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pter 1
我迷失了吗?
为了让来访者理解什么是自我迷失,我通常会跟他们做这样一个意象训练:
想象你正独自一人,坐在房间中央一把破旧的皮质扶手椅上。你面前那张磨损的茶几被许多书压得摇摇欲坠。那些书你一直想读却总没有时间翻阅,上面积着厚厚的灰尘。咖啡已经凉透了,表面浮着一层已凝固的奶泡。你旁边的角桌上有一盏绿色老式台灯,房间着了火,更让它显得只是个装饰。
火焰悄然蔓延至墙面,墙纸剥落,灰烬如降落伞般飘向半空。微小的火花把你脚下的地毯烫出一个个洞。烟雾缭绕,你几乎什么都看不见了。你的肺部吸入浓烟,眼睛被熏得满是泪水。可你仍坐在原地,一动不动。你付账单、查看电子邮件、赶工作截止日期、发冗长又烦人的短信,又或者在社交网络上转发励志鸡汤,就是对即将到来的死亡无动于衷。你听到本能在发出微弱的尖叫,一个内心深处的声音催促你:“做点什么。”
然而你却对自己说“一切正常”。你没事,甚至可以说一切尽在掌握。明明生命受到威胁,出于某种原因,你却对危险视而不见,假装什么都没发生。或许你在等待营救。或许你实在太忙了,无暇于自救。或者你其实意识到起火了,却只是一门心思专注于争论是谁先放的火——宁可去想这该怪谁,也不愿意寻找求生的办法。无论如何,你没选择灭火,这就意味着你最终选择了被火舌吞没。
我请来访者花时间思考、探索并找到这些意象背后的含义。之后,我会这样分享自己的解读:
在房间中,我们注定独自一人,因为永远不会有人真正了解我们的感受。破旧的扶手椅代表已养成的习惯和行为模式所带来的安全感。扶手椅之所以位于房间中央,是因为无论好坏,我们每个人总是自己生活的焦点。我们紧张的人际关系(茶几)由于缺乏自我成长与疗愈(未被翻开的书)而岌岌可危。冷咖啡代表流逝的时间和逐渐堆积的自满情绪。台灯意味着我们逐渐变弱的洞察力,它的光亮被缓缓爬满墙面的火焰(自我否定)所掩盖。
墙纸代表边界感。随着时间的推移,它开始剥落,破坏房间的完整性,对我们的自我造成威胁。地毯,也就是构成我们根基的信仰、道德和价值观,全都着了火,让人难以站稳脚跟。模糊的视线是我们灌输给自己的负面叙事。侵入肺里的浓烟是所有的消费品,我们以为拥有这些会让自己完整,事实却并非如此。我们成功无视了危险的信号和责任的呼唤。我们放弃自由,冒着生命危险享受熟悉感,也就是所谓的义务和日常琐事带来的温暖。也许我们对自己为何身处火海或者谁该对此负责一无所知,可最终,唯一重要的是面对现状,自己能够做些什么。
——
很难说清为何面对如此明显的威胁,我们还能若无其事地继续生活下去。很难想象即将失去自我这样重要东西的人,怎么会对危险信号视而不见。这种损耗,这种迫在眉睫的威胁,不是生理上的,而是存在层面的。
对日常生活方式的选择让许多人面临着危险。
让我们看看一个名为艾里克丝的女孩的一天。清晨闹钟一响,她做的第一件事就是伸手去拿手机。才几秒,她的手指便点开了第一个应用程序。睁眼的工夫,她迷迷糊糊地查着消息,暗暗算计着何时回复或者怎么给图片点赞才不会显得太过迫切。她漫无目的地刷着手机,几分钟、十几分钟或者二十几分钟,有意无意地关注别人的生活、体型或者成功,脑海中增加了新的不安、比较或期望。最后,她在家匆忙梳妆打扮(为了他者的凝视)。如果她有时间做一件只为自己而做的事,那就是喝咖啡。总是如此:艾里克丝咕嘟咕嘟地灌下咖啡,然后立刻开始第一个视频会议,又或是匆匆出门赶车,完全忘记吃早餐、喝水,更不会记得要深呼吸一下。
工作中,她总对令人不快或拖后腿的同事挂着淡淡的微笑。在线日历会提醒她何时该与谁交谈,还有什么任务需要处理。如果视频会议太长,她会边开会边看邮件,两边都不太上心。实在不耐烦了,她还会背地里给同事发一条嘲讽的消息,等待对方的会心一笑。午餐时,她会再喝杯咖啡或者囫囵吞枣地吃点什么,无暇在意食物的味道。她会拍一张展示当天打扮的自拍或是办公桌前的风景,吐槽一下天气、工作量或者开个自嘲的玩笑。每隔两三分钟,艾里克丝就会查查谁看了她的动态,自己也再读一遍。她的照片看起来像是真实生活的升级版,让她感觉自己过得比实际上好得多。
下班后她可能会用用健身软件,不是因为在乎自己的健康,而是因为痛恨自己的身体。之后她会见见朋友,或者窝在沙发上看剧,以此缓解筋疲力尽、心烦意乱或是虚度光阴的感觉。与此同时,她一直在查看手机,看交往对象有没有新回复。最终她爬上床,盯着屏幕,直到眼皮灌铅。
艾里克丝已经习惯(甚至可以说是很舒适地)生活在失火的房间里了。
日子一天天过去,她在自我迷失中越陷越深。
这一切是否令你感觉似曾相识?
