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良善谏:与领导沟通要注重时机和方式
刘邦建国以后,开始有恩必报、有仇必报,一边制裁能臣,杀人立威,一边大肆封赏。因为大臣不知道自己在报恩的行列,还是在报仇的行列,所以刘邦这套组合拳打得朝廷上下心惊胆战、人心惶惶。在这个过程中,本已经远离了汉朝权力中心的张良再次上线,为刘邦出谋划策。
张良善谏的故事,讲的是“切大饼”的第二个层面——把第一等功臣分剩下的再分给第二等功臣,该如何分?分的过程要注意什么?
这个故事也从侧面揭示了张良绝顶聪明的做事方法。张良凭什么让刘邦对他言听计从?这个顶尖的战略专家做对了什么?他和刘邦沟通的秘诀是什么?其中有哪些方法是我们今天依旧可以借鉴的?
1.要顺着人性提供方案
上已封大功臣二十余人,其余日夜争功不决,未得行封。
刘邦已经分封了第一级功臣,到第二级时,发现比第一级还难封。第一级好多直系下属,刘邦多多少少是了解他们具体立过什么功、到底对自己怎么样的。而到了第二级,刘邦发现自己知道的甚少。
我大概统计过,开国之后往往就是一百到两百个大功臣,把他们和他们的家庭安顿好,这个王朝能持续挺长一段时间。而这个王朝的故事,80%以上就是这些开国功臣家庭和他们后代的故事。
刘邦分到第二层,分不下去了。除了已经分封完了的这二十余位大功臣,剩下的东找西找,看谁都不满意。
上在洛阳南宫,从复道望见诸将,往往相与坐沙中语。上曰:“此何语?”留侯曰:“陛下不知乎?此谋反耳!”上曰:“天下属安定,何故反乎?”留侯曰:“陛下起布衣,以此属取天下。今陛下为天子,而所封皆故人所亲爱,所诛皆平生所仇怨。今军吏计功,以天下不足遍封;此属畏陛下不能尽封,恐又见疑平生过失及诛,故即相聚谋反耳。”
刘邦在洛阳南宫走来走去,远远看到好多大将三五成群地坐在沙中聊天。“坐沙中语”很有意思:第一,当时条件比较艰苦,也没个屋子,也没个凳子;第二,诸将对如何“分蛋糕”这件事非常上心,哪儿也不去,常常坐在沙中聊天;第三,坐在沙子中还能聊得这么起劲,说明大家内心是炙热的。
刘邦问他们都聊啥呢?张良说,陛下,您不知道他们在说什么吗?他们在谋反。
张良的交流技巧,是一刀切进去。张良跟刘邦这么长时间,在刘邦这儿,他有足够的信任,连想都不想就一刀切进去,直接点出他们要谋反,这直接引起了刘邦的注意。刘邦最害怕听到的就是谋反,但是刘邦想不明白,现在天下安定,他们为什么要反呢?
张良说,陛下您布衣起家,靠着这些正坐在沙中聊天的人得了天下。现在,您封的都是过去的老人以及您喜欢的人,杀的都是您不喜欢的、跟您有仇的人。
现在,这些坐在沙子里聊天的人,正在计算自己的功,觉得您如果把功臣都封了,整个天下都不够分的,他们担心自己得不到陛下您的封赏。反过来,他们也害怕过去在楚汉相争的过程中,是否有哪些过失得罪了您,会因此被杀、被贬。如果大家都这么想,他们就会聚在一起,商量谋反吧。
上乃忧曰:“为之奈何?”留侯曰:“上平生所憎、群臣所共知,谁最甚者?”上曰:“雍齿与我有故怨,数尝窘辱我。我欲杀之,为其功多,故不忍。”留侯曰:“今急先封雍齿,则群臣人人自坚矣。”
刘邦说,我能怎么办呢?
做一把手不要总是第一时间提自己的解决方案,要给周围有思想、有头脑、有谋略的人机会,让他们先说。
张良问,陛下,您这辈子最恨的、所有人也都知道您恨他的人是谁?刘邦不是一个糊涂的人,张口就说雍齿是我最恨的。大家都知道他多次羞辱我,让我下不来台。我千百次想杀他,但是他劳苦功高,我不忍心。
张良说,您马上先切一块“饼”给雍齿,先封了他,群臣就安定了。
您最恨的、最想杀的,您还封了、赏了,那其他人跟雍齿比,一定会想,圣上没有那么恨我,圣上也不会杀我,没准儿也可能封我。
张良给刘邦出的这一招也是利用了人性,神奇的是,刘邦又听了。
于是上乃置酒,封雍齿为什方侯;而急趋丞相、御史定功行封。群臣罢酒,皆喜,曰:“雍齿尚为侯,我属无患矣!”
刘邦摆了酒席做仪式,封雍齿为什方侯(什方是汉中的一个县)。同时紧急命令丞相、御史赶快把第二等功臣怎么封、怎么赏安排好。群臣喝完酒都很开心,说雍齿不仅没掉脑袋,还被封了侯,那我们就肯定没事了。
2.与领导沟通的方式和时机
张良非常善于跟领导沟通,善于用合适的方式、在合适的时机,让领导明白问题是什么,应该如何解决。你光有正确答案,只能是成事的一半,甚至有时候是一小半;你还要设法在合适的时候、用合适的方式跟领导完美沟通这个方案,领导心悦诚服地听明白了、接受了、执行了,这件事才算成了大半。
臣光曰:“张良为高帝谋臣,委以心腹,宜其知无不言;安有闻诸将谋反,必待高帝目见偶语,然后乃言之邪?盖以高帝初得天下,数用爱憎行诛赏,或时害至公,群臣往往有觖望自危之心,故良因事纳忠以变移帝意,使上无阿私之失,下无猜惧之谋,国家无虞,利及后世。若良者,可谓善谏矣。”
司马光也觉得很奇怪,张良是刘邦的第一谋臣,是心腹之臣,他就应该知无不言,言无不尽。他怎么能知道有人要谋反,还一定要等刘邦看到他们坐在沙地上交头接耳之后才说?
