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门口”的盛宴
我们江苏是天然的、妙趣横生的、充满了欢庆的,它的基础是相对繁荣的经济文化,这个才是关键。我们的自我调侃充满了自信,我们的“相恨”充满了相爱,我们的“相杀”充满了快乐。它撑得住这个梗,也养得起这个梗。
毕飞宇
在江苏,甭管你是省会老大哥,还是“最强设区市”,抑或是势头正劲的“万亿之城”,一到苏超赛场,通通得放下身段,大家平起平坐,脚下见真章,“比赛第一,友谊第十四”。虽说江南江北城市秉性各异,然而一旦和足球挂上钩,深藏在城市血脉中的那股子拼劲、那股子血性,瞬间就会被点燃起来。球场上玩命拼抢,永不服输;看台上山呼海啸,人浪翻滚。那种氛围,相信任何人置身其间,都会感到血脉偾张,几近疯狂。
看看身份证前四位数,只要在“3201”到“3213”之间,球员无论身在何方,无论身份职业,只要符合要求,都可回来代表自己的家乡出战,义无反顾,不讲条件。越来越多的人,只为了对衣胞之地那份割不断的情缘,报名“归队”,在球场上摸爬滚打,挥汗如雨。常州队21号球员陈良,踢过全运会,在读书期间,曾代表河海大学勇夺全国大学生足球联赛冠军。如今的他,是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一名教师。踢了那么多年球,第一次在家门口,在千千万万家乡父老的欢呼呐喊中,为捍卫常州的荣誉而战,这让久经沙场的他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兴奋。每个训练日,他都要驱车两个小时,从南京风尘仆仆地赶往常州,一场高强度训练结束后,为了不耽误第二天给学生上课,又得马不停蹄地连夜返回南京,月光在他疲惫而满足的脸上投下斑驳的光影。“为了家乡,再苦再累也值得!”家乡,永远是游子内心深处一面神圣的旗帜。

乘坐苏超球迷专列的南京球迷抵达淮安东站。
万程鹏/摄
在苏超的各支球队中,像陈良这样的球员还有很多,平日里,他们有着各自的身份和职业,和我们普通人没有什么两样。他们当中有冲刺高考的高中学生,有为生计而奔波辛劳的快递小哥,有温文尔雅的银行客户经理,有正组织村民忙于“三抢”的村支书……但从披上自己城市球队战袍的那一刻起,他们就如同战神下凡,威风凛凛,一派大杀四方的气概。他们没有巨星的光环,没有巨额的身价,但在这个夏天,他们为观众奉献了许许多多的精彩场面:倒挂金钩、凌空抽射、圆月弯刀、飞身扑救……这些原本在职业联赛才会出现的镜头,让观众大呼过瘾,他们惊喜地发现,原来我们的城市也有自己的梅西和C罗!观众对自己家乡苏超球员的喜爱和追捧,甚至超过了那两位名扬天下的超级巨星,因为在观众的心目中,这些草根球员不仅是光芒四射的明星,也是可亲可近的邻家兄弟。草根球员能踢出如此赏心悦目的足球,这正应了网友的一句话:唯有热爱,方能成就非凡。
苏超把球场搬到了老百姓的家门口,绿茵场上的哨声如同激昂的号角,唤醒了这片土地上的人们内心深处的荣誉感和归属感。在家门口观赏比赛,为家乡队擂鼓助威,成为江苏人对于这个夏天的长久记忆:有人带着孩子第一次走进球场,全家人一起为家乡球队加油;有人专程从外地千里迢迢自驾赶回,只为支持心中的那支队伍;还有人本来对足球兴趣不大,这回却在苏超看台上喊得声音沙哑,如痴如醉。
这个夏天,苏超已然成为一个标志性的文化现象,也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的热门话题。朋友们聚在一起聊苏超,有人随口问了一句:“有什么门路能搞到一张苏超球票?”立马招来伙伴的嗤笑:“你怕是梦还没做醒吧?”想想往年,一场普通的省级足球联赛,常常门票收入惨淡,甚至门可罗雀,谁要说这种级别的球赛观赛人数能达到上万人,那绝对是天方夜谭。然而,不经意间,无人问津的“灰姑娘”已经变成了高攀不起的“白雪公主”。从第5轮赛事起,苏超陡然升温,居然变得一票难求。在如此热度的加持下,后续每场苏超比赛的球票发售几乎都是秒光!那些现场看过苏超比赛的幸运儿在向别人炫耀时,还不忘说一句扎心的话:“这辈子不能去现场看一场苏超比赛,也是人生一大遗憾!”不过,更多无法进入赛场的人们在场外观赛,同样热情高涨,几百个“第二现场”动辄汇聚成千上万名观众在巨幕前观球,至于守着电视机、捧着手机观看实况转播的观众,更是多到无法统计。如此壮观的场景,过去恐怕也只有世界杯决赛之夜才能见到。城市因苏超而疯狂,苏超因观众而火爆。男女老少热情奔放,不知疲倦地为家乡球队加油助威。浓浓的乡情,在不断攀升的数据里持续发酵。

