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项之争:学习历史和管理,是有捷径的
项羽下线了,得过江山、“力拔山兮气盖世”的西楚霸王项羽竟然下线了。项羽下线之前说过一句话,“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意思是我今天之所以有这样的败局是老天灭我,不是我不会打仗。
作为战略管理专家,这句话让我毛骨悚然,西楚霸王还不算老天眷顾,那老天眷顾了谁?不是老天辜负了你,反而是你辜负了老天。
1.学习不是赶路,不要一味求快
我从一个战略管理专家的角度,给刘邦和项羽做个复盘。项羽一把好牌,为什么打得稀烂?刘邦一把烂牌,为什么能笑到最后,赢了天下?
从“成事学”的角度看,刘邦和项羽两个人太具有典型性了:一个人充满了成事之道和成事之德,另一个人严重缺乏成事之道和成事之德,造成了完完全全不一样的开始和结果。
我们学习的时候往往有一个误区,就是拼命赶路程。事实上,学习要重复、要练习、要总结,要把自己之前读过的东西拿过来再读,要不断练习,要把从书本中、从老师身上学到的东西搁到实践中去。尤其是经典,更要多重复读,其阅读效率、收获要远远大于读一些非经典的书。读书多有时候不意味着你常识多,不意味着你智慧高。经典多重复读几遍,似乎浪费了读新书的时间,但实际上会让你增加更多的智慧。
2.代入法:学习历史和管理的捷径
学习历史和管理,我有一个非常有效的方法——代入法。
当你读到《资治通鉴》中关于一种状态、一个情景的描述,你先捂住书不往下读,问问自己:如果你是当事人,你有什么样的感受、压力和心情?你会如何说、如何做,以及为什么。然后再看一下真实的历史是怎么发生的,比较一下真正的当事人的所说所做,和你有什么不一样。
这种代入法在现实生活中也可以应用在很多场景里,比如说在开管理会的时候,你可以假设自己就是霸道总裁,基于你所听到的,你会如何分析和做决策,以及为什么。使用这种代入法非常烧脑,这么看《资治通鉴》你会看得很慢,这么开会你会开得很累。但是我可以很负责地告诉你,你将收获很大,长进很快。
历史上,有时候两强相斗,从开始到胶着,再到结果呈现,中间会发生很多故事。这些故事对于现代商业管理仍然有重大的启示作用。所以,我发明了换位法,虽然使用不那么普遍,但是增长智慧的强度一点不低:A做了A1、A2、A3事,B做了B1、B2、B3事,你作为案例学习者,如果你是A,遇上了B的情况,你会怎么做?如果你是B,遇上A的情况,你会怎么做?
把换位法应用到刘项之争这几年的历史上,如果项羽是刘邦,项羽会怎么干?反过来,如果刘邦是项羽,刘邦又会怎么干?
3.古人是如何看待刘项之争的?
司马迁说,项羽创造了奇迹,但缺乏自省精神。
太史公曰:羽起陇亩之中,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及羽背关怀楚,放逐义帝而自立;怨王侯叛己,难矣!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悟而不自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岂不谬哉!
太史公说,项羽从田头起家到庙堂爆发性增长,只用了三年就带领着五方诸侯灭掉了似乎无比强大的秦朝,分天下,王诸侯,成为天下的霸主。虽然他没得善终,最后败了,自刎而死,但是自古以来,除了项羽没有人做过这类的事,他已经是了不起中的了不起了。
但是项羽一统天下之后,开始出臭棋中的臭棋。离开关中,回到了家乡,失去了地利。放逐并杀了义帝,自立为西楚霸王,又失去了人和。还抱怨其他王侯背叛自己,最终一把好牌,打得稀烂。
项羽不仅拱手失地利、失人和,而且狂妄自大,以攻伐杀戮为荣,觉得凭自己一个人的能力、一个人的智慧就可以成就霸王之业,结果没到五年就亡国了,在死前还不觉悟、不自责。
虽然自责是一种摧毁性极强的心态,但是这时候项羽还怪老天不帮自己。你还要老天怎么帮你啊?以上,是太史公的评论。
扬雄说,项羽失败,是没有群策群力。
扬子《法言》:或问:“楚败垓下,方死,曰‘天也!’谅乎?”曰:“汉屈群策,群策屈群力;楚憞群策而自屈其力。屈人者克,自屈者负;天曷故焉!”
