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都长安:想长治久安,地利很重要
公元前202年阴历四月,刘邦定都洛阳。五月,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兵的一番话,让刘邦决定改定长安为都。这个决定,对汉王朝的长治久安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这个小兵到底对刘邦说了什么?定都长安和定都洛阳到底有什么不同?
我问这个问题,是因为很多时候大家都忽视了地利的重要性,但从长期看,地利可以更好地促进你成事。
在现代管理环境中,把公司总部设在哪儿、研发设在哪儿、销售设在哪儿,同样是很重要的事。
1.吸引对方注意是一种谈判技巧
齐人娄敬戍陇西,过洛阳,脱挽辂,衣羊裘,因齐人虞将军求见上。虞将军欲与之鲜衣。娄敬曰:“臣衣帛,衣帛见;衣褐,衣褐见,终不敢易衣。”于是虞将军入言上。上召见,问之。
齐国人娄敬,平时在陇西戍边。有一次,他穿着羊皮袄,拉着车经过洛阳时,突然停了下来,想让他的老乡,一个姓虞的将军,替自己求见皇上。
能跟皇上说上话的不是一般人,这个人竟然愿意传话,放在大多数时候,这都是件很荒诞的事。看得出,汉朝时大家还是有风骨的,还能够做出一些现在看来有些出格的事。
虞将军没有问你是谁,你从哪里来,你要干吗去,谁派你来的,有什么目的,而是说,见皇上,总要穿得体面一点,我给你弄身衣服吧。娄敬却说,我本来穿的什么样,就以本来面目示人。一个名不见经传的人想见皇上,这事已经挺奇怪了。更奇怪的是,他求的中间人竟然没问他要去干什么,就给他传话了。更神奇的是,刘邦竟然同意了。
穿衣服这件事,虽然《资治通鉴》里没有细说,但也暗示了衣着妆容是重要的。郦食其高高大大、峨冠博带是一种风格,而娄敬穿得破破烂烂地去见穿着光鲜的皇上也是一种风格。这两种风格的目的是一样的——吸引眼球。
2.地利对长治久安很重要
上召见,问之。娄敬曰:“陛下都洛阳,岂欲与周室比隆哉?”上曰:“然。”
刘邦问娄敬,你想跟我说什么?娄敬用了有挑战性的问题开场:您定都洛阳是想跟周朝媲美吗?这种说话的技巧,非常容易抓住被问者的注意力。刘邦是当今皇上,娄敬如果第一句不能引起他的注意,那之后的话就很难聊了。
刘邦非常坦诚地说了一句:是的。
娄敬曰:“陛下取天下与周异。周之先,自后稷封邰,积德累善,十有余世,至于太王、王季、文王、武王而诸侯自归之,遂灭殷为天子。及成王即位,周公相焉,乃营洛邑,以为此天下之中也,诸侯四方纳贡职,道里均矣。有德则易以王,无德则易以亡。故周之盛时,天下和洽,诸侯、四夷莫不宾服,效其贡职。及其衰也,天下莫朝,周不能制也。非唯其德薄也,形势弱也。”
娄敬接着说,陛下,您得天下跟周朝得天下不一样。周朝得天下,是在一个小地方生活了十几代人,后来发现天下的诸侯都愿意跟着他们走,然后周武王才灭了殷朝,自己成为天子,再开始建设、经营洛阳。
洛阳位于天下的正中,四方诸侯来贡奉、朝拜都很方便。“有德则易以王,无德则易以亡。”也就是说,如果皇帝做得好,在洛阳就会非常方便四方来朝。但如果你没有德,那在洛阳,就会非常危险。
周朝强盛的时候,天下和睦,各路诸侯、四方外族都来朝贺。周朝不行了的时候,天下人都不来了,周朝也拿他们没有任何办法。不只是周朝那时的德行不够,洛阳所处的地利也不行。
“今陛下起丰、沛,卷蜀、汉,定三秦,与项羽战荥阳、成皋之间,大战七十,小战四十;使天下之民,肝脑涂地,父子暴骨中野,不可胜数,哭泣之声未绝,伤夷者未起;而欲比隆于成、康之时,臣窃以为不侔也。且夫秦地被山带河,四塞以为固,卒然有急,百万之众可立具也。因秦之故,资甚美膏腴之地,此所谓天府者也。陛下入关而都之,山东虽乱,秦之故地可全而有也。夫与人斗,不搤其亢,拊其背,未能全其胜也。今陛下案秦之故地,此亦搤天下之亢而拊其背也。”
