胜利之后:隔层任命是制衡下属权力的一把“剑”
楚汉之争终于有了结果——刘邦赢了,项羽输了。摆在刘邦面前的问题就是,最大的敌人没了,最强的竞争对手没了,国家应该怎么办?公司应该怎么办?
如果你是个CEO、是刘邦,你会怎么办?
1.隔层任命:掌握控制权的有效方法
汉王还,至定陶,驰入齐王信壁,夺其军。
汉王刘邦回来,到了定陶,快马驰入齐王韩信的军营里,夺了他的兵权。
刘邦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夺韩信的兵权,夺最厉害的人、最有可能威胁到他的人的兵权。兵权乃大权,现在天下已定,兵权不能再放在别人手里,卧榻旁边,岂能容他人鼾睡?
之前我总在想,韩信的军营是纸糊的吗?军权说被夺下就被夺下了。换一个角度,这也说明刘邦对大事儿是能安排清楚的。虽然他把最好的兵、最好的将都给了韩信,但是对韩信军权的控制一直是有把握的。刘邦最大的内部风险被自己很认真地、很好地规避了。
虽然《资治通鉴》里没有细写刘邦是怎么规避这个风险的,但从蛛丝马迹看,刘邦把最亲信的将领曹参、夏侯婴都安排在韩信营中。韩信虽然是一把手,但是他对自己的整个团队、组织机构,并没有绝对的控制权。他有指挥权,有军权,但是如果他真敢造反,军队是调不动的。主要的原因就是,向他直接汇报的那一层指挥官,包括曹参、夏侯婴,都是刘邦的亲信,这一点很重要。
在现代管理中,安排自己最信任的关键人物在业务单元CEO下边,依然是制衡的有效方法。在一个大集团里,董事长是最高的决策者,但是董事长不可能管理所有的业务,他下边的每个大业务单元,都有自己的一把手。他要控制这些业务单元,一个最有效的方法就是隔层任命。也就是说,业务单元一把手不能直接任命他的副手,要由集团董事长来任命向业务单元一把手直接汇报的那几个人。
虽然业务单元一把手有可能跟集团董事长不亲、不铁,但是集团董事长和业务单元一把手的下边一层非常铁、非常亲,集团董事长就可以放心地让业务单元一把手去管理。这个业务单元一把手一旦出现大的问题,那直接向他汇报的几个副总就会随时让集团董事长知道这个坏小子干了什么事。两千年前,刘邦也是用这种方式“掐死”韩信的。韩信再能干,带的部队再多,立的军功再大,如果他有反心,刘邦也能立刻把他拿下。哪怕他没有反心,在刘邦想夺他军权的时候,也能分分钟进他的军营实施。从古至今,隔层任命都是一个重要的管控手段。
刘邦宽宏大量,能容人,能用人,那为什么还要安插曹参这样的心腹在韩信周围?因为没有绝对的信任。如果你作为集团董事长,给了业务单元一把手绝对的信任,那实际上是害了他,也反过来害了你自己。比如韩信分分钟有可能反,业务单元一把手也分分钟可能干出让你瞠目结舌的事情来。是他们坏吗?不是的,因为他们也是人,他们只是做了人拿到绝对权力之后有可能会做的事而已。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你害了他们,因为你放纵他们做出了这样的事。进一步说,你也可能害了自己。因为你给的权太大,让权力失去了平衡。所以充分授权、充分放权并不意味着授予所有的权、放掉所有的权,你手上还要抓着一把“剑”,这把“剑”就是隔层任命。
2.胜利后,最重要的是分配利益和防范风险
临江王共尉不降,遣卢绾、刘贾击虏之。春,正月,更立齐王信为楚王,王淮北,都下邳。封魏相国建城侯彭越为梁王,王魏故地,都定陶。
刘邦做的第二件事就是把所有不服的人都杀掉。临江王共尉不服,就往死里打。
刘邦做的第三件事是让韩信别在齐国待着。那是韩信的故地、权力基地,那个地儿的人民、军队太爱戴韩信,让人不放心。把韩信迁到楚地,让他在淮北称王,在下邳建都。封彭越为梁王,把魏国的故地给彭越,定都定陶。刘邦只封了两个王——在楚汉相争中立了大功的韩信和彭越。韩信在楚汉之争中立了汗马功劳,他挺刘邦,刘邦最后赢了,但是他在楚汉相争的过程中是伤了刘邦的心的。
首先,他让郦食其白白死了。他在郦食其已经说服了齐王之后,依旧向齐国进军,导致郦食其被当时的齐王给烹杀了。另外,韩信还在刘邦最苦、最难的时候,要齐王之位。刘邦本来很愤怒,但是被张良、陈平劝住了,虽然刘邦在当时给了韩信齐王这个位置,但他心里是恨的。
到了天下平定,有绝对的话语权和决策力的时候,刘邦还是把韩信封了王,没有食言。不得不说,刘邦是真能忍,能够说话算数,做到这一点,当老大没问题了。
令曰:“兵不得休八年,万民与苦甚。今天下事毕,其赦天下殊死以下。”
刘邦做的第四件事,是下令说,大家打了八年仗,太苦了,老百姓也跟着受苦了。现在仗打完了,除了特别该死的,所有的罪犯都可以回家,大家都能享受战争胜利后的红利。
诸侯王皆上疏请尊汉王为皇帝。二月甲午,王即皇帝位于汜水之阳。更王后曰皇后,太子曰皇太子;追尊先媪曰昭灵夫人。
刘邦做的第五件事,就是称帝。各个诸侯王都劝刘邦说,您该称帝了,您不能跟我们平起平坐,要比我们高一级。刘邦当仁不让,根本没有推却,就当了皇帝,把王后尊为皇后,把太子称为皇太子,并且让他的妈妈也当了昭灵夫人。