听上去我们就像丢了车钥匙或手机充电器那样失去了自己的本质。这样的类比看似直观,然而将自我迷失与失去某物相比是不恰当的。简单来说,自我迷失就是与真我疏离、缺乏共鸣或失去联结,这种非统一、非本真的感受让我们感觉自己的行为、感受和决定不再能够反映出我们对自身存在的理解与体验。
令人遗憾的是,太多人缺乏自我觉察,仍旧无动于衷地继续生活。作为一名存在主义心理咨询师,我逐渐意识到,稳固的自我意识是获得幸福感、良好人际关系和成就感的核心。相反,自我迷失往往会导致我们无法与人沟通和设立边界,社交时感到挣扎,对做决定充满恐惧或不知所措,难以做到自我关怀。最终,它将妨碍我们过上有价值的生活。
当你读到这段文字时,也许已经感到自己生活得如同行尸走肉,缺乏觉察、精力抑或自由。这种生存状态在当下是如此普遍,大胆一点说,自我迷失甚至已经成为人类生存状况的一部分。它不是病理性的,也并非一种诊断(尽管它可能与其他心理问题相互依存)。它是我们许多人共同面对的难题,也是我们获取真我、成就感并与他人建立有意义的联结的阻碍。
在自我迷失的状态下,真实地存在、实现自我是不被允许的,有时即便做出努力也只是白费。
自我迷失常常是看似有规律的生活所带来的后果。我们日常的选择和行为,最终微妙地导致我们不再能与真我相联结。像是灵魂出窍,或是与自己的感觉、身体、思想、信仰、感情、意义、自由和价值疏离了。这种断裂使我们无法保持行动的一致性,因为我们甚至不知道要与什么保持一致。假以时日,这种不和谐还将造成一种难以言表却挥之不去的空虚感和分裂感。只是很多时候只要还能忍受,我们就会选择对这些感受视而不见。
丹麦哲学家索伦·克尔凯郭尔曾写道,失去自我“在世上并不引起多大动静。因居于世间,人甚少寻求自我,并视拥有自我为洪水猛兽。失去自我的危险横行于世,悄无声息,仿若无事。手臂、腿、钱财、妻子……每一种其他的失去却皆能引起注意”。这种迷失的悖论在于,尽管它是在不知不觉中发生的,却仍与我们自身的意志相关。也就是说,它最终是在我们的许可下发生的。
没有我们的允许或者参与,我们便不会迷失自我。也许我们自己也不想待在失火的房间里,然而我们的不作为、我们对灭火的忽视,都将成为一种决定。这或许是因为缺乏觉察,或许是受不健康的环境或者关系影响,又或许来源于早年的某种创伤。然而大多数情况下,自我迷失最终是在自我欺骗的过程中完成的。眼前的威胁过于巨大,我们不敢采取实际行动,唯一的应对方法就是欺骗自己,否认自己感到空虚、不满和困惑。这种时候,生活开始变得像一本剪贴簿,上面贴满了我们为了填补空虚而做出的错误努力:感情、工作、财产,有时甚至是孩子。只要能假装一切正常得再久些,做什么都行。我们一边持续无视自己的过去、阴影和伤口,一边困惑为什么自己总是做出对自己无益的决定。
这种自我欺骗,也就是对确凿的反面证据视而不见,只看到自己想看到的东西的倾向,不能仅仅归因于个人。它根植于整个社会对自我的认知。
“非自我”状态在当下的社会中已经变得越来越普遍,大多数人甚至根本不知道有其他路可走。我们被教导着去打造、伪装、变形并剪贴出一个“我”的形状,以期找到所谓的归属感或者得到他人的承认,好像这些外在的认可就能填补内心的空虚。我们中有些人曾知道自己是谁,后来却迷失了方向,也有些人从未成为过自己。我们慢慢长大,逐渐衰老,担当的角色和发挥的作用发生变化,却从未把握住自己的本质(促使我们成为自我的内在品质,接下来的章节会详细探讨这个概念)。 我们有了很多身份 —— 专业人士、伴侣、导师、父母、朋友 —— 却从未真正成为我们自己 。 我们从未为宝贵而有限的时间真正负起责任 。 不知不觉地,一种深深的迷失让人甚至不知从何说起 。
自我迷失最基本的特征在于,它限制了我们成为自己的能力。
这种无形的痛苦是人类最为痛苦的体验之一,它会影响生活的方方面面。由于缺乏对于真我的认知,我们会:
· 不自觉地自我破坏、自我伤害;
· 难以察觉且无法用语言表达自己的需求、想法及感受;
· 发现自己过着不想要或是不满意的生活;