6月15日,第二趟苏超球迷专列从苏州园区站准时发车,数百名身着队服的球迷手持助威道具,车厢内支持苏州队的横幅翻涌。苏超球迷专列载着热情奔赴连云港,只为球迷能顺利见证苏超第4轮苏连对决,便捷的观赛服务温暖了球迷的心。
袁新宇/摄
对于主场的球迷而言,苏超就像是在自家场院办喜事,吸引了左邻右舍和路人纷纷前来围观。作为东道主,自己当然更不能怠慢,要去呐喊,去助威,去为家乡的球队“撑场子”。6月21日,常州队主场对阵南京队,球迷张子檬带着5岁的女儿走进球场观看比赛。当看到常州队被实力悬殊的对手连灌三球仍不服输,临到终场还在奋力拼搏时,稚气的小女孩带着哭腔,在看台上一遍又一遍地大喊:“常州加油,常州加油!”比赛结束,小女孩拽着妈妈问:“下一场是什么时候?”张子檬故意逗逗女儿:“下一场要是还输怎么办?”小女孩语气坚定地告诉妈妈:“就算再输也要看,我就是要为常州加油!”这个夏天,在苏超球赛的转播中,我们常常看到很多几岁的小孩子跟着大人去看球,当看到自己家乡的球队输球时,孩子们眼含热泪,嘴唇紧抿,失望中透出不甘,有的孩子甚至忍不住号啕大哭。这样的场景既让人动容,也让人备感欣慰。其实,对于孩子们来说,这样的经历不啻一场灵魂的洗礼。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这种植根于内心深处的对家乡的热爱,将伴随孩子的一生一世。苏超,让“热爱家乡”不再是空洞的说教,而是生动鲜活的点滴,具体而微。

6月21日晚,常州队球迷在雨中为自己的球队助威。
赵启瑞/摄

南通环西文化广场,苏超“第二现场”同样热闹非凡。
王进军/摄
苏超也让很多原本对足球不感兴趣的人,变成了家乡球队的铁杆球迷。淮安人“奇哥”说:“我有个表弟,过去从来不看球的,那天居然冒着大雨,赶去盐城看球,我都惊呆了!”苏超到底有什么魔力?“奇哥”自己也没搞明白,直到那次看完淮安队主场对阵南京队的比赛,他终于弄懂了:“能让近3万人充满自豪地聚在一起,为同一个目标加油、呐喊,这本身就很伟大!苏超就是把那种为家乡而战的情感,那种‘我是这个城市一分子’的归属感,全部大大方方地喊出来了。我们可能普通,但我们绝不比别人逊色!”“奇哥”感动于当下苏超给我们带来的快乐,既回肠荡气,又欢喜无忧。在“奇哥”看来,苏超毕竟只是一场省级业余联赛,没有过多的成绩压力,赢了皆大欢喜,输了也不会有人说“丢家乡人的脸”。“奇哥”说,在“家门口”打比赛,就像邻里间的小孩子踢野球一样,输了就嬉闹一阵,笑骂两句,无伤大雅,松弛感满满。在当今这个时代,这样纯粹的快乐你到哪儿去找?

6月21日晚,南京江北新区大厂街道的一家烧烤店里,市民们一边品尝着美食,一边观看苏超现场直播。
刘明/摄
这个夏天,苏超的每一轮比赛都像是盛大的节日,让江苏人一周又一周地翘首以盼。“走,看球去!”随着一声欢快的招呼,球迷们从四面八方赶到体育场,在酣畅淋漓地看完、吼完,将家乡的球队送上“热搜”后,仍感意犹未尽,索性到家门口的体育公园踢上两脚……在江苏,这样的场景如今正在13个城市持续上演着,足球场馆预订“一位难求”,越来越多的业余爱好者和青少年开始走到户外,走向绿茵场,去追逐属于自己的光荣与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