眉山故事
李白住眉山的高级客栈,天天去吃昂贵的苏牛肉,跟苏文君谈天说地,与江侠切磋枪棒。他一身蜀锦袍,佩剑是镶了珠宝的,靴子是用域外的上等皮子做的。他文武双修,出口成章又出手不凡,叫一身好武艺的江湖女侠也敬他,乐意和他结拜兄妹。
李白嗫嚅:“我有个小妹陈波儿……”
江侠的一双大眼睛扑闪着灵光,说:“李白,你问问眉山人,我岷江女侠啥时候拜过兄长?你让我长三斤我就决定多吃肉,你请我喝烧酒我一饮二十杯,你弹琴我添香,你写诗我捧砚,你浓墨书壁我搬凳子,你想吃我家的白宰鸡我奉上一斗碗,你要吃豆花我亲自给你磨。我江侠烹一手好菜,我为谁辛苦为谁忙?我还为你补过臭衣裳!”
李白说:“陈波儿神仙穿针,你也神仙穿针,但陈波儿不会嫌我的衣裳有汗臭。”
江侠嗔曰:“我嫌你了吗?我不是把你的臭衣裳捧在手上吗?”
李白说:“我以为你要替我洗……”
江侠笑道:“别得寸进尺了外地人,替你洗衣裳?你是谁我是谁呀?你和我才认识了几天?你是绵州贵公子,我是眉山小女子,你不要折我岷江女侠的名头!”
李白拱手曰:“好好好,我说不过你。”
江女侠嫣然:“你也未必打得过我哩。”
二人说话间,走来了一位长裙女子,人未到而风先起,刮得街边树弯腰。她拥抱江侠,把江侠鬓边的一朵春花转移到自己头上。江侠向李白介绍:“下西街才女孟小雅。”
李白卖个关子:“小雅,国风,春日暖洋洋,平地起大风。”
小雅笑问:“十五国风,太白兄钟情于哪一国的风?”
李白摇头,闲抛书袋:“大风起兮云飞扬。”
孟小雅微笑接上:“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李白认真了:“袅袅兮秋风。”
小雅随口道:“洞庭波兮木叶下。”
李白进一步:“既含睇兮又宜笑。”
小雅迎着他:“子慕予兮善窈窕。”
李白叹曰:“前边汉高祖的句子,寻常人易知,后面屈原的诗句分属不同的诗章,下西街才女孟小雅竟然如数家珍,嗬,眉山古城多奇女!”
江侠笑道:“眉山才女尚未亮相哩,江油才子已是心服口服。”
李白忙问:“难道还有更厉害的眉山才女?”
江侠笑而不答。江油才子喃喃自语:“眉山才女……”
小雅说:“二位不是要比招吗?去七里坝如何?那里有蜜蜂嗡嗡嗡的油菜花。”
李白点头:“花海中比武,田坎上论剑。”
三个人往西城门方向走,苏文君的大嗓门追上来:“我马上关店子,赶来酒肉伺候!”
肥沃的七里坝良田千顷,一半麦苗儿青青,一半油菜花儿。李白与江侠各持木剑对打,李白是东岩子的高徒,江侠拜过玉局观的惠施道长为师。高徒对高徒腾挪油菜花,小桥流水哗啦啦,直将枝头杜鹃一只只看傻。更可笑的山和尚,以为田间男女在打仗,飞来飞去要调和;画眉斑鸠白头翁,村社古柳走顽童,百年宝刹不闻钟……
李白的一把剑舞得风雨不透,江侠飞身进攻,奈何他一身轻功有如蜻蜓点水,退退退又成了一只退退虫。江女侠使出看家招式“穿花破雾”,三尺木剑恰似龙蛇游走,上指斜劈,都是舞蹈般的虚招,直叫对手瞬间分神。她一声娇叱,人在空中翻滚,衣袂裙带俱飘飘,掠过了一片青青麦苗,榆木利剑刺中李白的蜀锦袍。
李白扔了剑,说:“绵州剑客有负师尊,眉山女侠技可通神。”
江侠一笑霞光满天:“太白兄让着小女子,下回比武要使全力哦。”
李白自摸方正脑壳:“我让过吗?”
小雅批评他:“过度的谦虚是骄傲的表现,我这个局外人看得明明白白。”
却见远处有几个人直下眉山西城墙,奔田野而来,酒肉香压倒油菜花香。百丈外的李白吸鼻子:“真香啊眉山苏牛肉,美酒好菜流连佳客,叫我李白如何肯走?”
小雅顺势说:“那你在眉山长住好啦,更有眉山佳人流连江油佳客。”
冮侠忙道:“莫扯远了。”
小雅仰面一笑:“何须扯远,只在眼前。”
江侠凝望天边:“太白兄是大鹏,太白兄属于万里长空。”
小雅又笑:“大鹏不吃苏牛肉恐怕飞不高哦。我劝太白兄,先吃半年再说。”
李白点头:“好!”
小雅说:“眉山七里坝的万亩良田做证,绵州李太白一诺千金。”
后来李白诗云:“三杯吐然诺,五岳倒为轻。”
田间小道奔来了苏文君,跌倒了,就地一滚再奔。后面跟着几条汉子并三五妹子,众人大吃海饮,从田野吃到古城墙,从花草间吃到古松下,从午后吃到午夜,把月亮从层云中吃出来了,把繁星从天幕深处抠出来了。李太白向来见不得月亮,一见就兴奋得哇啦哇啦,人道是诗兴大发,却不知他腹中讲话,直把江水中的月练认作朝霞与晚霞。
唐朝的眉山,岷江从西城流向东城。
忽然万籁俱寂,风悄悄兮云悄悄,李白坐地吹洞箫。月亮姐姐不肯走,云中再三回头瞧。
苏文君回下西街的店子拿牛肉,拿文君酒,明日生意全不管,一群青年要吃惨。蜀中土话,吃惨是吃爽的意思。半醉的江侠半叉腰,城墙边上一挥手:“吃安逸耍惨!”
这五个字传了九百多年。吃安逸,走四川;耍安逸,走眉山……
痛饮文君酒,狂吃苏牛肉,龙门阵摆到天上地下。
三百三十多年后,一道美味诞生在眉山的西城墙。苏东坡戏称“东坡肉”,传到黄州杭州扬州苏州湖州……四川人玩起来是很疯的。“少不入蜀”,是担心一味昏耍意志消沉。
苏东坡诗云:“蜀人衣食常苦艰,蜀人游乐不知还。”
苏东坡小时候释放了天性,“年年废书走市观”,详见拙作《三苏家风》。