司马光认为,张良要等机会才谏言,因为张良看到,刘邦在得到天下之初的行为、“切大饼”的方式都是按自己的爱憎去做的,他把自己的爱憎放在了成事之前。在这样的情况下,群臣往往会不满、失望、害怕、担心。所以张良要等一个特别好的机会,告诉刘邦他们在谋反,因为他们觉得“大饼”没自己的份儿,大刀就架在自己的脖颈子上。
上边要做到无私,做到以公心为先,下边就不会有猜忌、害怕,就会觉得公平。有了公平,下边就没了谋反之心,国家就没有了被颠覆的危险。这种人心的安稳能够利及后世很多代,让刘邦的子孙都收获好处。像张良这样的,真是会给领导提意见的人啊!
3.一把手要重视中后台的利益
即使“大饼”分到了第二层,到底侧重一线,还是照顾中后台、照顾总部的人,依旧是个难题。在现代管理环境下,这种一线利润中心和总部职能部门之间的矛盾也是非常普遍和避免不了的。
列侯毕已受封,诏定元功十八人位次。皆曰:“平阳侯曹参,身被七十创,攻城略地,功最多,宜第一。”谒者、关内侯鄂千秋进曰:“群臣议皆误。夫曹参虽有野战略地之功,此特一时之事耳。上与楚相距五岁,失军亡众,跳身遁者数矣,然萧何常从关中遣军补其处,非上所诏令召,而数万众会上之乏绝者数矣。又军无见粮,萧何转漕关中,给食不乏。陛下虽数亡山东,萧何常全关中以待陛下。此万世之功也。今虽无曹参等百数,何缺于汉;汉得之,不必待以全。奈何欲以一旦之功而加万世之功哉!萧何第一,曹参次之。”
第二等功臣都已分封完了,开始排座次了。第一等里谁排第一,谁排第二?这时候,一线跟中后台、总部之间的矛盾又凸显了出来,又反映到刘邦那里去了。
一线这些军头是这么说的:平阳侯曹参攻城略地,身上有七十多处伤,他功劳最多,应该排所有人前边。而关内侯鄂千秋说,这些人说得都不对。曹参虽然在野外作战有功,但他做的只是一时的事情,只是打胜了一些仗而已。您和楚国胶着了五年,您有好几次走投无路,军队没粮食,都是萧何从关中给您漕运过来的。您在山东打了好几次大败仗,而萧何一直把关中管得好好的,在关中等着您、支持您,做您稳固的大后方和根据地,这些是万世之功,不是几场战争胜利能够替代的。如果没有曹参这一百来个将领,大汉和您也不会真的走投无路。您得了这一百来个能打仗的人,也不见得能保全自己,也不见得能得江山。但是没了萧何,您就没了根据地。没了萧何,您就没了失败之后东山再起的资格和能力。没了萧何,您就得不到汉朝的江山。您现在因为曹参有一时之功,就要把他加在有万世之功的萧何之上,您觉得您做得对吗?我非常坦率地跟您说,萧何应该排第一,曹参排第二。
上曰:“善!”于是乃赐萧何带剑履上殿,入朝不趋。上曰:“吾闻‘进贤受上赏’。萧何功虽高,得鄂君乃益明。”于是因鄂千秋故所食邑,封为安平侯。是日,悉封何父子兄弟十余人,皆有食邑。益封何二千户。
刘邦说“好”,就这么办。于是,赐萧何可以带剑上殿,享有最高的荣誉,上朝不用快走。
刘邦说,萧何功虽然大,但如果没有鄂千秋,萧何的功不能像现在这样闪烁。于是把鄂千秋封为安平侯,同时加大了对萧何的奖励,给萧何父子、兄弟十余人都封了食邑,又多封了萧何两千户。
这里也没有提到萧何是怎么看待这件事的,但至少萧何没有推、没有谦让,跟张良有情有义地跟刘邦说的那番话所表现出的境界,有天壤之别。
自古战功谁第一,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一线从一线角度看,应该是一线人战功第一;后台的人从后台角度看,会觉得后台的人是战功第一。我认为顶尖的、好的CEO如果有选择,一定要更向着总部幕僚,向着中后台,为什么?
第一,中后台总体来讲,利益就少。在中后台没有仗打,不负责损益表,能有的花销、能有的利处本身就比前线少。
第二,中后台从很大程度上是CEO的幕僚、CEO的核心班子,跟CEO更亲。如果CEO不偏向中后台一点,那中后台受气之后,被孤立的就是CEO自己。
第三,一线各个山头、各个军头、各个有损益责任的人员,他们本身就有自立山头的倾向和可能。如果不多维护总部幕僚、总部职能部门、总部中后台,那一线失去管控,闹独立的可能性会日益增大。
总之,一线和中后台之间的平衡,自古以来在任何机构都是一个大问题。中后台虽然看上去没那么光鲜,但是作为CEO一定要有所偏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