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序
李白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首先他身体极好,身体好才有超强的、贯穿一生的意志力,才罩得住不世之才华,才能马不停蹄满世界跑。尼采讲人生九大陶醉(参见拙作《品西方文人3·尼采》),李白有九大兴奋点:酒兴奋、肉兴奋、情兴奋、道兴奋、诗兴奋、山兴奋、月兴奋、琴兴奋、武兴奋。“长剑一杯酒,男儿方寸心。”
李白自幼家境富裕,不愁绢帛,更不愁柴米;他学文也练武,“十五好剑术”,“十五观奇书”。这本奇书叫《长短经》,记载的都是圣人、奇人、异人。他自视为张良、韩信、诸葛亮、谢安,要“大济苍生”,要“直挂云帆济沧海”。他抖擞精神与权贵打交道,两次屈尊做赘婿。“平生傲岸其志不可测。数十年为客,
未尝一日低颜色。”这是任华在《寄李白》中的描述。
古代文豪走向官场又背向官场,其间产生强对流张力区,生风生雨生雷电,生华夏顶级的文学艺术作品。《品中国文人》五卷,揭示了这一历史规律。大文人何以背向复杂的官场?只因他们有独立的人格,有美政理想,有不可遏制的生命冲动。扛得住狂风骤雨,才成为大文人。小文人扛不住,几滴雨就跑没影了。
历朝历代文人,唯有李白敢于戏弄老昏君,耍弄大奸臣——正史野史有记载的。民间关于李白的传说非常多。小民草民受邪恶的权力压迫久矣,总得有个出口。苏轼盛赞李白:“戏万乘若僚友,视俦列如草芥。”苏轼这么说,是因为苏轼做不到。
李白有“五气”:文气、酒气、剑气、侠气、仙气。本书称李白有一种“宽兴奋”,活得天宽地阔,密度大,强度高,宛如合金钢。另外,他的肚子里显然有一股不断积聚的、针对权势的恶气。他呼吸官场的龌龊,却吐出仙界的气息。
李白的生活,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高强度的欲望,低沸点的欣悦。
尼采讲的九种生命陶醉,李白全占。而山林陶醉、漫游陶醉,却在尼采的视野之外。
李白对天地万物的切肤感受,囿于汽车、水泥、互联网的现代人是很难想象的。他写山,写酒,写月亮,无人能及。神性笼罩乃是诗意弥漫的源头。由李白发起的审美冲击波,惠及后世百亿人,但后来者只能感受第二波、第三波。他到过几百个地方,寸寸抚摸山河,留下数不清的审美符号。他去的都是他想去的地方,不赶考,不经商,“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他也没有多少家庭责任感,因为他十几岁就认为自己不是凡人。鲁迅说中国人缺“个人的自大”,而李白恰好是个人自大的典型,“世人见我恒殊调,闻余大言皆冷笑”。
这个人凭直觉,公开拒绝糜烂的老昏君;这个人五十多岁独闯幽州探虎穴,要把安禄山的狼子野心昭示天下;这个人六十二岁毅然提剑去从军,“过江誓流水,志在清中原”。
李白干这三件事,惊天地泣鬼神。拍电影会令人耳目一新。
他是壮士、勇士,是悲剧性的英雄人物,这一点,今天的人们,尤其是学生,应当有足够的掂量。浪漫主义诗人的标签远不足以概括他。标签显然有遮蔽。
李白何以成为雄视百代的李白?盖因他的世界一半由想象构成——这是儿童的特征。唯有严格意义上的强大者,才能在惊涛骇浪中活得像儿童,并且一辈子像儿童,天真烂漫,永远不知世故为何物。古代大贤,老子、庄子能抵达这个境界。
“半儿童”李太白,是本人近年发现的,瞄准这个特征展开层层书写,舍此,难以切入这一条波澜壮阔的生命之河。
对于创造性的历史人物,必须以创造性的运思方式,方能与之对接。
王安石不喜欢李白,说:“然其识污下,诗词十句,九句言妇人、酒耳。”李白有登徒子的一面,且不加掩饰,写诗炫耀。他先后在东鲁与两个妇人同居,古语谓之“合”。石头城有金陵子,燕赵有骑马的“双少妾”。李白写女人佳作甚多,包括他写国色天香的杨玉环,写抱恨于深宫的杨贵妃。而《雪谗诗赠友人》痛骂鲁妇刘氏,表明他是个醋坛子。本书尝试描绘李白的情与性,捕捉他生命冲动的紧要处。有些事,教科书不讲,包括很多电视台在内的各类讲坛不讲,我们来讲。苏东坡在黄州五年艺术井喷,颜如玉的王朝云红袖添香。唐诗宋词的背后有大规模的红颜贡献,不该被藏起来,更不应该把传统文化的巨匠们搞成标准化、木偶化,一味地拔高,封神,弄成所谓天花板,令人倒胃口。
李白、杜甫、苏东坡、辛弃疾的毛病或短板,谁来一层层细看、追问、质疑?
中国历代文豪写得精彩,是由于他们活得精彩。关于前者的研究成果已足够丰富,针对后者的书写尚处于摸索阶段。国内好的人物传记实在不多,我手头的五六本李白传不例外。
本书在人迹甚多的地方发现了一些处女地。本书把一千多句古典诗词安放在特定的情景中,以强化词语的感染力。人物传记是文学领域的一块洼地,未来有望成为高地。
把古人写活,让历史人物当下化。不知今,焉知古?
提取生命精华,描绘命运曲线,找到历史坐标。此三者,缺一不可。
亚里士多德说:“对生存的基本运动性作清晰的把握。”
写传记,对人物的精准把握是决定性的。古代文献浩如烟海,打得通才是好汉。
哲思长一寸,文学长三尺。作家要知道写什么,更要知道不写什么。每天享受写作,三十年如一日,我不知道今天的中国作家谁在我之上?
本书和《苏东坡三百篇》一样,大事不虚构,细节有想象,场景有文学性描绘。本书将重墨描写诗圣杜甫,兼写诗佛王维,写“文字净化,盛唐第一人”的孟浩然,对唐玄宗、杨玉环、李林甫、杨国忠、安禄山等人进行生存阐释与心理透视。
我们要细看,盛唐如何急转入衰唐。而针对盛唐本身,是要打问号的。
任何史实都需要超越史实的价值判断。海德格尔说:“文献史要变成问题史。”
本书重点参考郭沫若《李白与杜甫》,韩作荣《天生我材:李白传》,安旗《李白全集编年注释》和《李白传》,安旗、薛天纬《李白年谱》,冯至《杜甫传》。
历史学必须插上文学的翅膀,才能飞进千家万户。
司马光名言:“实录、正史未必皆可据,杂史、小说未必皆无凭。”
刘小川
2023年冬于眉山之忘言斋
改于海南之临高
2024年春再改于江苏淮安,山东荣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