· 总是先人后己;
· 被困在低质量的亲密关系中;
· 陷入不健康模式的循环;
· 无法辨明自身目标或人生方向;
· 无法设定并保持界限;
· 感到强烈的不幸;
· 难以维持自尊;
· 经常对生活感到不知所措或失望;
· 发现在最深的层面难以真正跟自己建立联系,接受并相信自己是谁。
自我迷失的特征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都没有发觉自己已经迷失了,这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我也不知道究竟发生了什么。意识到自我迷失如此困难,不光是因为我们有意无意的无视,还因为它深深地根植于我们作为人类的本能经验之中。
回首过去,我发现自己在生活的各个方面都经历了自我迷失。
我压抑自己的情绪,直到崩溃为止。
我误用或无视身体给我的信号,直到它强迫我倾听。
我有勉强让亲密关系继续下去的坏习惯,因为我不知道失去了爱人自己还能是谁。
生命的大多数时间,我都在盲目依靠一些外部标准塑造自己的道德体系。
问题不在于这些标准本身,而在于我缺乏主观能动性,无法理解自身的需求和欲望。
我成了那种四处可见的负责的人,却没有对自己的存在负起责任 。我活着,却随意浪费时间,不在意所作所为带来的后果。我自欺欺人地认为,不满、悲伤和彷徨才是生活的本色。
我也曾想过如果能早点意识到自己的迷失就好了,但那就意味着我需要知道自己该找寻的是什么,可当时的我对此一无所知。有过上述经历之后,现在的我可以列出一些自我迷失的特征,来帮你更好地从整体上辨别它在生活中的具体表现。这些特征具体可以分为以下五大类:
1.情绪
由于内在根基的缺失,经历自我迷失的个体往往很难自我控制、自我安慰或者进行情绪上的联结。因此,他们开始通过回避、压抑或建立逃避机制来应对。
有些应对机制很容易辨识,比如每晚酩酊大醉或是不停地看电视。其他应对机制则更难一眼识别,因为粗看上去,它们似乎是值得尊重的习惯。比如,许多人会选择让自己变得忙碌起来,或是不断追求成就等社会颁发的荣誉奖章。我们总是对这样的人刮目相看,而不是为他们担忧(有时这样的反应才更恰当)。他们在生活中设法通过麻痹或疏离自己的感情来缓解失落情绪,以至于没有时间去感受痛苦。
经历自我迷失的人在处理情绪方面往往有两种极端的表现。
一方面,一些人会对经常抒发情绪的人感到恼火,准确地说,他们会被这样的人触发。他们认为这些人缺乏控制力,为此感到怜悯,并因自己的高自控力而沾沾自喜。他们会认为自己处世的态度更加优越,无法容忍周围的人有任何情绪起伏。我自己以前就是这样。
另一方面,有些自我迷失体现为个体一直处于被情绪裹挟的状态,且不知如何是好。他们任由情绪控制自己的行为,期望有人来帮自己控制情绪,却难以理解这些情绪的含义,也不去尝试沟通。比如我们经常听说新手妈妈会在家里捶墙或是摔东西,的确,这些可能是产后特有的暴躁症状,但也可能是无穷无尽的需求突然出现所导致的自我解离。
2.身体
我们无法将身体与自我分割开来。因此一旦迷失了自我,就难以感受到身体的协调和统一。这就意味着,我们很难在性爱、食物、运动(锻炼)与自我的关系中找到一种和谐的平衡。我们常常误读自己的生理需求、愿望、偏好或经历,尤其是迷失的时候,身体就变得更像是一个工具,而不是身份的表达和延伸。
许多人对自己的身体有过多的要求,却甚少给予其应有的关注。这是一切不健康关系的标配。我们可能会过度锻炼、忽视压力、对某些身体部位(如大腿、小肚子和脖颈)的外形无比严苛、缺乏睡眠、依赖咖啡,还会忽视不安或压力的信号。有时,我们甚至还会以不情愿的方式做爱,强忍泪水,将身体当成诱饵或战利品,而不是一个活生生、会呼吸、能变化的有机体。这些现象背后的原因,在于我们中的大多数人并未真正理解身体是核心自我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3.关系
