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展示你的解题步骤!
世界随着人们看待它的方式而改变。如果能够令个人或群体看待现实的方式发生转变,哪怕只有一毫米的转变,你也能够改变世界。
——詹姆斯·鲍德温,《纽约时报》(1979)
小时候,每逢周末下雨,我总爱沉浸在解决数学问题的乐趣之中。我偶尔会尝试挑战那些至今尚未得到证明的著名数学猜想,但更多的时候,我还是会选择一些能在有限步骤内找到答案的简单问题。每当我打完草稿,算出正确答案时,内心总会涌上一股欣喜若狂的感觉,自我效能感与归属感油然而生。可是尽管如此,我在学校的考试成绩却往往不尽如人意,这是因为我有一个很不好的习惯:不愿意写解题过程。在脑海中解完整道题后,我只会兴奋地写下最终结果,然后开始思考下一题。对此,老师们颇为恼火,他们苦口婆心地劝我补全解题过程,提醒我只要写清楚解题步骤,即使因为其中某一步出错而导致最终答案错误,也依然能够拿到相应的分数,而且还能证明我没有在考试中作弊。在他们看来,最终答案正确与否并不重要,重要的是通过解题步骤表明我知道自己在做什么。
我一直铭记着老师们的劝诫:展示你的解题步骤!这条箴言十分有用。因为,在我的哲学研究工作中,推理过程比最终结论更加重要;而在我的教学工作中,展示方法也比单纯的讲述更加有效。
本书旨在与读者分享我就近年来在“文化战争”中占据主导地位的一系列争议所做的研究。这些争议有时会被视作对更“严肃”问题的干扰,而且毫无疑问,挑起争议的人往往试图借此耗尽反对者的精力。但是我希望让读者们知晓,这些争议其实加剧了人类共同繁荣所面临的更显而易见的威胁。
在我提笔写作前的两三年间,极右势力开始在美国、印度、俄罗斯、菲律宾、波兰、巴西、匈牙利、土耳其和意大利等国执掌大权;由于美国警察对黑人暴力执法和基于性别的性暴力等问题始终未能得到解决,“黑人的命也重要”和“Me Too”(我也遭遇过)等运动逐渐兴起;数以万计的移民在逃离冲突、环境恶化和贫困的途中不幸因溺水或窒息而亡;科学家在人类的血液与大脑中分别发现了微塑料和空气污染物颗粒;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与随后引发的疫苗民族主义暴露了全球健康不平等现象的严重性;粮食不安全问题进一步加剧,导致每三个人中就有一人营养不足;地球本已病魔缠身,如今平均气温更是屡屡刷新纪录,逐渐突破人类生存的极限,而即便如此,每天仍有8800万桶石油从地下开采出来。
哲学家玛丽·米奇利曾指出,哲学“尽管令人生厌,但它并非奢侈品,而是必需品,因为一旦陷入困境,我们就不得不向它求助” 1 。本书的目的就是对上述困境作出回应。哲学工具可以帮助我们揭示和正视支撑与连接这些问题的意识形态。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研究社会世界,审视那些塑造我们思考、表达、分类以及抵制方式的语言和概念。
人们,尤其是那些主要通过社交媒体开展政治活动的人,越来越注重确保政治“正确”。我对这种趋势感到失望,也因此萌生了撰写本书的想法。这种趋势会导致有关社会正义的对话变得狭隘、苛刻与草率,因为人们心心念念的只是确保自己身份正确,并且认为自己或他人的错误具有毁灭性,而非不可避免且能够纠正。在以正确为先的情况下,全盘接受他人观点而非尝试从头解决问题的做法似乎成为一种更安全的选择。说白了,我确实认为从道义上讲,有些观点是正确的,但是了解和阐明各种缘由至关重要,尤其是这些工具还可以帮助我们看清我们是在何时以及如何犯的错。
