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外之意
要想了解人们在不直接表达种族主义的情况下巧妙地流露出种族主义的各种方式,就必须认识到间接言语的普遍性、实用性及其社会接受度。我们每天都会说一些言外之意与字面意思大相径庭的话语。例如,约会结束时的一句“你想进来喝杯咖啡吗?”往往是对性关系的试探。在陌生的城市中向路人询问“这附近有药店吗?”实际上是在寻求药店的方位。而在酒吧里告诉某人“我等会儿要去见男朋友”,则可能是一种委婉的拒绝。 7
要理解间接言语就需要熟悉言语发生的特定语境。大多数人都能轻松、准确地做到这一点。然而,如果一个人对语言或文化不够熟悉,或是缺乏会话能力,那么他或许只能捕捉到言语的字面意思,而无法洞悉其背后的真实意图。因此,当你询问“这附近有药店吗?”时,可能会得到这样的回答:“哦,有的,有好几家呢,我们这里的医疗基础设施很不错。”对方看起来回答了这个问题,却没有答在点子上。同样,如果在约会结束时,有人提出“你想进来喝杯咖啡吗?”,而对方回答“我其实不喜欢咖啡”,提议者很可能会认为这是一个玩笑,或者自己的意思被误解了。
间接言语在道德上并无不妥,而且常常是出于礼貌和交际的考虑。在许多文化中,人们说话拐弯抹角,是为了避免显得粗鄙或咄咄逼人。我父亲的祖国伊朗就以其复杂的礼仪著称,其中就包括要求人们大量使用间接言语的“塔洛夫”(taarof)礼仪体系。根据塔洛夫,你必须拒绝任何款待,而主人则必须将你的拒绝视为仅仅是出于礼貌,并继续坚持邀请。经过几轮邀请和拒绝,双方可能最终是通过微妙的细节来揣摩对方的真实意愿。或许他们确实是出于真心想与你分享食物,倘若你拒绝,他们可能会感到被冒犯;又或者,你可能真的需要吃点东西了。在其他文化中,为了避免尴尬或窘迫,人们也会使用间接言语。例如,“喝咖啡”的邀请因含糊不清,拒绝起来比较容易,从而避免了直接拒绝明显的邀请所带来的尴尬。此外,间接言语还为合理推诿留出了余地。例如,如果你用“我对你没有那种兴趣”来回绝“喝咖啡”的邀请,对方就可以选择用“我不是那个意思!我只是想再聊一聊”来进行反驳(无论是出于真心还是假意)。
对于那些在公共场合表达压迫性观点的人来说,间接言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因为公开的压迫行为更容易遭到谴责、法律制裁,或导致名誉受损。被贴上种族主义者的标签就是被打上了社会烙印,即使那些明目张胆的种族主义者也不愿被贴上这样的标签。
现在,在美国和英国,人们普遍认为,种族平等已经实现,大多数人早已摒弃种族主义观念(我们将在第5章详细讨论这个问题)。许多人都声称自己“无肤色歧视”(colour-blind),这也是为什么“所有的命都重要”是对“黑人的命也重要”运动的常见回应,这同时对“我们全都已经克服了种族主义”这一说法提出了令人尴尬的挑战。在这个假定种族平等的新世界里,大多数人更关心的是避免被他人视为或描述为种族主义者。避免被打上这种耻辱的烙印往往比避免成为真正的种族主义者更重要。正如加里·杨格所言,其结果就是,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种族主义,但“明面上的种族主义者寥寥无几”的社会之中。 8
一般来说,只要遵守一些基本的启发法,就能躲过种族主义指控。例如,避免使用明显的种族主义者蔑称;不要重复明显的种族主义刻板印象;不要支持明显带有歧视的政策;不要声称白人比其他群体优越;不要表示支持历史上的种族主义政策,如奴隶制、种族灭绝或种族隔离。 9 不触碰这个低得可怜的底线并不难,即使被公开贴上种族主义标签的代价越来越高,人们也很容易通过发展语言伪装的形式来适应环境的变化。他们学会了以尽量难以被打上种族主义烙印的方式来表达种族主义。这涉及谨慎措辞,并需密切关注同伴的反应。正如罗克珊·盖伊在《不良女性主义的告白》中所述:
何时何地可以对何人表现出种族主义,这背后有一个复杂的矩阵。公共场合与私下场合,人们的行为方式大相径庭。有些事情只能在朋友间津津乐道,其他场合则必须三缄其口,仅敢在心中默念……对于这套行为准则,大多数人其实心知肚明。 10
2017年英国的一项研究显示,74%的受访者声称自己对其他种族的人“没有任何偏见”,这一比例在过去35年中基本保持不变。 11 然而,这项调查的一些细节却为我们揭示了更深层的现象。在回答“某些种族或族裔群体是否天生智商较低?”这个问题时,只有18%的受访者表示认同。然而,当问题被改写为“某些种族或族裔群体是否天生更加勤奋?”时,认同者的比例却升至44%。对于这两个密切相关且均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受访者种族主义倾向的问题,受访者的回答差异显著,其原因不难理解。长久以来,智力问题一直是种族主义争论中一个引人注目、备受争议的热点,因此公然对某一族群的认知能力进行贬低被视为令人不齿的行径。大多数受访者都能识别出这是对其种族主义态度的试探,并倾向于以非种族主义者的自我定位来回应。相比之下,“更加勤奋”这一特质似乎与种族主义并无直接关联,因而受访者更倾向于认同不同种族间存在先天性的,也即遗传性的差异。问题的措辞稍加变动,受访者的真实想法与自我期许之间的差异便显露无遗。
这为信息的传递提供了一种策略:我们可以将一些信息巧妙地编码,使得这些信息对某些人心照不宣,而对其他人则隐晦难明。这样的手法既提供了推诿的余地,又使得传达者在表达时游刃有余。同时,它还能巧妙地掩饰那些令人不悦的内容,从而在无形中触发听众的偏见,而无须他们公开承认这些偏见。间接言语为政客们提供了一定的道德回旋余地。他们可以借此机会大肆宣扬前人播下的种族主义政策,以此博取广泛支持。他们在传递信息时必须精心措辞,既要确保种族主义的内容得以有效传播,又要避免触发那种会引起公众非议的明显种族主义联想,从而防止损害自我形象或招致社会指责。尽管如此,他们的言辞依然要能够让听众明确地感受到他们对维护特定等级制度的坚定承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