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6名球员的平凡光芒
我觉得苏超能在江苏出现是必然的,因为江苏的文化底蕴和对文体的热爱是由来已久的,江苏这片土地上不乏对文体充满兴趣、充满热情的观众,而且这也体现了江苏13个市的凝聚力和实力。
孙晓云
天刚破晓,江苏大地的晨雾里,藏着516种生活的开场白。
东台市三仓中学操场,严子航边背单词边跑步。
常州市新北区工地上,穿工装的郭文涛开始检查1 600多名建筑工人的考勤。
烧烤摊凌晨收摊,稍事休息后,老板绳晟便从苏州驱车跨越400多公里奔赴家乡宿迁的训练场。
淮安市涟水县朱码街道韩陈村村委会,党支部书记戴虎用扫帚在晒谷场上画出越位线。
蒋志祥从扬州家里出门去高邮新区实验学校上班,女儿说“爸爸要加油啊”。8点20分,蒋志祥开始上第一节体育课。
…………
这是最普通的清晨,也是最倔强的早训。当城市刚刚苏醒,这些校服、工牌和围裙之下的“野生球员”,已经完成了第一次突破,在生活与梦想的缝隙之间,带球过人。
国家统计局江苏调查总队关于苏超的首份权威调查结果相当“欢乐”:苏超80%的观众非传统球迷。
素人观众很难记住球员的名字。他们描述球员的句式,好像描述“隔壁老王”,完全从自己的生活里来:那个白天修空调、晚上去练球的年轻人,那个打完比赛赶高铁回学校上课的研究生,那个贴完膜去训练的小伙子,那个在“海底捞”上夜班的娃娃教练……

7月6日晚,宿迁队10号球员高驰(右)在与对方球员抢球,当晚他再进一球,重登苏超射手榜第一。
刘丽芳/摄
“素球”吸引了素人,这是一场双向映照,观众在球员身上看到了自己,与之共鸣共情,为球员加油,为自己鼓劲,激情澎湃的声浪里,庸常生活的“牛马”体感暂时退潮了。
2月底,13市完成组队。13支代表队共有516人获得参赛资格,其中,本科和大专学生85名,高中及中专学生69名,职业球员29名(含3名大学生和1名高中生),其他来自各行各业的业余球员337名。球员年龄最大40岁,最小15岁,平均年龄24.09岁。
职业球员每队最多3人,还得满足拥有本市户籍/学籍等硬条件,这不是简单的数量限制,而是从根源上守住了“业余赛事为业余爱好者服务”的初心。业余球员占比约65%,决定了苏超的草根底色,这是顶层设计对“谁来踢球”的清晰回答。

7月5日,南京队主场0∶0战平苏州队,苏州队球迷在呐喊助威。
肖勇/摄
参赛球员中,有曾代表中超球队拿过联赛冠军的南京队队长杨笑天,有国奥队前队员张卫,也有年初刚从德国职业队返回、以业余身份参赛的球员李贤成,而更多的,则是大家身边的空调维修工、面包店老板、学生……他们中的很多人,都曾拿着相似的人生剧本,那是一段无法继续的职业足球梦,原因不尽相同:优胜劣汰,伤病阻挠,机会不佳,梦醒离场,另谋生机——像不像梦挫意难平的你?
在这个注定燥热的夏天,那些当初未能兑现的足球梦正以一种意想不到的方式延续。
第6轮比赛结束时,宿迁队10号球员高驰本赛季总进球数达到6个,重返苏超射手榜“榜一”宝座。电视机前,他的足球启蒙老师郭堂清感慨不已:“我看直播,感觉他特别有灵性,像他小时候。”
小学五年级时,在宿迁市宿豫区大兴中心小学读书的高驰颠球颠得不错,被原江苏苏宁足球俱乐部青训总监相中,远赴南京。谁知苏宁梯队调整,他又辗转至沧州雄狮预备队,却再次遭遇球队解散。“说实话,感觉自己不够幸运,职业梦想遥不可及。”说起过往的曲折,高驰已经很平静。
首轮对阵苏州队,高驰进球!他真想马上跑到球迷方阵下,呐喊出内心的喜悦。也许,这不是当年心中的那片球场,但是,“诗和远方”就在家门口又何尝不可,重要的是,梦想终于开花了,掌声与喝彩甚至更为热烈。“苏超诞生,家乡给了我们重新奔跑的赛场!”高驰的肺腑之言,是很多球员共同的台词。
镇江队队员一部分来自江苏大学校足球队,其余来自各行各业,球员的年龄跨度从16岁到36岁。所有队员都有在体育运动学校或足球学校进行系统专业训练的经历,部分球员还曾参加过低级别的职业联赛。“不能说我们就是业余的,因为大家都是有足球基础的。这些球员虽然身份背景各不相同,但他们应该是目前镇江这个年龄区间里面,踢球最好的一群人。”球队主教练汪磊说。
1993年出生的许俊杰幼时接受过汪磊的足球训练,今年苏超球员招募时,汪磊找到了许俊杰,希望他能加入球队。