这件事看上去小,但实际上特别大。刘邦确认:我继承了秦朝的帝王之权,我就是皇帝,其他人都比我低,我不跟任何人平级,我就确立了名分。
帝西都洛阳。
第六件事,刘邦把洛阳定成西都,洛阳是原来周朝的首都,比较富裕,相对咸阳而言,离刘邦老家也比较近。虽然刘邦没有像项羽那么蠢,非要衣锦还乡,但是刘邦也是人,也想从某种程度上离故乡近一点,从某种程度上多点享受。
夏,五月,兵皆罢归家。
第七件事,夏天,五月的时候,刘邦让很多士兵都回家了,这样风险也小,不要有那么多军人整天在街头晃荡,万一有啥兵变,也是麻烦。
诏:“民前或相聚保山泽,不书名数。今天下已定,令各归其县,复故爵、田宅;吏以文法教训辨告,勿笞辱军吏卒;爵及七大夫以上,皆令食邑,非七大夫已下,皆复其身及户,勿事。”
第八件事,过去八年战乱,有不少人都跑到山里躲藏。现在天下已定,大家都回来吧,各归各县,原来是啥官,你还做啥官;你原来有哪块田地,还是你的。现在汉朝当官的人,对待接收来的秦朝百姓、官吏,要跟人家好好讲解现在的管理制度和法律法规,不要打骂、侮辱人家。原来在秦朝是高级别大官的,还给人家原来的待遇;原来的奴隶、农户,级别不够的要给人家恢复身份,把原有的土地、房产还给人家,免除其徭役。
刘邦做的第八件事,实际上就是保证前朝这些有一定资产的官吏、人民的人身安全和财产安全。老百姓最怕的就是失去人身安全和财产,把这个安全感给了,一个政权就容易相对地稳定下来。让你安全了,你就不想造反了。
3.打胜仗,要懂得用人
最后一件事,刘邦也是人,他也要吹牛。
我曾经问过几个好老哥:你人生最大的乐趣是什么?他们都是做生意的好手,而且生意做得很成功。他们无一例外地说,觉得最快乐的事就是一桌饭、一桌酒、一桌老朋友,聊聊过去打过的仗、过去赢过的仗、过去的辉煌,喝着酒,吃着肉,吹着牛,太爽了。
帝置酒洛阳南宫,上曰:“彻侯、诸将毋敢隐朕,皆言其情。吾所以有天下者何?项氏之所以失天下者何?”高起、王陵对曰:“陛下使人攻城略地,因以与之,与天下同其利;项羽不然,有功者害之,贤者疑之,此其所以失天下也。”上曰:“公知其一,未知其二。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填国家,抚百姓,给饷馈,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三者皆人杰,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所以为我禽也。”群臣说服。
刘邦在洛阳南宫摆酒,让所有大臣都一块儿吃喝,然后他说各位不要骗我,要说实话,为什么我能得天下,而项羽不能得天下?
高起、王陵站起来说,您让大家杀伐占取,得到的好处,您就给那些有战功的人。您跟天下分利,而项羽不是——谁有功他就害谁,谁有本事他就怀疑谁,这就是他失去天下的原因。
刘邦说,你知道其一,不知其二。如果讲计谋,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我不如张良,他比我聪明;安抚百姓,维持经济,保证粮草后勤,我不如萧何;带百万雄师,打仗一定胜,攻城一定取,我不如韩信。
这三个人——张良、萧何、韩信,都是人杰、顶尖中的顶尖,但是我能用他们,他们能为我所用,是我取天下最重要的原因。项羽有一个范增,也是人杰,但只有一个范增,他也用不好。所以我赢了,他输了。
多打一层,为什么这些人能为刘邦所用,而不能为项羽所用?我还是要讲刘邦的三个特点:第一,宽厚。愿意跟人分利,能够包容人不同的特点,甚至一些所谓的缺点;第二,有极强的学习能力,跟别人学如何打仗、如何做战略规划,认真听别人的意见,而且能落实;第三,不要脸,有成事之道、成事之德,把事儿搁在自己的情绪之前,成事第一,其他往后搁。
宽厚长者、有学习能力、不要脸,这就是刘邦。正是凭借这三个特点,刘邦才能够做到持续成事,与天下同其利,用好人杰。
4.吹牛前,要先把风险和利益处理好
胜利之后,刘邦做的这九件事有两条主线。
第一,利益。利益分配好,找到平衡,答应人要做的事、要给的利,给人家。不需要惹、不需要逼的,就不要那么做。照顾好老百姓,退半步甚至退一步,让大家舒服。当时答应要封王的就封王,答应要给钱的就给钱,并敢给。
第二,风险。一些关键的风险要防范。比如说,解一些重要军头的军权,削减地方武装,定都在一个适合的地方,不要总想着衣锦还乡。该狠的时候绝不手软,要做皇帝也当仁不让。古往今来能干赢所有人的赢家就可以称皇帝,如果这时候还不称帝,那一定会有人冒出来要干你。
落在现代管理环境里,取得胜利后,你除了要欢庆胜利,还要协调利益的分配,该给的要给,不要自己一个人独占胜利果实。另外,为了保住你的胜利果实,那些潜在的巨大风险应尽快解除掉。比如说,有人想另立山头,这些山头大到会威胁你的领导位置,那就毫不犹豫把他干掉。
我想你作为霸道总裁,在现代商场、商业环境中取得胜利之后,也要跟刘邦学学——在吹牛之前,把该处理的风险处理掉,把该分给别人的利益分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