您从丰、沛这两个小地方起家,定了汉中,又定了关中,跟项羽在荥阳、成皋之间大战七十、小战四十,死了太多的人。做父亲的没了儿子,做儿子的没了父亲,尸骨来不及收,被野狼叼去的不可胜数。死了这么多人,废了这么多地方,您想跟周成王比德行,怕是不够啊。
所以,您不要老想着洛阳,我给您推荐另外一个地方——关中。秦国的这块腹地带着大山大河,而且四面都有天险,一旦天下有变,百万之师可以聚集在这里。另外,这块地秦国已经经营了这么多年,可以说是天府之国。您定都这里,入关,哪怕殽山以东乱了起来,这块秦国的故地也能保全您,也能扼住天下的喉咙,您可以高枕无忧。
娄敬给刘邦的建议是迁都去关中,这是件大事。刘邦下一个举动,是问他群臣的意见。
帝问群臣,群臣皆山东人,争言:“周王数百年,秦二世即亡。洛阳东有成皋,西有殽、渑,倍河,乡伊、洛,其固亦足恃也。”
刘邦去问了他的群臣,刘邦的班底都是山东人,这帮人都说,周朝有数百年的历史,而秦朝两代就完了。您想长治久安,应该选周朝的都城洛阳。而且洛阳有山有河,有险可守。
如果你是刘邦,听了一个无名小卒劝你迁都,又问了群臣,群臣都说这是扯淡,你会怎么做?你很有可能就听了群臣的话。但是刘邦没有止步,他继续去问了自己的第一谋士、汉朝开国第一功臣张良。
上问张良。良曰:“洛阳虽有此固,其中小不过数百里,田地薄,四面受敌,此非用武之国也。关中左殽、函,右陇、蜀,沃野千里。南有巴、蜀之饶,北有胡苑之利。阻三面而守,独以一面东制诸侯;诸侯安定,河、渭漕挽天下,西给京师;诸侯有变,顺流而下,足以委输。此所谓金城千里,天府之国也,娄敬说是也。”
张良认为,洛阳虽然有险可守,但是腹地太小,方圆不过数百里,田地很薄,四面受敌,是一个没法打仗的地方。跟洛阳相比,关中左边是殽山、函谷关,右边是陇、蜀几块大地,沃野千里,腹地广阔。南边有巴、蜀粮仓,北边是胡地,有马,有牲畜,三面易守难攻,只有向东的一面,面向诸侯。
诸侯安定的时候,通过黄河、渭水直接运粮到京师。如果诸侯造反,可以顺流而下运输粮草。这种三面险阻、运输方便、易守难攻的沃野千里之地,是老天给咱们的,这是天府之国,我认为娄敬说的是对的。
整段话下来,张良肯定了娄敬的说法,但也没直接反对群臣的说法,他也怕惹众怒。
张良是个熟悉人性的大谋士、顶尖的聪明人,既然娄敬已经顶了山东群臣,说了周朝跟汉朝不一样的关键点,他就没必要重复了。他强调的只有两点:
第一,定都关中可以降低风险。关中腹地够大,可以自保。如果能自保,极端情况下的风险就可以被抵消。
第二,定都关中有天然的好处——三面险阻,易守难攻。
3.面对不同声音,该如何决策?
最后要说的是刘邦的反应。刘邦拿到了三个数据点:第一,娄敬说的;第二,群臣说的;第三,张良说的。之后,刘邦是怎么做的?
上即日车驾西,都长安。拜娄敬为郎中,号曰奉春君,赐姓刘氏。
刘邦没有继续问下去,当天就安排车马去了长安,定下长安为都城。刘邦是个行动派,而且有功必奖,他拜娄敬为郎中,封号奉春君,赐刘姓。
娄敬这次的劝说,从一定程度上帮刘家多坐了三四百年的江山,赐刘姓也不过分。
我佩服娄敬、佩服张良,更佩服刘邦。他能听一个不起眼的人跟他讲迁都这么大的事;他能遇到问题咨询大家的意见,当大家意见不同时,又去问自己最信任的谋士张良;并且在自己想定之后,马上付诸行动。刘邦的智慧让汉朝变得相当长安。
所以,从这个案例入手,我来讲讲面对不同的声音时,该怎样做决策。
第一,作为霸道总裁、一把手,自己要有建立假设的能力。别人跟我提应该迁都,我自己要有一个基本的判断。我想刘邦的基本判断是跟娄敬相同的,他被娄敬说服了。
第二,有了基本判断之后,再去问人。兼听则明,问问其他同事、其他团队核心成员,问问自己信任的谋士。
第三,听到不同的声音之后,还要能做出理性的判断,能够看到那些不同意见里有问题的地方,并笃定地做出最正确的选择。
第四,谋定而动,立刻付诸行动。今天定了迁都,今天我就走,我看谁不跟着我走。
这就是汉朝最后定都长安的故事,它给我们的启示就是该如何考量地利,做重大决策时该如何兼听、如何判断、如何快速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