《扬子法言》说,有人问,西楚霸王在垓下死之前说的“都是天命”,这话有道理吗?扬子的回答,陈述了一个管理学中的事实。他说,刘邦是用大家的集体智慧去驱动大家的力气,群策群力,大家一起干。成了事之后,大家分利。而项羽认为只有自己对,讨厌大家的意见。
群策群力,能够驱动组织中所谓的“核能”——人力资源、人的能量,激发人的潜能,这样的组织才能赢。
4.从管理角度看,项羽为什么输给了刘邦?
如果刘邦是项羽,如果项羽是刘邦,在当时的环境里,他们会做什么?结局会不一样吗?
先说刘邦,“为人隆准而龙颜”,长得像龙,估计也没有太好看。“仁而爱人,喜施,意豁如也”“常有大度”,点出刘邦的特点——善于爱人,善于让人爱,喜欢跟人分利,大度能容人,这是他的第一个明显特点。之后,刘邦又展现出他另外两个特点:爱学习和“不要脸”,把事情搁在自己的脸面之前。
接下来项羽出场。项羽,名籍,项梁是他的叔叔。《资治通鉴》里说项羽“籍少时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学书不成,学剑又不成,文武都不爱学,而且还找借口。他是这么说的:学写字,记记姓名就好了;剑,一人敌,没什么可学的,我要学万人敌。项梁又开始教项羽兵法,项羽学了个大概,又不愿意深入学好。项羽不爱学习,单“籍长八尺余,力能扛鼎,才气过人”,力气大,大高个儿,一个人能抵一万个人。
项梁跟项羽斩了当时会稽太守的头,项梁自己当了会稽太守,二十四岁的项羽为副将。这个会稽太守收留了他们俩,对他们有恩,但他们还是为了权力,滥杀恩人。
这时候,刘邦在干什么?刘邦也遭遇了一件类似陈胜、吴广遇到的事,就是违反了秦朝的律法,理应被处死。但这个时候,刘邦并没有忽悠大家,而是说“公等皆去,吾亦从此逝矣”。他说,我不为难大家,大家自谋生路,咱们彼此可能不相见了。说白了,就是大家各自保命去吧,没那么多愿景,也没那么多野心。
但有意思的是,“徒中壮士愿从者十余人”,即使是这样,还有十多个人愿意跟着他。一开始刘邦就有个核心团队,另外一些后来者也慢慢聚拢来,比如张良、萧何、曹参、夏侯婴。而项羽身边从一开始就只有一个亚父范增,一个七十多岁的老者。真正能跟他出生入死、年岁相当的人,身边则一个也没有,至少《资治通鉴》里一个也没提。
再往下说宋义之死。宋义是项羽的顶头上司,他高壁坚守,不跟秦兵正面冲突。项羽找了个碴儿,杀了宋义。这种事纵观刘邦一生,都没有发生过,他从没用过这种街头斗狠的招数。刘邦洗着脚见郦食其,被郦食其骂了一顿后,刘邦立刻就不洗了,听他好好聊,最后不仅是郦食其,连带他弟弟郦商也跟刘邦一块儿干了。这种事如果换了项羽,估计他不会洗脚,但也不会听郦食其说什么。
在刘邦入咸阳,看见那么多好东西时,他也想夺取,但是被周围樊哙、张良几个人摁住,说你不能这么做。刘邦离开咸阳城时,在霸上和咸阳父老“约法三章”,保护他们的人身安全和财产安全。项羽的做法则相反,杀降兵,抢珠宝、妇女、狗马、帷帐,烧阿房宫,把重宝都挪到了自己的家乡。
后来,鸿门宴上项伯告密,把项羽的动向告诉了刘邦,项羽在鸿门宴之后还留下了项伯。刘邦在鸿门宴时也经历了相似的事,他军中有个叫曹无伤的人把自己的动向告诉了项羽,刘邦从鸿门宴中逃出后,第一件事就是杀了曹无伤。两个人的做法截然相反。
