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译本译者序言
《金花的秘密》德文原版于1929年秋首次出版。1930年3月1日,卫礼贤去世。1930年5月,追悼会在慕尼黑举行,荣格应邀发表主旨演讲。这个英译本于卫礼贤去世一年多后出版,荣格的演讲也被收入其中。这篇演讲受到欢迎,不仅因为它向读者讲述了卫礼贤,还因为它进一步阐明了东方的观点。
东西方思想的关系非常矛盾和混乱。一方面,正如荣格所指出的那样,东方从无意识的后门潜入我们中间,并以扭曲的形式强烈影响着我们;另一方面,我们又以强烈的偏见排斥它,认为它与一种精致的形而上学有关,对科学思想有害。
如果有人怀疑东方在多大程度上秘密地影响着我们,那么他可以简要考察一下当今所谓的“神秘思想”所涵盖的领域。千百万人参与了这些由东方思想主导的运动。由于没有任何迹象表明人们能从心理学上理解这些运动所基于的现象,因此这些运动发生了彻底的扭曲,对我们的世界构成了真正的威胁。
对这类事情的片面认识,以及西方人对内在经验世界天生的无知和不信任,共同构成了对东方智慧真实性的偏见。当中国人的智慧摆在一个西方人面前时,他很可能会怀疑地扬起眉毛问,为什么如此高深的智慧没能拯救中国于目前的惨状呢?当然,他也禁不住会想,中国人也会有同样的疑问:为什么西方引以为豪的科学知识,更不用说同样自许的基督教伦理,没能拯救西方于世界大战呢?但事实上,中国目前的状况并不能证明中国智慧是无效的,第一次世界大战也不能证明科学是无益的。在这两种情况下,我们都在讨论东西方所遵循原则的消极方面,无论个人还是国家,都还不习惯于管理其长处的潜在缺陷。精通内心世界而轻视外部世界,必然会导致巨大的灾难。精通外部世界而排斥内心世界,则会使我们的内心走火入魔,以致徒具各种外在的文化形式,却仍然处于野蛮状态。嘲笑东方精神软弱无能,或者怀疑科学会毁灭人类,都不是解决之道。我们必须看到,精神必须依靠科学作为它在现实世界的指南,科学则必须转向精神来寻求生命的意义。
这就是本书所确立的观点。通过卫礼贤和荣格的共同努力,我们第一次有了一条理解和欣赏满足我们心灵各个方面的东方智慧的途径。东方智慧已经脱离了形而上学,被置于心理体验之中。我们用一种全新的工具来切入东方智慧,就能避免西方狂热信徒对东方的扭曲。同时,当我们知道尽管我们与东方之间存在鸿沟,但只要我们关注内心世界,我们就会走上完全相似的道路时,东方智慧对我们就有了更深的意义。
不过,本书不仅为我们提供了一种了解东方的新途径,还加强了西方在心灵方面发展出来的观点。当今价值观的重塑迫使现代人从集体传统的幼儿世界进入了个人选择的成人世界。他知道他的选择和命运现在取决于他对自己的理解。近年来,现代人学到了很多关于他心灵中迄今为止未被怀疑的要素的知识,但重点往往只放在静态方面,以致他只拥有一份内容清单,这份清单的性质使他感到疲惫,而不是激励他去解决所面临的问题。然而,最能抓住现代人想象力的正是从变化和更新的角度来理解自己的必要性。看到物质世界在他科学的眼光中消失,而以一个能量世界的形式重新出现,他开始问自己一个大胆的问题:他的心灵中是否蕴藏着一种未被探索的力量,如果正确地理解这些力量,他就会对自己有一种全新的认识,并保障他的未来?在本书中,他的问题从两个截然不同的来源得到了回答,即中国瑜伽和分析心理学。抛开其古老的背景,《金花的秘密》正是潜藏于心灵中的成长力量的秘密,展现于西方人心灵之中的这些力量也构成了荣格评注的主题。在这篇评注中,荣格展示了与心灵力量建立正确关系所产生的深刻的心理学发展。
卡里·贝恩斯
1931年3月于苏黎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