我们与他人的关系是我们与自身关系的折射。当个体经历自我迷失时,便更容易陷入以下几种关系中:1)不健康的关系;2)单方面的关系;3)不令人满意的关系;4)以上三种皆有。为什么会这样?因为自我迷失往往令我们失去辨识真正符合自己的情感、感受以及自我认同的关系的能力或意愿。当我们缺乏自知时,选择的伴侣或关系就更可能是对创伤、不安全感或固定行为模式的回应。
自我迷失还可能伴随着价值感的缺失,这驱使我们试图通过外界的认可来重获自己的价值。许多人都有这样的经历:强迫自己相信伴侣想要的就是我们想要的,他们对待我们的方式是“正常”的,或者用“人无完人”的说法来为一而再、再而三的恶习辩护。这种思维方式导致了许多令人遗憾或痛苦的互动,因而减少了自我接纳的空间,更加剧了自我迷失的程度。很多人在结束一段关系后,可能都不知道自己还剩下什么。如果你发现自己深陷一段关系而无法自拔,很可能是因为你不知道没有了对方,自己究竟是谁。
4.内心认同
自我迷失会导致内心认同的缺乏。作为存在主义分析的术语,“内心认同”意指同意或允许自己运用作为人类的自由去选择和生活。经历自我迷失时,我们通常会失去这种参与感和辨别力。结果,我们不仅难以捍卫或接受周遭的环境、后果和责任,甚至难以接纳自身。
内心认同就是我们对生活说“是”的意愿。它关乎肯定我们的想法、价值观、情感、个人特质,肯定对我们重要的事。通过内心认同,我们与内在的自我保持一致,评估事物是否与我们理解的自身相契合。
当你看向镜子的时候,是否能够坦然接受镜中的那个自己,以及你存在的每个时刻?即使周围的世界不理解或者不赞同,你是否也能坦然面对自己的选择?你生活在自己的真理之中吗?你的生活是否激励着你?
给予自己内心认同是一场持续的修炼。我们的存在是由无数发生在生活中的事件累积而成的。仅对几个重大事件或改变生活轨迹的决定给予肯定是远远不够的。如果我们不能对生活中的每件小事持续地给予认同,认同整个人生就会更加困难。但如果我们能对自己给予这种认同,生活就不再只是被动承受的生活。相反,它为我们而存在,可以按照我们的意愿去塑造和调整。
内心认同是一种被赋予力量的立场。
有时,说出“是”,也意味着我们要学会说“不”。为了能够对我们的价值观、信念、愿望、想法或感受说“是”,我们可能必须对某些机会、人物、工作、关系和观点说“不”。对生活说“是”意味着担负起如何定义自己存在的责任,而不是无选择地接受一切。
内心认同不仅仅是一种思维,亦是一种感受——一种深刻的共鸣感,一种对生活说“是”的感觉。这种积极的感受使我们得以充分地展现自我、坚定立场,并勇敢表达,使我们感到自己的行动与内心的自我高度一致。如果没有对自己是谁的清晰认识,就无法实现内心的认同,也就无法获得本真性和满足感。
5.意义与道德
意义是我们生活的驱动力,道德则指引我们如何选择生活。意义和道德共同协作,能够帮助人们找到自我存在的定位。自我迷失并不只是行动或不行动的后果,有时也源于对方向的误判,结果可能会导致模糊的价值观、道德感或者伦理行为。经历迷失的个体有时甚至难以明确信念,难以与世界进行有意义的互动,认为生命是虚无的。
在成长的过程中,许多人都被灌输了这样的思想:人的意义取决于对社会的贡献。尽管为社会做贡献的确可以带来成就感,但这种观点将意义局限在了我们的产出或是有用性上,可能会让我们忽视一个事实:我们自身(对,就是你,此时此刻的你)天生就承载着意义。但意义的来源在于“自我”。我们有能力通过与世界互动和理解去创造意义,而不必局限于做出某种具体贡献。重要的是要知道,我们可以在一次深刻的谈话、参观一座艺术馆,或仅仅是静观海浪拍击岸岩中找到意义。
至于道德,那些从小就被教导遵循一套规则(道德)的人一旦远离、改变或质疑他们的信仰系统,便会感到迷茫。我接触的许多来访者都内化了服从的美德,他们中的大多数都没有或是不被允许为自己思考。缺乏质疑或反思导致了盲目服从,这种服从忽略了内心认同、协调和一致性。根深蒂固的道德观支配了他们的行为,为他们提供了某种作弊用的小抄,也塑造了他们现在的样子。对某些人来说,他们因此失去了自我。
