微时外妇之子肥为齐王,诸民能齐言者皆以与齐。
刘邦兄弟少,孩子也还小,得了天下之后,想大封同姓。楚王韩信被贬为淮阴侯,刘邦就把韩信原来的楚地一分为二成了两个国家,并分别让他的两个兄弟当了这两个国家的王。接着,封另外一个兄弟宜信侯喜为代王,又立当时的一个“私生子”刘肥为齐王,让天下能说齐国话的都去齐国生活。
就这样,刘邦完成了切第一层“大饼”的任务。
3.论功行赏,应该倾向前台,还是中后台?
在现代商业社会,管理中也存在论功行赏的问题,也存在前台和中后台争功的问题。到底是前台功劳大,还是中后台功劳大?前台会觉得打仗、攻城略地、杀伐占取都是我们干的,销售的单都是我们拿的,收入是我们挣回来的,我们是在一线,闻得见硝烟,扑上了身体,拿回了金钱,公司应该对我们重点看待。我们才是公司最应该被奖励的人。
一把手面对这种压力时一定要把持住。无论是刘邦那时候说萧何功劳更大,还是在现代管理中,一把手觉得中后台很有可能更不可替代,一线的功臣,张三不行,李四也可以上,王五也可以上。但在后台,无论是战略,还是财务、法务、产品研发、市场营销、工厂生产管理,真正的好手非常难得,他们决定了一个公司的成本。
也就是说,如果不得不选择,我同意刘邦的做法——偏向中后台,偏向一家公司、一个组织的基础,偏向产品的研发、管理的完善,特别是战略的制定。
刘邦排前三位的功臣张良、萧何、韩信,前两个都是中后台,一个做战略,一个做后勤。这种排法在现在的管理环境中依旧适用,战略还是第一位的,如果把一线打拼排在第一位,那你的公司就要小心了,太着急了,很有可能难以持续。
当你的领导拼命奖励一线,尽可能地去提升销售的时候,那这家公司很有可能也持续不了太久。虽然有可能你的CEO、你的老板面临着相当重的压力,要尽快回款,产生销售额,但如果你在这样的公司里工作,要做两手准备,做好后手安排,这就是我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