7月6日晚,宿迁队10号球员高驰进球后庆祝。
肖伟伟/摄
许俊杰小学时就被老师发现了足球天赋,后来进入体校训练,2013年曾代表江苏青年队参加第十二届全运会男子甲组足球比赛。不过在这届全运会后不久,许俊杰放弃成为职业球员的机会,进入大学学习,毕业后也曾做过足球青训,直到2年前开始从事空调维修工作。
“修空调是为了生活,踢足球是为了热爱。”许俊杰说。进入夏季,爬高楼、钻机房,在阳光暴晒的楼顶维修保养大型中央空调外机,全身被汗水浸透是家常便饭。“在40多度的天台修外机,汗不停地流,不比踢球轻松。”
苏超让许俊杰重新回到了足球场,他已不再是当年的追风少年,90分钟的高强度比赛几乎“榨干”了他所有的体力,唯有球迷们热情的加油声仿佛让他又回到从前,有了无尽的动力。
在苏超前3轮比赛中,作为场上后腰的许俊杰打满2个全场,另一场替补出场50多分钟,属于球队主力。听到上万名球迷的欢呼呐喊,许俊杰有些恍惚,更多兴奋,仿佛回到10多年前在球场上肆意奔跑的时候。赛场上,他全力以赴,赛场外,生活依然平凡。
平均年龄28岁的常州队是所有参赛队中最“老迈”的一支,同时也是职业化程度最低的一支。“大家平时都有本职工作,聚在一起训练并不容易。”常州队主教练樊毅将训练安排在晚上7点半,实属无奈:“训练得等大家都下班才能开始。”
29岁的王海宁有时需要开2个小时车赶回来参加训练,因为这位银行客户经理需要跨江拜访泰州客户。
平日西装革履的王经理在球场上司职边锋,且左右两路都能胜任。虽然没有走职业球员这条路,但是王海宁始终与足球相伴。从小学到中学、大学时代,他参加过的大小赛事不计其数,不仅当过“省长杯”的最佳射手,还曾随本地的俱乐部一道踏上过足协杯正赛赛场。苏超开始不久前,王海宁还代表自己供职的银行参加了江苏省金融系统足球联赛。
王海宁的足球梦,始于在校门口的音像店里买的一张影碟。“我至今还记得清清楚楚,当时碟片的包装上写着齐内丁·齐达内,一个忧郁的法国男人。”后来,王海宁又迷上了C罗。C罗的进球集锦,王海宁看了一遍又一遍,如痴如醉。

夏天是空调维修工人最忙的时候,有时许俊杰一天要跑四五个维修场所。
万程鹏/摄
在偶像的感召下,王海宁一度想走职业道路,然而家人并不支持,理由很简单:很难踢出来,以后没出路。更何况,王海宁不仅擅长体育,从小成绩也一直不错。王海宁按部就班地考高中、考大学、找工作,他一直都在踢球,但是足球始终没能成为他的主旋律。
王海宁知道,南京队有一名与自己经历相似的同行。99号球员李享是平安银行南京分行客户经理。李享初二开始便接受了职业梯队的专业训练,从校队到市队再到省队。李享后来就读于南京农业大学金融学院,毕业后进入银行工作。直到苏超来临,李经理成为南京队的一员。
熟悉的配方,迷人的味道,足球大概是“男人至老是少年”最典型的验证。翻开生活其他篇章又复返球场的队员们在一起踢球,镇江队秦一帆这样描述:“大家像兄弟一样,回到场上共同战斗,那种感觉是完全不一样的。”
这份“不一样”,保鲜了他们人生某一部分永远的青春期。
一位曾经的少年球员说:只要踢过球,一生都会种下足球的种子,遇到合适的土壤,便会迫不及待地落地生根开花,这就是足球的魅力。
爱足球,爱城市;爱梦想,爱生活。“真是开心,几乎每个周末有球看,球员就是生活在我们城市里的身边人,为城市而努力,这就是足球。”扬州八怪球迷协会资深球迷“楚歌”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