没关系,都会好的
没有人愿意失去自我,但在某些时刻,我们的想法已不再重要。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对此不用负责任,而是说无论我们如何看待这一情况,事已至此——自我迷失已经发生。这就好比如果有人一把火烧了你的房子,无论蓄意或是意外,现实就是你得先去扑灭火焰。本书的后半部分,我们将讨论是谁或是什么点着了侵蚀自我的火。但请记得,起火的源头永远都没有我们如何应对这场烈焰般的考验重要。期待生命中的每个瞬间都与我们的本真完美契合是不现实的,但这不意味着我们应该停止追寻。我们有责任成为自己的最佳版本,并且在这个过程中不断鼓舞自己。
我们必须停止将自我迷失所引起的痛苦常态化 。虽然它普遍存在,但这并不是我们应该感到满足的状态。如果我们失去了自我,那么生活就只能是一个充斥着忍耐和表演的舞台。我们值得拥有更好的生活,并且完全有能力实现它。
人们很容易将任何涉及痛苦的体验病理化。然而,我们不应当忽略痛苦在我们生活中起到的作用。我不是在提倡寻求痛苦,而是说,当痛苦真正发生时,我们可以从中获得启示(它不可避免地会发生)。将痛苦视为一个信号,或是一个可以帮助我们的信使。
当火焰接触皮肤,疼痛会让人立刻撒手,这是一种保护机制,避免产生进一步的伤害。自我迷失的痛苦同理。它发出信号,告知我们需要改变,是促使我们采取行动的催化剂。
我经常告诉来访者,疗愈的过程中,情况往往会在变好之前先变得更糟。当我们开始更多地自我觉察时,伴随而来的痛苦也会变得更加明显。也许父母在某些方面辜负或伤害了我们,或者上一段感情的失败其实是我们自己造成的——这些认识可能会令人难以接受。
但好消息是:自我迷失不仅仅会让人没入黑暗,它也可以是一次重启人生的机会。这是一个自我和解、自我宽恕,进而促发转变的机会。最终,它将使我们变得更完整。自我迷失也许是我们追求主体性和自由的契机。就像火焰一样,这种经历本身就蕴含着毁灭和重生的力量,充分地塑造和雕琢着我们存在的路径。
迷失本身可以是一段美丽的旅程 。在这个过程中,你可以自由地探索新思想、结交新的朋友、探究生活的意义和体验未知的事物,而无须担心束缚,也无须顾虑。迷失并非终点,而是象征着一段更加真实的自我的开始。
我逐渐明白,真正的转变源自透彻地观察、理解并 接受 自己的本质。我们的存在是独特的、即时的,并且在不断地演变着。我们的故事是独一无二的,无法与任何人共享。要找寻“我是谁”这一问题的答案,就要意识到,我们的任务不在于回顾过去,试图“找回”曾经的自己。我们需要活在当下,行使作为人类的自由,做出每一次选择,面对每一个挑战。
自我就像一幅不断完善的画作,每个时刻和每次互动都为画布添上一抹新的色彩。以往的经历构成了画作的基底,而每一次行动都为其带来新的变化,使之更接近它本真的样子。一旦新的笔触添加上去,画作就不能再回到原来的样子。人生没有倒退的可能。生活的每个方面,包括每次失败、变化、失去、悲伤与喜悦,都在诉说着你是谁,塑造着你当下的现实。
面对自我迷失是一段漫长而晦暗的探索之旅,而你要迈出的第一步便是要承认自我迷失的存在。感到彷徨失措是件再正常不过的事——当你真正面对真我的时候。
日复一日地带着觉察生活容易让人感到疲惫,甚至气馁。但我可以保证,为了自己而做出的这些努力,其回报远远大于付出。因为你将获得你自己。真正的你将过着真实、自由而有意义的生活。注意,真实的生活 不 意味着简单、愉快或者完美。然而你在其中将可以全情投入每个层面,感受每一个高峰和低谷。真实的生活允许你犯错并吸取教训。最终,它全然地体现了你是谁。
>> 严峻现实
无论是在飞机上、坐在餐桌边还是躺在床上,此时此刻的你就是真正的你。如果发现你不爱现在的自己,记住,能主导这场变革的也只有你自己。
>> 温柔提醒
任何时候开始做自己都不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