写全解题步骤是与他人坦诚相见的一种方式,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是一种理智诚实(intellectually honest),意味着你的假设和推理很容易遭人批评。这种坦诚也对另一种令人担忧的趋势发起了挑战。有时,在网上关于政治问题的争论中,“我没有义务教育你!”这样的言辞会成为拒绝为他人作出解释的借口,尽管他人的这种要求是完全合理的;而“你不欠任何人!”这样的说法也会化身迅速力挺他人的工具。这些言论有时源自一种可以理解的恼人处境:边缘化人群往往会被要求解释他们被边缘化的原因,这种要求会耗费他们本可以用来疗愈或反抗的精力。正如女权主义学者奥德丽·洛德在1984年所指出的那样,“所有压迫者都会利用这种古老而主要的工具,使被压迫者忙于应对主人的关切” 2 。某些群体被榨取了如此之多的免费或廉价劳动力,以至于就压迫作出解释这份无偿工作似乎也成了这种榨取趋势的一部分。
然而,对边缘化现象作出解释未必会分散人们对反抗的关注。相反,它也可以成为反抗的一部分。如若不然,我们又将如何了解这一切?为自身着想固然重要,但是如果我们能够更加切实地相互关怀,也就无须将全部精力都放在自己身上了。教与学是我们相互关爱、关爱社会的重要方式之一。此外,作为一名大学讲师,我的职责就是教书育人。如果这份工作不是落在像我这样有幸领取薪水来研究如何教育他人的人身上,那就很难想象还有谁能够承担起这个责任。本书的目的之一就是试图履行这一职责。
社会正义哲学的切入点有很多,本书主要聚焦于一些使特定人群遭受奴役和剥削的语言与概念,以及可能用来构建不同生活方式的言语和思想。我的目的是概述大多数读者早已耳熟能详的一些争论,而非解决任何特定的问题,只是就这些争论展开一些审慎的讨论。我试图复原那些看似简单的话题的复杂本质,同时将那些看似晦涩的话题清晰化。我并不追求“客观”或“非政治化”(即使真的有人能够做到这一点),而是试图将我的理由阐述得足够清晰透彻,至少让那些持反对意见的人能够明白我们之间的分歧所在。最明显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是,我坚决反对资本主义,并在书中多处概述了若干反对的理由。
我之所以把重点放在语言和概念上,是因为当我们在汽车、水泥和口腹之欲组成的物质世界中穿梭时,正是通过语言和思想来理解世界的。语言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观察到的现象并将其归类,而物质现实则源于我们对于这些语言的使用。例如,只需以打击“恐怖主义”为借口,就能为实施大规模监控、监禁和谋杀的行为披上道德外衣;一旦贴上“非法”这个标签,就可以对在同一片天空下消逝的生命视若无睹;只要给人扣上“罪犯”的帽子,就可以暴力剥夺他人自由生活的权利。性别和种族的分类助长了依靠剥削特定群体而得以维系的经济。本书传递的一个重要信息是,语言和概念的确会对世界造成影响,但如果我们用心思考,还可以用它们去做其他的事情。正如人类学家大卫·格雷伯所言:“世界上最隐秘的真相是,这个世界是由我们创造的,而我们有能力改造它。” 3
本书的另一个核心主题是,错误是道德和政治生活中不可避免的特征,因此应被视为学习的契机,而非排斥的理由。我希望读者能够本着这种精神来看待书中可能出现的错漏字。如果你在阅读的过程中觉得这类错误特别多,那可能是因为我在撰写这些文字时,膝上总是躺着一个熟睡(大多数时候是清醒着)的新生儿。即使我的爱人为了给我腾出工作空间而将他抱到隔壁房间,他也会在那里用响亮的啼哭声呼唤我。这提醒了我们,像本书这样的作品存在局限性,而且因为忙于照顾他人(这是所有解放运动中最重要和最基本的要素),我们也许会忽略某些人提出的宝贵观点。没有照顾到他们的观点,是本书众多疏漏中的一部分。出于这个原因和其他诸多原因,本书的目的是抛砖引玉,而非对不公正现象的运作过程和挑战这些现象的方式作出详尽的探究。我在书中提出的许多观点都可以延伸到其他领域。也许有人能够找到解决上述问题的方法。我希望本书的后续章节能够帮助读者思考这个造就了他们的世界,并激发他们思考如何通过与他人的合作让这个世界变得更加美好、公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