还有很多例子,比如韩信多次给项羽建议,却不被项羽重用,但到了刘邦这里,他还没有立过功,就被拜为大将。
在楚汉之争呈胶着状态时,刘邦屡战屡败、屡败屡战,从不放弃,在过程中放下一切,只求活命,只要能活命,就还有希望。而项羽只是没粮食了,没兵了,其实他败了还能回江东,但是骄傲的项羽完全不把这当成一个选项,过不了自己那颗骄傲的心,最终死在了乌江边。
5.最能干的人不一定最成事
项羽和刘邦的结局,大家也都知道了,基于以上分析,我来总结归纳一下。公司管理跟当时的军队管理、王朝管理有类似的地方,核心词有三个。
第一,战略管理。战略就是在何处竞争、何时竞争、如何竞争,定什么样的使命、愿景,用什么样的价值观来组织团队。如果战略清晰,项羽不会退回楚地;如果战略不清晰,刘邦不会打出汉中。
战略想清楚不容易,战略笃定地被执行下去更难。有少数聪明人,是能看清楚战略的,但更重要的是一把手能听进去这个战略。陈平、张良、韩信都跟刘邦说了天下应该如何打,刘邦听进去了。但是没有人跟项羽说这件事,项羽也没处可听,即使有人跟他讲,他也不见得能听进去。
另外,重要的是战略笃定性。根据这个战略去执行,不要因为短暂的、局部的、个别的失败而停止对整个战略的执行,失去对整个战略的信心。这也是战略管理的精髓,所以战略管理的重中之重还是“霸道总裁”这个人——他和他的团队能有多强的战略眼光、多强的战略笃定性。
第二,业绩管理。奖勤罚懒,奖优罚劣,奖功罚无功。要与人分利,要清清楚楚与人分利,该是别人的就是别人的,该是团队的就是团队的,不要什么都自己把着,不要只给人“画大饼”。“画大饼”有用,但是只“画大饼”不好使。
在业绩管理上,刘邦跟项羽又是两个极端。刘邦愿意与人分利,愿意把天下跟大家共坐,只要你听我的,只要我没有受到严重威胁。项羽则相反,我的是我的,你的也是我的,答应的事情也不会做,争取连答应都不答应。利散人聚,利聚人散,古往今来都是这个样子。
第三,人力管理。也就是人的选、用、育、留。公司和过去的王朝一样,拼的不是霸道总裁的个人能力。论长相,论个人能力,论个人魅力,刘邦远远不如项羽。但是刘邦会选人、会用人、会育人、会留住人。刘邦的核心团队从头到尾一直在,而项羽一开始就没啥核心团队。
说到底要成事、持续成事、持续成大事,拼的是群策群力,是调动整个团队的积极性,使出整个团队的力气,而不是靠一个人。刘邦作为个体,能力极其一般,但作为一个领导,领导出来的组织,能力极其彪悍。项羽作为个体,能力极其彪悍,但是作为一个领导,领导出来的组织,能力很一般。
我们如果立志当领导,而不是当一个艺术家,不是当一个明星、演员,那么要想成事、持续成事,就要跟刘邦学,别跟项羽学。不要被项羽这样的狠角色晃瞎了我们的双眼,要向刘邦这样的中年油腻猥琐男学习。
人间事,要透过现象看本质。本质就是最能干的人不一定最成事,最能干的人不一定是你值得跟的领导。甚至有时候相反,最能干的人最不成事,最聪明的人没有多大成就,跑得最快的人最后到达。而且他们很有可能不是你该跟的最好的领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